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岳飞真实经历(秦桧为何能以宋高宗名义)
秦桧岳飞真实经历(秦桧为何能以宋高宗名义)李光字泰发 上虞人 崇宁五年(1106)进士。素有人望 前江西安抚制置大使。赵鼎罢相 召为吏部尚书。秦桧初定和议 将揭榜晓谕军民 朝中大臣不愿负谤 想借李光之名押榜 平息浮议 荐为参知政事。李光当时所以赞成与金人讲和 基本的想法是“因和议而为自治之计” 即利用议和争取到的时间 内修政事 增强国力 不料上了秦桧的大当。接着又排挤参知政事李光。这次和议失败 秦桧当然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 而且抗金的形势愈好 这种威胁就愈大。为此 他便不遗余力地破坏抗战。秦桧采取的对策是 首先清除可能威胁他的地位的人。早些时候 他担心近在绍兴府的赵鼎再度入相 指使言官诬陷赵鼎曾受张邦昌伪命 由绍兴改知泉州 又落节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金人撕毁和约 举兵南侵 无疑是对力主和议的秦桧当头一棒。
以高宗过去的情形看 每当形势发生变化 或内外政策上发生某些失误 都要更换宰相或执政大臣 他自己从来不承担任何政治责任的。
因此 他即位十三年来 更换过十多位宰相和三十多位执政大臣。
这次和议失败 秦桧当然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 而且抗金的形势愈好 这种威胁就愈大。为此 他便不遗余力地破坏抗战。
1、秦桧的清除异己秦桧采取的对策是 首先清除可能威胁他的地位的人。
早些时候 他担心近在绍兴府的赵鼎再度入相 指使言官诬陷赵鼎曾受张邦昌伪命 由绍兴改知泉州 又落节钺。
接着又排挤参知政事李光。
李光字泰发 上虞人 崇宁五年(1106)进士。素有人望 前江西安抚制置大使。赵鼎罢相 召为吏部尚书。秦桧初定和议 将揭榜晓谕军民 朝中大臣不愿负谤 想借李光之名押榜 平息浮议 荐为参知政事。李光当时所以赞成与金人讲和 基本的想法是“因和议而为自治之计” 即利用议和争取到的时间 内修政事 增强国力 不料上了秦桧的大当。
当然,李光当时还存有私心 所以上了秦桧的当。
后来秦桧主张撤淮南守备 削夺诸将兵权。李光认为“戎狄狼子野心 和不可恃 备不可撤”。
又反对进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郑亿年是徽宗郑皇后的从侄 又是秦桧妻子王氏的表兄 徽宗朝位至从官 建炎间被金人掳至北方 后在伪齐做官 至参知政事。和议初成 郑亿年归南宋 秦桧以资政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处之。李光坚决反对 当着高宗的面 斥责秦桧“盗弄国权 怀奸误国”。
秦桧感到这人在身边是个很大威胁 指使言官劾罢李光。
御史中丞廖刚 本来也是秦桧荐举的 他也为秦桧排除异己出过力。后来大概觉察出秦桧怀奸误国 每每奏事论及君子、小人和朋党问题 并说:
“人君之患 莫大于好人从己。若大臣惟一人之从 群臣惟大臣之从 则天下事可忧。”
这确实切中高宗的毛病。高宗对宰相宠信时言听计从 不同声音一点听不进。所以,宰相专权的事经常发生。廖刚说的是高宗,矛头却是对着秦桧,秦桧当然不会高兴。
金人渝盟已成定局,廖刚请求起用有人望的旧相,“处之近藩重镇”。
秦桧大为恼火,说:“是欲置我何地耶!”马上改任廖刚为工部尚书。
金人入侵的边报到达临安,大臣从官们会集都堂议事,已任工部尚书的廖刚指桑骂槐地对郑亿年说:
“公以百口保金人讲和,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
明说是郑亿年,暗指的是秦桧。在场的人谁不清楚,秦桧是力主和议的,现在和议失败,秦桧就应该引咎辞职。
秦桧也知道廖刚是在讽刺自己,却装着若无其事地说:“尚书晓人,不当如是!”
