南通十年新变化新成就(南通逐梦非凡十年)
南通十年新变化新成就(南通逐梦非凡十年)十年来,南通以绿色发展为指挥棒,推动生态环境和产业领域绿色蝶变。中天科技、中天钢铁等旗舰企业强势领航,南通制造从铺天盖地迈向顶天立地;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息技术、高端装备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绘就最美经济风景线。瞄准科创“新赛道”,南通大手笔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集中全市80%的片区向创新要动能。17平方公里的南通创新区,10年前还是崇川与开发区之间的“过渡带”,如今已成为城市“创新核”。落户两年的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已引进全职人员40多名,一批光电科学前沿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2012年,迎着南黄海的朝阳,通州湾打下开发建设第一根桩。只争朝夕,下一手漂亮“先手棋”,示范区拥抱“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强劲“东风”,港口开发、产业集聚、城市建设齐头并进,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江苏新出海口,累计落户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在一片苇荡荒滩上建起现代
(丁从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2020年,南通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江苏长江以北率先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跃升至新的发展能级。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南通坚决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建设“一枢纽五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丁从容摄
逐梦“非凡十年” “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成果持续扩大
南通狼山周边沿江不到 4公里的长江岸线,10年之前为南通港贡献了70%的集装箱吞吐量和30%以上的散货吞吐量。2016年以来,南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推动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腾出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超9000亩森林绿地,建成南通首个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现今,这个素有南通市“城市绿肺”之称的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吸引400多万人次来“打卡”,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的新地标。
钱咸华摄
2012年,迎着南黄海的朝阳,通州湾打下开发建设第一根桩。只争朝夕,下一手漂亮“先手棋”,示范区拥抱“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强劲“东风”,港口开发、产业集聚、城市建设齐头并进,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江苏新出海口,累计落户项目500多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在一片苇荡荒滩上建起现代化滨海新城……
十年来,南通以绿色发展为指挥棒,推动生态环境和产业领域绿色蝶变。中天科技、中天钢铁等旗舰企业强势领航,南通制造从铺天盖地迈向顶天立地;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息技术、高端装备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绘就最美经济风景线。瞄准科创“新赛道”,南通大手笔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集中全市80%的片区向创新要动能。17平方公里的南通创新区,10年前还是崇川与开发区之间的“过渡带”,如今已成为城市“创新核”。落户两年的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已引进全职人员40多名,一批光电科学前沿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
丁从容摄
亲手创造幸福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年来,南通加大投入,将80%的可用财力投入民生,以更高水平的就业、医疗、教育等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特别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对老旧小区和破旧片区“系统施治”,解决停车、充电、管网等“老大难”问题,让“有机更新”的老城与“拔节生长”的新城交相辉映。在主城区,近两年有62个居民小区“旧貌换新颜”,城市“白菜心”逃离的人气,正重新回归。
丁从容摄
数据显示,在这砥砺奋进的十年里,南通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占全省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2020年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成为江苏全省第四座“万亿之城”;2021年达到11027亿元,增速位居全国24座“万亿城市”第三。占江苏全省比重提升1.1个百分点。2013-2021年,全市GDP年均增长8.4%,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9、1.0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由2012年的6.2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4.26万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17万元、0.56万元;年均增长8.0%,高于全省水平1.2个百分点。形成的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即从2012年的39.66%增至2021年的48.8%);南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993元(2012年),提升至46882元(2021年),10年累计增长1.23倍;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1661.3亿元增加到3405.8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4.7%)3.6个百分点,省内占比由4.8%提升至6.5%。同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31.2亿美元;2013—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数227.9亿美元。2021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0851.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02.7万标准箱,分别是2012年的1.67倍、4倍。
丁从容摄
截止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1.7万户,是2012年的1.5倍。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由2012年28家增加至2021年末的54家,其中2021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创历史新高。2013-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2.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2021年,民营工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8.7%,比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度达69.9%,比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13-2021年,民间投资总量持续扩大,年均增长11.5%,高于全部投资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74.4%提升至2021年的78.8%,提升了4.4个百分点。
十年来,南通城市美誉度持续提升。聚焦文化建设,江海文化品牌不断擦亮。全市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29个,公共美术馆4个。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等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张謇企业家精神得到广泛推崇。南通“莫文隋”现象全国闻名,不留名的好人与一大批见贤思齐者的存在,擦亮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明底色”。在这“非凡十年”里,南通通过持续推进减污增绿、生态修复,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五连冠”,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在江海大地书写了“南通好通”、绿色发展的“沧桑巨变”!
