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技法与作品欣赏指导(各年龄段熊孩子该欣赏啥样的绘画作品)
儿童绘画技法与作品欣赏指导(各年龄段熊孩子该欣赏啥样的绘画作品)● 逼真地表现事物结构(布匹,头发,毛皮等), 视觉与触觉方面都很真实。● 有立体感,因为“看起来像真的”。吸引他们的是:● 鲜亮的颜色。研究表明儿童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 颜色和形态对比鲜明,没有细微差别。 举个夸张的例子:乐高玩具。
任何绘画都会开启孩子们的心灵。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抽象画和儿童画相仿,认为孩子对抽象画更敏感;我们认为如果孩子不了解绘画的主题,艺术欣赏就无益……
事实并非如此。试试吧!你会惊讶孩子对绘画敏锐的感知力。孩子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图像世界。他们不知不觉间已经吸取了很多视觉技巧,而这些技巧本质上源于古老的绘画传统。以现实为依托,在孩子们自己喜欢的图像和你认为孩子们应该欣赏的图像方面,还没有建立先验的价值观。下列建议旨在澄清一些问题,以便有助于你的参观。
这些建议通常是提醒,希望能更多地唤起孩子的注意力。但这些建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绝对的。一旦孩子能够对图画书产生兴趣,就能够自己欣赏绘画,并从中得到乐趣。尽管如此,孩子需要足够的词汇量,才能有效地欣赏绘画;而孩子通常是在5岁左右掌握了一些词汇。因此本书选择以这个年龄作为起点。
5~7岁
吸引他们的是:
● 鲜亮的颜色。研究表明儿童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
● 颜色和形态对比鲜明,没有细微差别。 举个夸张的例子:乐高玩具。
● 有立体感,因为“看起来像真的”。
● 逼真地表现事物结构(布匹,头发,毛皮等), 视觉与触觉方面都很真实。
● 人物造型如女人、婴儿、动物等,熟悉的场所如家庭、乡下、花园、村庄、海滩等,因而他们非常喜欢印象派作品。
● 描绘动作和姿势,如人物奔跑、睡眠、躺下、摔倒和跳舞等。
● 直接的感情再现:柔情、笑、生气、哭泣和吃惊;在任何时期的绘画中,这些都会吸引着孩子。
● 构造简单,有一个主角;鲜有其他内容。
● 详尽的作品赏析——这里不是特别确定。通常是孩子们首先看到的东西。
不要忘记:
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有些画中,孩子们认出了日常生活的点滴—场景、物体、行为和动作,他们很喜欢这种画。妈妈俯身向前梳头的姿态,爸爸在办公室里鼻子凑在文件上的姿势,孩子们会在某幅画中
发现这种关联。有的孩子会觉得梵高画里的红色被子非常熟悉(21号作品),因为他们家里也有同样的被子。
和他们身体的联系。
幼小的孩子不会只满足于用眼睛看画。他们整个身体都参与其中。他们很容易模仿看到的画面,完全融入画中,很快就可以用动作描述画面。他们会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和雕塑很受孩子们欢迎。
想象的空间。
孩子们在画作前很容易自己虚构故事—“她哭了,肯定是因为……”,“也许之前他做过这个或那个 ”等等。在抽象画前,他们经常会把颜色、形态和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他们把黄点当做太阳,而形状模糊的会被他们认做“香蕉”或者“蛇”;一团绿色对你来说毫无意义,在他们眼里却是一根绿草,或者一只跳动的青蛙。这是孩子们形成自己观点的方式。一般说来,给孩子们自由评判的空间,现代艺术( 绘画、雕塑)极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当代艺术中使用的最为粗陋、最出乎意料的材料,对他们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是让他们进入梦幻之境的跳板。
话语启发。
不管他们在看什么,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答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你不觉得”,“这让人联想到什么”,“这给你什么印象 ”,“你见到过和这个相像的东西吗 ”,“我的看法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概念如:明—暗,重—轻,透明—不透明,浓—淡,精确—模糊,这些概念有助于他们欣赏其他作品。引导孩子欣赏绘画,给他们想象的空间,逐渐让他们明白每幅作品的独特氛围,这是极好的开始。
书本胜过博物馆。
对年龄很小的孩子而言,参观博物馆是很累的,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他们更喜欢看书,而阅读有时会变成一场游戏,相比博物馆这是书本的独特优势所在。 比如在一本关于蒙德里安的书中,收录了一幅红黄蓝三色画。而三种颜色又在书中依次反复出现和消失。这样读者寻找、等待、失去、重遇颜色,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个故事。任何一本含有图画和雕塑图片的书籍,在颜色、形状、姿势方面皆可灵活借鉴。和孩子一起翻阅图书,是重要的开始。 和晚上给孩子讲故事一样,十分温馨。如果孩子偏爱某幅画或某类画,只要可能带孩子去看真品。这将是一场真正的约会。
8~10岁
他们喜欢:
● 对比鲜明、颜色鲜艳的绘画同样吸引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 可以讲述的画,讲述的内容为画中的故事,或者是画家本人的故事。
● 人物形象鲜明:如好人和坏人,高大的人和弱小的人,笨拙的人等,他们在电影(动画片等)、漫画和动漫游戏中经常会看到这种人物。
● 战斗场面和对峙场面;而且好人要战胜坏人,弱小战胜强大。他们偏爱这种情节。
● 英雄。
● 让人发笑的画,有嘲讽意味的画。
● 让人心生恐惧的画。
● 奇特或者畸形的人物造型。
● 古代的生活场景。
● 为了找到入画的感觉,他们在画面前久久地停留。风景邀着他们上路。沿着小路漫步,迷失在风暴中,和怪兽打斗,登上 小船……宏大的旅行已经开始。
不要忘记:
他们的视觉参照。
