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到美珠点才几个月,我,18岁的无知少年,由于一次与炊事员老刘顶牛,互换了角色,独自挑起了伙房的重担,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准备40多人的早餐。7点人们开工后,我又马上忙于煮猪食,接着午餐、晚餐。每天,我都要从五六米深的井中打几十桶水,担水劈柴 择菜洗菜,煮饭烧开水,除了负责几十人的三餐,还养了几头猪。第一天入厨是由江苏军工老陈(其祥)带班,他给我讲煮大锅饭的技巧要领,原来煮大锅饭要先将米堆成小山高,慢慢加水至离顶尖一拳头的位置,这样煮的饭软硬适中。经过一个多月的超体能炼狱,在老陈的悉心帮带下,我学会了发面蒸馒头、擀面条、磨黄豆做豆腐。小炊事员熏红了竹笠呀,染红了衣裳,晒红了皮肤练红了心。铁臂挥银锄,红土绘新图,道道渠沟红线牵,马达吼过红一路。手捧土一把,阵阵芳香沁肺腑,千里红土育胶林,铺天盖地迎风舞。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1)

红华农场美珠点,蹉跎岁月的第一站。背景的茅草房是当年的蜗居。知青八人-甲班的蓝启泰、古汉援、木晓穗、谭菁,乙班的张庆平、吴志鸿,初一丁班的介兰,中山医的老大。(左起张庆平、谭菁、老大、蓝启泰、古汉援、介年。摄于1968年。)

1968年11月5号上午,伴随着太古仓码头红卫3号轮汽笛的鸣响,轮船缓缓离开岸边,我们的知青生涯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美珠迎接我们的第一份见面礼是红土地:晴天红尘滚滚,雨天红泥黏脚寸步难行。《红土谣》是当年最好的写照,千言万语尽在一曲《红土谣》中。由《广雅颂》作词者张粤来作词、练福光谱曲的《红土谣》,曾响彻红华:

红的土,红的路,红红的花儿呀红茅屋。

熏红了竹笠呀,染红了衣裳,晒红了皮肤练红了心。

铁臂挥银锄,红土绘新图,道道渠沟红线牵,马达吼过红一路。

手捧土一把,阵阵芳香沁肺腑,千里红土育胶林,铺天盖地迎风舞。

小炊事员

到美珠点才几个月,我,18岁的无知少年,由于一次与炊事员老刘顶牛,互换了角色,独自挑起了伙房的重担,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准备40多人的早餐。7点人们开工后,我又马上忙于煮猪食,接着午餐、晚餐。每天,我都要从五六米深的井中打几十桶水,担水劈柴 择菜洗菜,煮饭烧开水,除了负责几十人的三餐,还养了几头猪。第一天入厨是由江苏军工老陈(其祥)带班,他给我讲煮大锅饭的技巧要领,原来煮大锅饭要先将米堆成小山高,慢慢加水至离顶尖一拳头的位置,这样煮的饭软硬适中。经过一个多月的超体能炼狱,在老陈的悉心帮带下,我学会了发面蒸馒头、擀面条、磨黄豆做豆腐。

学做豆腐过程最难忘:将一小块生石膏放入炉中烧红,冷却后敲碎成石膏粉,将煮好的豆浆加入适量的石膏水,10多分钟后就变成豆腐脑,压干水分后,香喷喷的豆腐便展现在眼前。时至今时今日,我每年都会磨黄豆做豆腐花,怀念当年在美珠点学做豆腐的日子。忙碌一天,到晚上8点后,我终于可以躺下来喘口气,但凌晨又被闹钟叫醒,提着马灯去干活,开始一天的劳动循环。我虽然尝尽了体能超负荷之苦,却没有半点儿怨言,反而有一种成功感。直到有一天切菜不小心切伤了半只手指(幸得杨老大及时包扎处理,伤口没有发炎,但手指至今仍留下一道很深的刀痕),才结束了这段难忘的当炊事员的日子。

