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家庭家教家风无私奉献)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家庭家教家风无私奉献)筑梦航天勇担报国重任2022年寻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动经过月寻、季推,产生了300户季度“首都最美家庭”,包括爱党爱国、助力冬奥、疫情防控、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科学教子等各类家庭典型。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家庭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凸显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妇女工作和家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2022年寻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动经过月寻、季推,产生了300户季度“首都最美家庭”,包括爱党爱国、助力冬奥、疫情防控、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科学教子等各类家庭典型。

让我们追寻这些家庭典型,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最美我的家2022年第四十九期(总第一百六十一期)讲述两户来自民主党派和海淀区的“首都最美家庭”。

筑梦航天勇担报国重任

科学教子坚持立德树人

张景瑞家庭是一个“航天”家庭,夫妻俩同年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夫妻齐心,共怀“航天梦”、传承“军工魂”、深耕“中国星”。

2008年,为实现自己的航天梦,张景瑞的丈夫辞去外企的高薪职位,先后供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工作中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认真钻研,为打造中国自己的卫星网络系统不懈奋斗。

张景瑞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生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遇袭事件,这让年轻的张景瑞下定决心学成后要回国工作,将自己所学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祖国培养航天人才。回国后,张景瑞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组建了分布式航天器系统技术研究所,围绕国家在航天器在轨服务与空间碎片方面的重大需求,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就。张景瑞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上工作近二十年,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对爱国与报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的数十名研究生多数奋斗在航天科研一线,继续为国家“造星”“牧星”。2019年度北京理工大学评选师德标兵,张景瑞光荣当选。

这个“航天家庭”也要面对父母变老的自然规律。目前,家中老人都已年过八旬。无论工作多忙,两个人都会协调好时间,经常关心和照顾双方老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让老人们安心、开心,更是要为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做出榜样,让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这个“航天家庭”里还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由于工作繁忙,为了兼顾工作与家庭,有时到实验室加班也带着孩子,孩子们更是从小就跟实验室的哥哥姐姐们有了深厚感情,学生们的毕业仪式都会要求参加。

秉承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原则,夫妻俩总是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让女儿们去认识传统文化、尊重自然、热爱学习、坚守善良。受父母影响,两个女儿对星空、银河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和热爱,更在心底埋下了“航天报国”的种子。对此,张景瑞夫妇无比欣慰,他们希望教育孩子明德知理,也真心希望孩子们能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这一转变而读书,并为之奋斗。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家庭家教家风无私奉献)(1)

(张景瑞家庭与学生合影)

不懈奋斗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助学相长让公益之心代代相传

在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杜建钢,妻子刘珈铭,夫妻俩相识在海外、奋战在海外。两人于2019年在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总领馆领证结婚,年底二人休假回国到民政局换证并举办婚礼。婚假期间,新冠疫情突发,身为项目负责人,杜建钢想要抓紧赶回国外,妻子大力支持,两人双双放弃婚假,第一时间逆行海外参与项目抗疫生产。

如今,在境外疫情持续高发的情况下,杜建钢毅然选择逆行海外、坚守海外,带领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将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传递到世界。杜建钢充分发挥港口工程专业知识和国内丰富的施工经验,提出一系列有效提升建造大型船舶能力的“中国方案”。国外业主一次次为中国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折服,对方负责人还亲自为杜建钢发来感谢信。此后,挑剔的业主成了中国“专家”的朋友,双方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合作项目、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广加深。

杜建钢、刘珈铭夫妇相扶相持,面对生活的困难。2020年6月,杜建钢在国外突发阑尾炎,因当地医疗条件较差,手术出现医疗事故,造成股神经损伤、肌肉萎缩,后回国治疗,经鉴定为八级伤残,需要很长时间恢复疗养。杜建钢生病住院期间,妻子在工作之余开始学习中医,按摩、陪护、理疗……成为丈夫的“家庭医生”和“康复助手”。杜建钢康复后,为了支持丈夫再次赴海外发展,刘珈铭在事业上升期放弃了继续发展机会,办理停薪留职,在家照顾年迈的公婆,替丈夫尽床前之孝。

杜建钢家庭热心公益事业,十年公益,助学相长。2011年以来,杜建钢先后拿出20万元成立助学、奖学基金,并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组织开展专项捐款活动,累计50余万元。2011年3月18日,他们共同成立了“助学相长”志愿服务组织,致力于贫困儿童读书事业。十多年里,杜建钢秉承“有余力,则助人”的信念,与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一道,多次奔赴贵州、河北的贫困山区,一起开展助学活动,实地调研、捐款、捐衣物、捐图书、支教,十年来累计捐助20多万元助学款、上千册图书和大量衣物用品,先后帮助十几名贫困学生上了大学。杜建钢一对一资助的贵州大山里的两兄弟,双双考入贵州医科大学。

杜建钢的公益之心源于自身的经历。出生于河北平山贫困地区的他,幼年时家庭条件很差,一度几乎辍学,幸运的是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刘来锁。刘老师自费为他购买参考书,资助生活杂费,在生活上、学习上和精神上给予杜建钢莫大的帮助和支持。大学期间第一次获得奖学金的时候,杜建钢就暗暗在心里立下志向,将来一定要做助学公益,也成立一个奖学金,回报社会,让恩师在他心里植下的那颗善良种子开花结果。2017年,杜建钢回到河北平山老家,捐助10万元成立了“刘来锁天津大学升学金”,铭记恩师助学之义。随后,他又捐助10万元成立“天津大学平山奖学金”,回报母校培养之恩。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杜建钢的公益行动,在爱人刘珈铭看来是一种“爱心与责任心兼具”的人格魅力。婚后,夫妻俩继续坚持资助困难学生,彼此承诺,相互鼓励,用爱心经营“小家”,用善心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家庭家教家风无私奉献)(2)

(杜建钢家庭全家福)

致敬每一个家庭

对你们道声感谢

让我们一起

与幸福同行

与时代共进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心得(家庭家教家风无私奉献)(3)

来 源

市妇联家庭儿童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