倒是郑亿年觉得无地自容,请求去职,朝廷给予在外宫观,提举亳州明道宫。不久,廖刚即被何铸以罪劾罢。
2、秦桧的笑柄与廖刚相反,新任的御史中丞王次翁,在朝野纷纷指责秦桧的时候,站出来保驾了。
他对高宗说:
陛下既以和议为主,而诸将备御益严,士卒勇锐,敌虽败盟,曲不在我,无能为也。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而小变,则更用他相,盖后来者未必贤于前人,而排黜异党,收召亲故,纷纷非累月不能定,于国事初无补也。愿陛下以为至戒,无使小人异议,乘间而入。
高宗深以为然。不管王次翁这些话,对秦桧保住相位有没有起到实际作用,至少是再也听不到台谏反对的声音了。
秦桧最为担心的是重新起用张浚。张浚久历军旅,在朝野、军队都有很高声望,高宗如果改弦易辙,重新起用是极有可能的。这是他不得不加防范的。
一天,他对同党、给事中兼侍讲冯檝说:
“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
冯檝字济川,泸州人,与籍贯广汉的张浚算是同乡,所以,秦桧说张浚是冯檝的“乡衮”。绍兴八年,冯檝以罪罢官,因赞成和议,投靠秦桧,得到重新起用,由宗正少卿迅至给事中兼侍讲,对秦桧感恩戴德,乐为效命。
冯檝入见,试探高宗说:
“金人长驱犯顺 势须兴师。如张浚者 且须以戎机付之。”
高宗以为是为张浚游说 满脸不高兴地说:“宁至覆国 不用此人!”
冯檝赶紧把这消息告诉秦桧 并说:“适观天意 概必被逐。愿乞泸州 以为昼锦。”
秦桧非常高兴 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冯檝以提举亳州明道宫去官 很快起知邛州 又改泸州 满足了他衣锦还乡的虚荣心。
一向力主和议的秦桧 面对这突如其来情势变化 不知作怎样的表态 才能摆脱自己的尴尬处境 便问计于身边的官员。
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张嵲背诵了《书·商书·咸有一德》中的“德无常师 主善为师;善无常主 协于克一”两句 秦桧有所醒悟 留张嵲单独商议。张嵲说:
“天下之事 各随时节 不可拘泥。囊者相公与虏人讲和 时当讲和也;今虏人败盟 则曲在彼 我不得不应 亦时当如此耳。”
秦桧大喜 即命张嵲代拟奏章。奏章说:
臣闻“德无常师 主善为师;善无常主 协于克一。”此伊尹相汤咸有一德之言也。臣昨见达赉有割地讲和之议 故赞陛下取河南故疆;既而乌珠戕其叔达赉 蓝公佐之归 和议已变 故赞陛下定吊民伐罪之计。
今乌珠变和议矣 臣愿先至江上 谕诸路帅同力招讨 陛下相次劳军 如汉高祖以马上治天下 不宁厥居 为社稷宗庙决策于今日。如臣言不可行 即乞罢免 以明孔圣“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之义。
本来开头引用伊尹两句话 解释他过去为什么力主与金人讲和 现在为什么赞助皇帝“吊民伐罪” 从行文角度看 是说得通的。
可是这短短的文字 却出现两处错误:“德无常师 主善为师;善无常主 协于克一。”是《咸有一德》篇中伊尹告太甲的话 被误为伊尹告成汤;“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出自《论语·季氏》 是孔子引用周任的话 被误为孔子所说。可就是这样的奏章 却得到高宗的认可。很显然 高宗这时也需要有一个给自己转弯的托辞 所以 批发了这个奏章。奏章一传出 成为士林笑柄。
当时秘书省寓于法慧寺 有人在大门上题一联说:“周任为孔圣 太甲作成汤”。
秦桧大怒 怀疑是史馆的人写的。这些人后来都陆续被秦桧加上种种罪名赶走。
3、秦桧的破坏岳飞见到秦桧这份奏章,非常气愤地说:“大臣秉国政,忍面谩其主耶!”
