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救弟弟死在火场(救人钻进废墟)
小女孩救弟弟死在火场(救人钻进废墟)3月1日,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天,新学前巷和跃进南路交叉路口的坍塌现场仍在清理之中。不少惊魂未定的群众还在议论之前的噩梦。民房坍塌 不少亲历者以为“放鞭炮”“真是命大!”“大难不死!”刘中华的主治医生、看护民警及同病房病友都不约而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此次事故救援中,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累计调集5个中队,消防车32辆次,指战员198人次参与救援行动。事故从26日下午14时发生至28日凌晨1时左右完成搜救,此次救援累计搜救出14人,其中6死1伤,7人无恙(有的仅皮肤轻微擦伤)。此时,救援人员已经连续作战长达34小时。
3月1日,记者在萍乡市人民医院北院综合外科(创伤骨科)16床见到了正在住院治疗的刘中华。
今年39岁的刘中华一眼认出了随同的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副参谋长黄信洋,异常激动。“我认得你,我认得你,是你把我从楼里抬了出来。”
2月26日下午14时18分,萍乡市安源区新学前巷27号(萍师附小旁)一栋6层房屋4、5、6层发生坍塌事故,当时正在405室装修作业的工人刘中华因为逃生不及时,在3楼拐角位置被预制板等坍塌建筑掉落物埋压在六七米深的废墟下。
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兵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冒死营救,最终将其救出。刘中华也是整个救援事件中,营救最困难的一个。在刘中华及其爱人的眼中,消防官兵就是“再生父母”。
“真是命大!”“大难不死!”刘中华的主治医生、看护民警及同病房病友都不约而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此次事故救援中,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累计调集5个中队,消防车32辆次,指战员198人次参与救援行动。
事故从26日下午14时发生至28日凌晨1时左右完成搜救,此次救援累计搜救出14人,其中6死1伤,7人无恙(有的仅皮肤轻微擦伤)。此时,救援人员已经连续作战长达34小时。
民房坍塌 不少亲历者以为“放鞭炮”
3月1日,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天,新学前巷和跃进南路交叉路口的坍塌现场仍在清理之中。不少惊魂未定的群众还在议论之前的噩梦。
记者在现场看到,坍塌民房已经千苍百孔,残垣断壁,上面的预制板等坍塌物随时可能掉落,民房可能再次坍塌。民房外围已经竖起了“危险地段,禁止通行”字样的围挡,不少公安民警在现场执勤。
蓝猫少儿用品店是坍塌民房东南角第一家店,老板娘杨波告诉记者:“当时事故发生,当时声响很大,开始像放鞭炮声,比鞭炮声响,后面以为是工程车路过,好像挖掘机在挖房子,根本没想到是塌房子。”
事故发生后,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迅速启动跨区域应急救援预案,调集各县区消防官兵相继赶往现场实施救援,6个攻坚救援小组分别从坍塌楼房的楼梯口、沿街面和侧面进入建筑物实施搜索并展开营救工作。
就这样,8辆消防车、2辆云梯消防车,68名指战员在现场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大营救。
母亲大义 苦等儿子两小时短暂见面将儿推向战场
除了回忆,不少围观群众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评论说:“消防真的很勇敢,他们都不要命的。”说着,不少人还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中年男子说:“他们(消防官兵)是为老百姓安全着想的!他们到场后,第一时间就是先把人救下来。”一位中年妇女接过话茬:“我们很感动,他们是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言语之间,他们依然透露着当时的救援现场,群众心系消防人员安危的情怀。
整个救援过程,消防官兵的英勇无畏感动了很多人。