割胶工

在美珠近两年(1970年底美珠点迁往十二连建队)磨练,介兰、谭菁成为了熟练的割胶工。每天凌晨4点多钟,头顶一盏电石灯来回穿梭在漆黑的胶林中,日出前要割完所有的树。胶林除了有蛇虫鼠蚁,还有蚊子会一直追着胶工不放,胶工为了防蚊子,常穿上长袖衣服,戴上帽子,用毛巾围绕脖子,有时还点上一盘蚊香,然而。尽管采取了防御措施,还是免不了成为蚊子的“流动血库”。天亮前收完胶水,挑回集中装车,全身已湿透,衣服粘满胶水。不用一个月,工作服已粘满一层又一层的胶水,变成一身天然的橡胶雨衣。记得当年电石灯供应不足,不知谁发明了用竹筒做替代品。一节竹简、一块轮胎皮做塞子,旁边开两个小孔、加入电石及水,土制的电石灯就这样诞生了。红华的奋斗史,应该有竹筒电石灯的一席之地。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2)

当年红星大会战留影(左起前排--海口知青细蒙、蓝启泰、日丹、广生、维国、为民,后排--介年、军生、吴志鸿、海炼、长江)。

开荒大会战

在1969年4月兵团成立后,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开荒大会战,我和猪红(乙班吴志鸿)、介兰(“初一鸡”)参加了红星十六连的挖橡胶穴。由于部分山地石头坚硬,一天挖烂了几把锄头,为了争取时间,改用炸药炸开洞穴再人工修挖。在军工殷玉运、周长海的带领下,我们第一次与雷管、黄色炸药TNT打交道。首先用钢钎打一个半米左右深的洞,小心地放入炸药和雷管,再用一根小竹竿填入泥土,慢慢压实,最后留下一小段导火索在地面,等待点火。老殷和老周反复叮嘱我们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特别是摆弄雷管时要加倍注意,不能随便施压,否则随时提早去见马克思。

记得第一次装炸药和雷管时,我们屏住呼吸,不敢大声说话,仿佛随时会被冲上云霄,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装填好第一口炮眼,才如释重负地继续装填另一个炮眼。当所有的炮眼都装填好后,进入最紧张的点炮时刻——每人手持一小段导火索,一字形排列待令,每人负责点一行炮,不管是否点着都要与其他人一起往后移。

听到老殷一声令下,我生平的第一次点炮开始了,因为过于紧张,我的手有点儿发抖,当我点着第一口炮时,左右的人已经开始点第三口了。我顾不了那么多,跳过第二口跟了上去,伴随着一段段导火索喷出阵阵火花青烟,我们终于点完了所有的炮,并迅速跑到100米以外安全的地方,一阵阵炮声冲天响起,硝烟弥漫,碎石乱飞,偶尔半空还出现几个晃动的大烟圈,场面十分壮观。当一切平静下来后,老殷对我们说:“回家休息,别乱跑,明天再处理漏炮哑炮。”原来有些哑炮会在几小时后才炸,人们曾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甚至生命。幸好我们当年听话、听教,没有出现伤亡事故。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3)

红华医院卫生员培训班留影(左起前排--锡钜、友好、复伟,后排--继东、奉新、蓝启泰。摄于1970年)。

赤脚医生

1970年底,在红华医院经过近五个月的简单培训,我正式成为连队卫生员,开始了连自己都不大相信的五年多的赤脚医生生涯。新四乙班锡钜现在仍是黄埔区的执业医生,同期参加培训的还有练福光。在培训班,卫生队意外多了一班好使好用的青少年劳动力(我们这一期共有30多人),队长陈万扬对我们这班新学员用到尽,所有的脏活、重活全部要我们挑起来,包括割茅草盖茅屋、开荒种中草药、清理台风过后的防风林、到1公里外的多文粮所挑谷壳等等。尽管如此,经过近五个月的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常见病的防治、常用西中药知识、打针、点滴(40多年前红华医院已自己制造葡萄糖盐水,注射用蒸馏水,中草药针剂)、针灸、创伤缝合急救、听诊、叩诊、望闻问切等技术。

记得当年学接生,一天半夜,我们被妇产科温医生叫醒,温医生让我们马上进产房看接生的全过程。我们全男班很尴尬,没人敢迈出第一步。温医生大声骂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现在不学会接生,以后回到连队谁也帮不了你们!”众人只好乖乖地跟着温医生进产房。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4)