君相的思想达到默契,秦桧便肆无忌惮地利用高宗的名义,阻止这场战争的进一步扩大,甚至用皇帝的亲笔御札限制军队的进退。
高宗历来赐给臣下的所谓亲笔御札,大多数都是由宰相或执政大臣代为拟稿,高宗亲手抄写一遍,然后颁发。
如张浚为相时,赐诸将诏旨,高宗往往命他拟进,“未尝易一字”;岳飞镇压杨么后,高宗赐御札,即由参知政事沈与求所拟。
秦桧为相,当然也是如此。
这虽然要经过高宗的认可,但掺入自己的观点,先入为主地影响高宗,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次对金作战中,高宗的许多御札,大体上就是这样出笼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在顺昌初战告捷时,秦桧即奏请下诏令刘锜“择利班师”。
大约就在同时,朝廷派特使到三大将军前计事。依岳飞所得御札看,是授予朝廷的基本方略,即“重兵持守,轻兵择利”。意思是:不进行大规模的反击金兵,而是选择有利时机,以轻兵出击。张俊、韩世忠应该得到同样的御札。
六月下旬或闰六月初付岳飞御札说:
“今虏兵虽退,若不乘时措置,恐他时愈见费力。已令张俊措置亳州,韩世忠措置宿州、淮阳军,卿可乘机进取陈、蔡,就闰六月终,一切了毕。”
这是限定作战范围和作战时间,即攻下亳、宿、淮阳、陈、蔡几个州军,到闰六月底,战事就告结束。
在顺昌大捷之后,又赐岳飞御札说:
“刘锜在顺昌屡捷,兀术亲统精骑到城下,官军鏖击,狼狈遁去。今张俊提大军在淮西,韩世忠轻骑取宿,卿可依累降处分,驰骑兵兼程至光、蔡、陈、许间,须七月以前乘机决胜,冀有大功,为国家常利。”
以高宗、秦桧的想法是:可以小胜,以赚取与金人讲和的筹码;不能大胜,留下与金人讲和的回旋空间。
顺昌初捷之后,刘锜没有执行“择利班师”的命令,才有后来打败宗弼十余万精锐部队的重大胜利。刘锜打算乘胜前进,但秦桧坚持召刘锜还师。
4、十二道金牌真相当时,建炎间使金被拘留在燕山的洪皓,有密奏到朝廷说:
“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可惜也。”
又说:“敌已厌兵,朝廷若乘胜进击,再造犹反掌耳。”
岳飞兵进德安,不接受“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和“宜且班师”的指令,进军河南,因有屡战屡胜,收复大半河南和郾城大捷的纪录。郾城大捷之后,宗弼已力不能支,打算从汴京撤走。
岳飞得此消息,上奏朝廷,请求渡河北伐。
奏章云:
臣闻汉有韩信,项羽投(授)首;蜀有诸葛,二主复兴。臣虽不才,所望比此。乞与陛下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前日之耻。伏望陛下察臣肝胆,表臣精忠。
秦桧读到奏章,非常恼火,指使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奏请岳飞班师,说:
现在“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深入,岂不危也。陛下降旨,且令班师,将来兵强将众,粮食得济,兴师北征,一举可定,雪耻未晚。此万全之计。”
岳飞得班师诏书后,又上《乞止班师诏奏略》云:
虏人巢穴聚东京,屡战屡奔,锐气沮丧。间者言,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再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高宗看到这个奏疏,自谓被岳飞的“言词激切”所感动,手札令岳飞说:
“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锜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即约期并进。如且休止 以观敌衅 亦须声援相及。”
并告知岳飞 杨沂中已于绍兴十年(1140)七月二十五日出发 可以将这个意思转告他。
秦桧得知高宗这个态度 非常恐惧。
在岳飞收到御札之前 秦松抢先以“孤军深入不可留”为由 一天下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班师赴朝奏事。
岳飞悲愤交集 至于泣下 东向再拜 叹道:
“臣十年之力 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 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岳飞知道事已至此 无可挽回 决定于七月十九日从鄙城退师。
但担心孤军深入 宗弼知道后会断其归路 便扬言第二天要渡河北伐。宗弼怀疑东京城百姓作岳飞内应 弃城连夜北逃百余里 岳飞才开始撤军。
5、无奈的撤退岳飞班师 中原百姓大失所望 不少人拦着马头哭诉:
“我等戴香盆 运粮草 以迎官军 虏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北 某等不遗噍类矣!”