萍乡市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宁伟带领志愿者们,给没有顾得上吃完饭的消防官兵送来了土鸡蛋。1988年出生的陈玲是坍塌楼房正对面“杭州小笼包”店的老板娘,见消防官兵忙于救人没有吃饭,她叮嘱店员们多蒸了很多小笼包,送给消防官兵吃。她的行为感动了很多在场群众。“我都没做什么,他们那么辛苦,那么卖命,我只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什么的。”陈玲一边做包子一边轻声地说。
3月1日,在坍塌楼房现场,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跃进路中队长陈阳则带着3辆消防车的官兵则在一边留守。“此前,房子虽然已经发生了两次坍塌,但危险一直没有解除。”
在群众的眼里,“陈阳”们就是英雄。
事故发生当天,陈阳带领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跃进路中队官兵第一个到场,是到场最早的救援力量。
记者了解到,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跃进路中队驻扎在跃进北路,距离事发地段才4个路口。几乎和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跃进路中队同时到场的,还有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
陈阳是萍乡人,是家里的独生子,他妈妈李建芝住在北桥,离事故现场有几公里。当天下午15时许,今年55岁的陈妈妈正在小区晒太阳,和邻居们聊天,她听说跃进南路发生了房屋坍塌,消防队都去了。
平时玩微信的她,看到朋友圈里都在传播跃进南里楼房坍塌一事,她想到是儿子的辖区,儿子肯定会去,她担心儿子的安全,不顾邻居们的反对,硬要到现场去看下,在这种情况下,她和姐妹们步行近20分钟,来到了救援现场,在外围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她不敢惊动儿子,怕影响儿子救人。
见儿子从楼上最后一名被困人员(可以看见的被困人员)下,她拉过儿子的战友说想见儿子一面,母子见面,匆匆忙忙,陈妈妈只是再三叮嘱儿子“要多注意安全,多救几个人”,三言两语,便把儿子推回了战场。
当记者问起陈妈妈当时的动机,陈妈妈说:“我看到他安全就放心了!毕竟我只有这个一个儿子,我儿子是最优秀的。”
记者在陈阳的对讲机上看到,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跃进路陈阳平安”。陈阳告诉记者,那是妈妈最大的愿望。
在此次救援中,陈阳先是带人用云梯消防车开辟第二救生通道,然后自己登上云梯消防车的斗里,接应4楼4名被救人员,最后干脆自己上到了6楼救人。由于云梯消防车操作条件受限,陈阳徒手攀爬上到了6楼,和战友一起营救6楼被困的3人。
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叶斌告诉记者,当时整楼还未停电,煤气管道还没有切断,里面还有煤气罐,险象环生,建筑物随时可能二次坍塌,但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争分夺秒,第一时间救人。“当时大家确实都冒着很大的危险进去救人。”
两次惊魂 “皮大侠”救人现场两次差点遇险
2月29日下午16时许,记者在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见到了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皮文侠。
皮文侠,个头不高、一脸黝黑。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李长春笑着说:“入警多年,他身体素质过硬,救人无数,颇有大侠风范,我们都叫他皮大侠。2001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皮文侠曾作为突击队员参与地震救人在救援中受到碰伤和擦伤,但他强忍着痛和战友们一起救出了被困118小时的陈先贵。”
在此次萍乡楼房坍救援中,由于建筑物4、5、6楼局部坍塌,这三层下来的逃生通道全部被预制板、碎石封堵,另一半残余建筑里的居民被困在楼上。皮文侠是第一个从建筑物东面发起正面进攻的消防官兵。当时建筑物残余的一半4楼和6楼,有人在窗口不断呼救。
皮文侠回忆说,当时他带领中队官兵到场后,由于云梯车寻找作业平台需要时间,他观察了一下残余建筑物的特点后,随时可能发生二次坍塌,他毫不犹豫,决定先带人运用”人梯战术“,发起正面进攻,开辟第一救生通道。
这个想法看似简单,操作起来何其难!皮文侠决定利用当时坍塌建筑物残余部分露出的一些边沿,用九米拉梯和挂钩梯向上攀爬。当时安全绳无法找到支点,皮文侠毅然决定,利用九米拉梯徒手上到2楼,站在边沿上,踩在空调外挂机、防盗网上,一层层寻找支点,做好安全保护。“边沿才30公分多有宽,立足都难,何况是架设梯子往上走!”