丁从容摄
建设“北上海”“新苏南” 同城化交通格局加快形成
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的南通市,距上述两市目前车程距离仅需1小时。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将推动跨江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南通共有8个过江通道项目得到规划支持,为南通擘画塑造了“八龙过江”的交通格局并直通苏南和上海。该八条过江通道从长江上游开始排序,依次为:张皋通道(张家港-如皋市)、沪苏通长江大桥(上海-苏州-南通)、苏通二通道(苏州-南通)、苏通长江大桥(苏州-南通)、海太通道(海门区-太仓市)、崇海通道(崇明岛-海门区)、北沿江过江通道、崇启大桥(崇明岛-启东)。
丁从容摄
这些通道中,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已建成通车,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今年已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江苏段也与9月28日正式开工;和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并线过江的通苏嘉甬城际铁路,也于近期取得国家发改委可研批复,朝着年底前正式开工迈进关键一步。此外,苏通二通道和崇海通道也在加快研究,争取早日取得实质性突破。
早在先前,南通市委就已经确定了路线图:要更大格局、更深层次推进跨江融合,坚定不移对接上海、融入苏南,加快推动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过江通道等工程建设,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全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引领带动江苏中部崛起;更大力度、更高质量推进向海发展,在沿海再造一个万亿级的新南通,成为江苏沿海崛起主力军。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南通在交通领域投资总额预计达1500亿元,为“十三五”时期的2.14倍。 “八龙过江” 格局加快形成,经济潜能正在加速释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全面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的步伐正越走越快。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18日,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历时4年多建设,今年4月29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已顺利通过项目工程验收。即将正式投入运营。由此,南通也是既江苏省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之后的第六个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目前,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
“坚定扛起江苏省委赋予的历史使命,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南通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南通市委书记王晖说,南通正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跑出加速度、打好主动仗,奋力建设“一枢纽五城市”,全力打造“北上海”“新苏南”,突出交通先导,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突出创新驱动,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跨江融合,建设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突出向海发展,建设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突出绿色发展,建设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突出共建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市。努力以一域之发展为全省增光添彩。
“推动南通成为‘重要增长极’,产业是支撑、交通是基础、动能在创新。”据南通市市长吴新明介绍,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南通正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集聚全市70%的省级以上开发园区,80%以上的国家特色产业基地,80%以上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85%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的沿江科创带,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全力打造独具江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
钱咸华摄
启航“再谱新篇” 营商环境、人才政策加速提升
今年2月8日,南通市召开2022“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会和“万事好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新闻发布会。动员部署“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公开发布并解读“‘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
据悉,这是南通市首次对外集成发布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旨在通过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品牌,担起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大使命。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通素有重商亲商的传统,也是全国最早开展“放管服”改革试点的城市之一,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在2016年、2017年度全省“双创”环境评价中两次“夺冠”。
但近年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南通的营商环境与上海、苏州等先进城市的差距在扩大,与全市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形势不相匹配,与发挥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支点作用、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使命定位不相适应,已经到了必须系统打造、全面提升再出发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形成66条干货满满、诚意十足的举措,旨在全力营造办事更方便、政策更惠企、服务更贴心、群众更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万事好通”南通营商环境品牌。
南通市委书记王晖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必须永不止步、善作善为。且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要以创造性思路和突破性举措,合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各类企业、各类人才“众鸟翔集、万马奔腾”生动局面,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劲动能。
去年底,在2021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暨科创产业人才发展大会上,南通市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的若干政策》,提供八大政策“升级包”。这一被称为3.0版本的人才新政,是该市原有人才政策的再优化、再升级,含金量最高、引才力度最大、集成范围最广。
其中,对符合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带核心技术、带研发项目、带社会资金来该市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经市“江海英才”评审,将给予团队200—600万元、个人100—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可一事一议,不设上限。三年内,按照院士(国家“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5000元/月,国家级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以及相当层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000元/月,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3000元/月,市“江海英才”2000元/月的标准发放生活津贴(与本科综合补贴以及硕、博士研究生生活津贴可重复享受)。同时,高层次人才(团队)在通创业,由落户地提供一定面积的办公、研发和生产用房等物理空间,租金实行“三免两减半”;由项目落户地按需提供租赁型精装修人才公寓一套,三年内免租金;在通购房自住的,按人才类别给予40—15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在人才政策方面,该人才新政还就对上级人才计划(荣誉)配套(奖励)、高层次创新人才薪酬奖励(补贴)、青年人才创业支持、青年人才毕业见习(实习)保障、知名高校大学生暑期实习补贴、青年人才津贴(补贴)、青年人才安居保障、离岸研发机构人才补贴、行业人才引进(培养)资助、高等院校创新发展支持和企业人才培养补贴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在科创政策方面,制定出台了企业创新发展奖补、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奖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奖补、平台载体绩效管理奖励等举措。
此外,新政还就金融政策扶持、配套奖励政策、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等方面作了规定,对全市域扶持的人才项目,最高给予个人500万元,团队600万元资助。加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力度,对获市“江海英才”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资助的创业类个人项目或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资助的创业类团队项目,自获得资助之日起三年内,市“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原则上给予100—500万元股权投资,其他项目择优投资,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单个项目股权投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五年。对由高层次创业人才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可由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原则上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政策性股权投资,投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五年等政策。(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