岳飞也立马悲咽 令左右出示朝廷诏书 说:“朝廷有旨 吾不得擅留!”
抚慰再三 百姓哭声震野。到了蔡州 有进士数百人及僧道、父老、百姓聚集到岳飞住所 有进士领着大家叩头说:
“某等沦陷腥膻 将逾一纪。伏闻宣相整军北来 志在恢复 某等跂望车马之音 以日为岁。今先声所至 故疆渐复 丑虏兽奔 民方室家胥庆 以谓幸脱左衽。忽闻宣相班师 诚所未谕 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 其亦忍弃垂成之功!”
岳飞说:“今日之事 岂予所欲哉!” 把诏书取出 让大家轮流观看。
这些人看了诏书 号啕大哭。岳飞不忍这些百姓再遭金人蹂躏 决定把汉上六郡的闲田分给他们耕种 并留军五日 等待他们随军迁徙。当时统制官赵秉渊知淮宁府 岳飞命统制官李山、史贵领兵增援 遣诸将还武昌 自领亲兵二千自顺昌渡淮赴临安奏事。
6、得而复失的河南之地在宗弼夜弃东京 将要渡河北去的时候 有一太学生抓住宗弼的马缰绳劝阻说:
“太子毋走 京城可守也 岳少保兵且退矣。”
宗弼说:
“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精兵十万 京师中外日夜望其来 何谓可守?”
这位太学生说:
“不然。自古未有权臣在内 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 岳少保祸且不免 况欲成功乎!”
宗弼认为很有道理 便留了下来。果然 第二天岳飞就退师了。
这次战争 中原战场是主战场 岳飞一退师 整个东线战局急转直下 颖昌、淮宁、蔡、郑诸州 又被金人占领。
八月九日 韩世忠在泇口镇击败来救淮阳军(江苏下邳)的金兵 攻克淮阳军 仗是打胜了 但不久也被迫撤回。
七月二十五日出师的杨沂中 八月十六日兵至宿州 本想偷袭金兵 结果中了金人埋伏 被金人打得溃不成军 三三两两的溃兵散在淮河上下数百里间;宿州失守 杨沂中不得不退还泗州。战报传到朝廷 朝廷十分紧张 又令淮南州县“权宜退保”了。
至九月初 杨沂中还师镇江 刘光世还师池州 刘锜还师太平州 不再出师了。
九月八日 本为李兴的手下败将的金将李成 又以数万之众来攻西京洛阳 李兴以众寡不敌 又无援军 遂弃城寓治于永宁百马山。
至此 河南新复州郡重新沦入金人手中。
岳飞得知此类消息 不禁激愤地说:
“所得诸郡 一旦都休!社稷江山 难以中兴!乾坤世界 无由再造!”
他一到临安 立即要求解除兵柄 还力辞少保头衔。他说 “羯胡败盟 再犯河南之地” “区区之志 未效一二 臣复以身为谋 惟贪爵禄” “万诛何赎”!
好端端的战局 就这样被断送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