在这种情况下,皮文侠决定改挂钩梯,他很快发现,边沿太滑,根本挂不住,于是他叫来特勤中队四级警士长、战士魏宝军做自己的助手。“大家都喜欢叫他’小宝‘,我们是同一批兵,老搭档了,我们在灭火救援现场一向十分默契。”
就这样,皮文侠踩着魏宝军的肩膀往上攀爬,二人相互保护。此时,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周石文也上到了2楼边沿上,配合另外两名战士向上攀爬,形成梯次进攻。就这样,在不足30公分的边沿,他们用身体,架起了人梯,成功开辟出第一救生通道。
然而,就在皮文侠左手撑边沿,右脚踩梯子准备从3楼上到4楼时,意外发生了,由于边沿打滑,皮文侠一脚踏空,还好他的臂力惊人,左脚正好被卡在梯子上,人才没掉下来。
看到这一幕,周石文倒吸了一口冷气:“还好!当时确实很危险,但是作为消防员,大家当时都没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种救人的本能。救人第一,我们告诉自己,一定要上去,上面群众有危险,我们得想尽一切办法救人。”
在皮文侠、魏宝军等人的完美配合下,他们顺利通过进入4楼一户被困居民家中,这户人家中,一名妇女带着3个小孩(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两个四五岁的女孩)。
皮文侠在4楼窗户上,安装了缓降器,准备利用缓降器将这4人救下。
此时,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周石文早已下到地面,转至建筑物南面的小巷子里,配合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叶斌、副参谋长黄信洋等人利用云梯消防车开辟好了第二通道。周石文和黄信洋等人通过云梯车上到了4楼半。“由于下面是管道,小巷子里停着居民们的电动车,空中是电线,我们本来可以升到6楼的云梯车就只能升到那么高。”
就这样,他们通过南面4楼窗口,将皮文侠等人找到的被困妇女和3个小孩,全部通过云梯车送下了地面。
在救完4楼居民后,皮文侠独自一人利用挂钩梯,攀爬到了6楼,进入了6楼,发现了正在等待救援的3人。分别是602室的钟志勇老人和他3岁的孙子,还有邻居罗女士。事故发生时,小孙子正在罗女士家玩,突如其来的灾难,把小朋友吓哭了。
随后,周石文、陈阳、魏宝军也先后上到了6楼,安装好了缓降器,准备对这3人实施营救。
由于云梯车停在4楼半的空中,鉴于钟志勇老人身体比较强健,在这种情况下,皮文侠指导钟志勇老人,利用缓降器,采取点降的方式,安全下到了1楼。随后,在将罗女士用绳索放至4楼半,消防官兵分别在4楼窗台和云梯消防车斗里接应。最后剩下哭闹不停的3岁小男孩是最难营救的一个。
“本来我背起小孩子是最好悬降的,但是小孩子一直在哭,十分不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抱着他悬降。”皮文侠回忆说。
在为小男孩戴好头盔后,皮文侠左手紧紧抱着小男孩开始点降。在悬降的过程中,由于抱小孩占去了一只手,皮文侠只能单手拽安全绳,用双脚点降,这是完全靠臂力。但是他们下到5楼窗户位置的时候,皮文侠一脚点空,情急之下,皮文侠用左手手肘撑墙,稍作平衡后,用双手继续点降,最后安全将小孩下到云梯消防车的斗里。
“当时的这一幕太惊险了!万一小孩子和他有个三长两短……”一直在下面指挥的萍乡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潘永红回忆起当时一幕,唏嘘不已。
“轰的一声,楼直摇晃,以为是地震,推开门一看,板梯都塌没了。”钟志勇说,“幸好有消防官兵,我和孙子才能顺利逃生。”
3月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之前皮文侠等人从正面攀爬的建筑物边沿,已经全部掉落,而他们当时营救出居民的4、5、6楼残余建筑,在二次坍塌中全部被夷为平地。
冒着生命危险 轮番钻进废墟下徒手刨人
按照分工,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安源中队副指导员杨福亮负责带领官兵从建筑物后面楼道进入,开辟第三救生通道。
15时05分,杨福亮带搜救人员到达三楼楼梯口时,发现大片的建筑废墟把整个楼梯堵得严严实实且上方悬挂着摇摇晃晃的预制板。