1997年回到阔别22年的红华二十九连。左边的那对是本文作者终生难忘的台山退伍兵老曾夫妇,可惜缘悭一面,未能见到那个曾使本文作者惊心动魄的曾家小子,据说他到海口打工去了。

五年多的卫生员生涯,实在有太多挥之不去的回忆,接受不足半年的培训就要独当一面,一个人要用极有限的技术资源去应付近百人的全科病患,实在太难为我们这班乳臭未干的稚气青年了。那些年,众人还不懂得什么医闹,普通病吃上几片药,打上一两针就心满意足了,实在危急还可以往场部医院送。在当年交通不便利、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能有一个卫生员坐镇已经比附近农村好百倍了。

五年中,我亲手迎接六个小生命问世,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是1973年4月初的一次。那次,产妇是第一胎生,羊水破了近五小时仍未能顺产,情急之下,我打电话到卫生队求救,队长问清情况后只答应派晓晖(红旗片的助产士)过来帮忙。产妇丈夫是台山退伍兵,听后暴跳如雷,高举一把开山刀大叫,如果小孩或大人有什么不测,第一个要砍的就是卫生队队长。我只好在一旁安慰他,稳住几乎失控的场面。

一小时多后,救兵终于赶到,但产妇宫口仍未开全,我们只能在一旁听胎心音,鼓励产妇深呼吸。10多小时后,婴儿终于露出小半个头,但仍未能顺利分娩。晓晖不愧为有经验的助产士,伸手入宫口内托住婴儿的下颚,两人齐用力,好不容易才牵引出整个婴儿。这时,我们发现婴儿脸呈紫黑色,便马上按温医生教的绝招,倒吊婴儿拍打脚掌,忙乎了好一阵子,才迎来男婴的第一声啼哭。这时,又惊觉婴儿的头较正常分娩的婴儿长了近一倍。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结束了这场终生难忘的接生,母子平安。一次几乎要动刀的医闹就这样平息了。产妇的丈夫高兴得杀鸡招待我们。这时,我最想做的是马上洗个澡,好好睡一觉。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5)

本文作者(坐着的)当年与偏头在红华二十九连留影。

超级无线电迷

那些年,物资非常短缺,没有电灯,画面所见的一盏煤油灯、一把烙铁、一台自制万用表,加上一些简单的工具,造就本人成为超级无线电迷,为连队和附近农村义务修理半导体收音机无数。记得有一年回广州探家一个月,回来后居然有10多部收音机排队待修,我忙了好几天才修好。若干年后,我选择在香港索尼修理部打工。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6)

毓灵与月英在红华十一连东方红拖拉机上。

无证拖拉机手

看到这张相,我很自然就联想起当年第一次无证开拖拉机耕地的情景。当年的日记是这样描述的:

昨晚,第一次学开“东方红”,在75匹马力的“东方红”车上,很不熟练地拉动操纵杆,加油,车上的师傅是年轻的退伍兵,在他的指点下,一个从未摸过操纵杆的人,居然也耕了一个多小时地。车头、车尾的灯都特别明亮,看到在自己操纵下地皮翻成一层层黑色的波浪,随着柴油机的巨大引擎声,透过后窗的玻璃在车尾灯照射下,仿佛看到黑波浪在追逐我们的东方红拖拉机,却永远也追不上。作为来了兵团五年多的知青,我感到自豪,感到宝岛大地的可爱,感叹没有沉睡的土地,只有沉睡的懒人。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7)

本文作者(左)当年在红华二十九连卫生室,高鹤知青卫东(右)已移民加拿大,是坐拥几间大厂的成功人士。

离 别

1972年知青返城风开始吹起,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返城,有父母解放调回的,有当兵的,有招生当工农兵学员的,有病退的,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批昔日同甘共苦的伙伴离去,对留守者造成极大的冲击,留守者要承受的心理、精神双重压力,走得越多,压力越大。此时的心理压力,绝非简单的笔墨能够形容。

9月18日,我为谭菁调离红华送行。谭菁成了美珠点第一位远走高飞的幸运儿。

1973年1月30日,与木晓穗话别多文。第二位是黄鹤远走高飞。

8月3日,在二十九连为偏头举行欢送宴,送别同住两年的伙伴。

28日,在十二连为张某包饺子送行,第三位美珠伙伴到华工上学。

10月10日,又一次参加同学的告别宴,介兰、猪红因上中专要起程了。至此,美珠广雅人中,只剩下我和肥古二人了。肥古写下了一首词:

《兰陵王》 送别

折松柏,权代柔条芯碧。星河转诸事空留,目尽金觞壮行色。一帆浪千尺,如昔。中流祖逖。毋悲叹,此去断肠,只是原知泪空滴。难寻旧时踪迹,愿晓梦初回 飞雁垂入。竹窗残照悄听笛。又满目秋月,旧时江影,心弦无话高汤汤,金人程天北。春色,几曾忆!记寸草三晖,余力何惜,朝阳冉冉天无极。任水钢山选,齐天比冀。终年一去,唱巨浪,洗锈戟。

词言志,我最欣赏后面三句:终年一去,唱巨浪,洗锈载。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意志支撑,留守者很快就会精神崩溃。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8)

本文作者(左)当年在红华二十九连卫生室,高鹤知青卫东(右)已移民加拿大,是坐拥几间大厂的成功人士。

1974年6月4日,在十二连最后一次包饺子为肥古钱行,一块儿到美珠点的同学中,只剩下我一人留守了。

1975年春节,猪红寄来美珠回城同伴欢度春节的照片,再一次点燃留守者思乡情感。

年初,同到红华的192名广雅知青中,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当年轰轰烈烈的场面不复存在。与调离者相比,留守者形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和精神压力,除了为远方回城同伴祝福外,更多的是为自己早日踏上归途祈祷。一天,二十九连指导员刘继胜请我和卫东、月英三个留守知青到家里吃饭,饭后道出:“水洗流沙重在后,风鼓谷子轻在先”的励志妙句,为我们在动荡的蹉跎岁月打了一支强心针。我很感激这位善解人意的指导员。遗憾的是,分手后再没有他的音信。

8月27日,我终于迎来了收拾行装准备上中专的日子。马上要离开这遍熟悉的土地,离开这片曾经流血流汗奋斗了七年的土地,离开这个永远都拿不到毕业证书的接受再教育的大课堂,我的心情相当复杂,临别一刻,我请人帮忙拍下一组二十九连的写照,不管今后身在何方,不管到了何年何月,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片养育我七年的土地,永远不会忘记红华的蹉跎岁月和父老乡亲。

10月7日凌晨3点40分,我离别生活奋斗了七年的红土地,坐上何仔特地为我送行的胶片车(一辆全新的解放牌大货车),为七年的蹉跎岁月、知青生涯画上了句号。清晨6点多,汽车到达海口农垦胶片仓库,工人们还未上班,何仔提议我做最后一次义工,卸下一车的胶片。于是,我与卫东、何仔三人,花了近半小时,卸完了一车的干胶片,全身沾满了白色的粉末,两条眉毛都变成白色的了。何仔风趣地说,日后你可以忘记我和红华,但不要忘记今天的卸胶劳动。

一晃几十年过去,当时搬胶片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9)

  1997年5月1日,与众知青农友回到阔别22年的红华,寻找当年的记忆。

知青往事朗读(知青往事唱巨浪)(10)

谭汉经学长提议,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11月5日为广雅红华知青的相聚日。为曾经的青春岁月,为逝去的火红年华,干杯!

相 逢

1997年5月1日,与众知青农友回到阔别22年的红华,寻找当年的记忆。红华仍屹立在那片红土地上,以独有的方式与时俱进。祝愿红华明天会更好!

在红华垦荒七年,我们流过汗、流过血,承受过同龄人无法想象的重体力劳动。把一生中最黄金青春岁月无私奉献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曾经一起同甘共苦,再艰苦我们都挺得住,因为我们有一班同学、一班知青朋友相互扶持共同度过。

今天,是时候“终年一去,唱巨浪,洗锈戟”了,往事并不如烟,红华永远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注:

文章里面有些人可能你认识 最后页照片有何小凡 那首词《兰陵王》送别的作者肥古 是古大存的孙子古汉援。

海南知青有不少东后,知道的有马少珍、王英、冯毓华、罗展平、曾海云、何肃凯……

何肃凯是东后马少珍组,目前在廖晓玲的摄影组做指导老师。

作者:蓝启泰(广州知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