他们的视觉世界里充斥着电影、动漫和动画人物,大多都是暴力或英雄系列,他们的审美观极为不同。这些人物基本都反映了善恶对立的原则。而借助这些人物(如电影《星球大战》和《蜘蛛侠》等),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这一原则。绘画和雕塑,尤其是《圣经》和神话题材的艺术品,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不同文明的吸引力。
无数儿童产品都带有异国情调。为了让情节更为紧张刺激,背景更为丰富,电影会选择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作为故事发生地。为了引发孩子对异国或古代作品产生兴趣,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熟悉博物馆。
这是开始熟悉博物馆的最佳年龄阶段。为看某件特别的东西,而专门去某个地方,这让他们非常激动。
自己发现信息。
孩子们自己阅读艺术品旁边的说明,自己发现艺术家和作品的名称、创作日期等,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次他们很可能会把展品序号当做艺术家的出生日期,但在你的帮助下孩子们很快会找到答案。在他们看来,自己发现信息远比听你叙述有趣多了。此外这等于承认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非常看重这一点。
“这是怎么做的”的问题。
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远胜过小时候。那些技法显明易辨的绘画、雕塑、工艺品( 笔迹、手印、纹样、淤釉、斑点)对他们极富吸引力。此外学校也已经引导他们关注这些手法。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欣赏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艺术品,但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这时也是引导他们了解艺术家实际工作的绝佳时机。观看博物馆临摹写生(但不要打扰写生者),参观雕塑、陶艺、纺织工作室——在它们开放的时候。甚至可以远远地观察展馆的修复工作(建筑、橱窗)。
11~13岁
他们感兴趣的是:
● 艺术家的性格特点,趣闻逸事。
● 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家因何在某一时间创作某件作品。
● 作品的创作方式,如如何运用透视产生深度。
● 画家或雕塑家将感情或思想形象化的技巧。比如,静止的人物 却富有动感;人物肖像给人威严感或和谐感;使作品更有表现力的技巧。
● 创作一幅画所需的时间。
● 破译象征,了解隐含寓意。为什么画里有鸽子?点燃的蜡烛象征着什么?
● 比较同一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画家的自画像,如伦勃朗、梵高、高更等,不管是什么主题,这也是识别艺术家创作生涯不同时期画风的一种途径。
● 比较不同的艺术家如何处理相同或相似主题(找出异同)。
● 艺术家或者作品在历史中的地位;我们可以先从历史或者文学教科书开始,从中搜集作品的评价,即使评价大同小异也无妨。
● 艺术品的价值。
不要忘记:
他们空余时间越来越少。
显然他们学业日益繁重,这是部分原因。因而一定要明确参观目的,不要给他们浪费时间或补课的感觉。
自发性降低。
他们已经知道很多东西,喜欢匆忙下结论:这简直糟透了,很差劲。如果父母直截了当地说他们错了,会造成僵局。因此最好采取开放的态度( 征询他们的意见,分享信息,并进行比较),逐步引导他们看那些起初忽略的东西;或者采取更好的做法——干脆让他们自由地观看。
某些主题让他们尴尬。
这个年纪的孩子对裸露的画面很不适应。而在艺术史上这种画面占绝大多数,因此要避开这类既荒谬又遗憾的题材。而强调作品的意义是淡化或避开问题的最佳方法(英雄的裸体像,与现实的象征关系,人体比例风潮的演变,解剖学研究和皮肤的写实程度不一等)。
广告图像。
青少年对广告耳熟能详,广告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参照。广告通常会采用绘画图像,我们应该借此强调其必然性,并不失时机让孩子认识原画。如果某件作品(或局部)被广告图像采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原作,或是高质量的复制品。万宝盛华(MANPOWER)公司就曾借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画作(圆内比例完美的男人像),欧莱雅公司由利尼工作室设计的图像也明显来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广告、时尚界和新闻报道里如何借用绘画里源远流长的象征元素,来运用色彩和形象。
作品的独特价值。
这是关键问题。有些作品则开始并不一定吸引孩子们,要让孩子发现作品的特点,才能使他们产生欣赏的热情。而所有与艺术家性格特点相关的信息都会让他们感兴趣。比如说,云层可能不太吸引孩子们,但如果告诉他们在19世纪云层是表达情感波动的一种方式(云有各种寓意,风暴前乌云聚集,预示风暴来临),他们就会比较有兴趣。
艺术家的生平。
对他们而言,艺术史太过笼统而抽象,目前吸引他们的是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所以和他们一起看专题展览,或参观大量收藏同一艺术家作品的博物馆,或艺术家的个人博物馆;明星艺术家是很有号召力的。
本文选自《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弗朗索瓦·芭布—高尔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版。图片选自网络。
关注微信公号超级妈妈(ID:e_supernanny),阅读更多精彩育儿文章。
重要启事
“超级爸爸”面向读者征集优秀育儿、亲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类文章。来稿请寄tulibaren@vip.126。作品一经刊用,作者将获得超级爸爸翻译的育儿/教育图书一本(八本中任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