突然,战士韦喜峰看到三楼楼梯有类似衣服的东西,很有可能有人员被埋压,便迅速向杨福亮汇报。杨福亮侦察现场环境发现:现场楼层极度不稳定,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并且上方预制板摇摇欲坠,周围有浓浓的煤气味。为了避免给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只能采取手刨掏空被困人员周围混泥土方式进行施救。
他和韦喜峰用手一点点将被困者周围的建筑碎块掏走。经过半个小时的紧张营救,第一名被困人员被救出,并送上救护车。
救出这个被埋压人员后,杨福亮和韦喜峰跑回楼上继续搜救。在三楼上四楼转角处,杨福亮听到了废墟下传来微弱的呼救声。
在不知被困者人员数量情况下,此时,由于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叶斌和黄信洋带领特勤中队战士潘立文和特勤中队班长兼驾驶员吴敏智从萍师附小的楼顶上至坍塌面,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在6楼楼顶进行了全面搜索。
雷达生命探测仪探测到3楼有一处生命迹象并进行准确定位,救援人员通过定位成功找到了被困者。这个生命迹象,正好和杨福亮他们的搜寻结果形成交集。
“人就在这里!”这一消息顿时传到了现场指挥部,全体救援人员顿时紧张了起来,参与攻坚救援工作。
由于建筑物结构复杂,并且楼道已经被杂物封堵,而被困者极有可能被困在3楼楼梯转角处。
叶斌和黄信洋迅速下到1楼,从坍塌楼房后面进入,与杨福亮等人汇合,此时,皮文侠也接到命令赶到了这里。大家结合汶川地震救援经验,对被困者所处位置、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分析情况后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情况,与建筑专家商定从下面和侧面凿墙的救援方案,由于3楼属于坍塌楼层底部,承受着巨大压力,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下下策。如果救援处置不当,很有可能造成二次坍塌,不仅被困者会造成二次伤害,救援人员也存在一定危险。
在通过与被困人员交流后得知他左脚被预制板压住,右脚被碎石埋压,衣服被拐角处的木头勾住,双脚趴着、身体侧躺,人根本无法活动。指挥部决定,由身材和技能有优势的皮文侠和杨福亮互相配合,钻进废墟里被困人员进行徒手刨救。
叶斌、黄信洋与攻击组一起开展徒手救援,但在清理小块杂物后,大的横梁不仅笨重,而且里面混有钢筋,无法靠手来操作进行。救援人员立即采用钢筋速断器、金属切割机、双轮异向、起重气垫等“高、精、尖”救援器材,试图将巨大的横梁进行清除。“我们先后换了10多种救援器材,就怕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叶斌说。
“慢点、慢点,上面压下来了。”就在消防官兵进行破拆时,黄信洋敏锐发现到了被困者上面的石块出现了松动,并立即对救援行动进行了叫停。
为避免二次坍塌和被困者造成二次受伤,黄信洋向指挥部提出了使用多根长1.5米、直径15厘米的圆木对被困者上方和四周进行了加固处理,并再次利用破拆工具对横梁进行了破拆。
1个小时、2个小时,救援人员在口径不到0.6米的狭窄的空间里面,慢慢的、一点点的清理被困者身上的杂物,终于见到了被困人员的手。
“虽然被困人员叫口渴,要水喝,但是医生检查,他生命体征正常,我们没有给他喝,地震救援经验告诉我们,喝水会加重他身体的负荷,我们没有同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一步步手刨推进,打支撑架,并撕掉了他身上厚重的羽绒服,腾出了更多的救援空间。”叶斌回忆说,“直到他快出来了,我们才用水给他打湿嘴唇。”
“在出来就差半个多小时的时候,我们突然听不见被困人员的声音了,我们于是不断地跟他聊天,让他靠意志力和求胜欲望战胜自己,不能败给挤压综合症。”黄信洋补充说道。
18点30分,在将近4个小时的紧张救援中,被困人员最终被成功救出。在黄信洋等人将他抬上救护车上那一刹那,围观的市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救援官兵忘记了疲惫露出了笑脸。
这个获救的被困人员,正是装修工人刘中华。
在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楼内以及废墟下,皮文侠、杨福亮、叶斌、黄信洋等人,争分夺秒将刘中华徒手刨了出来。
3月1日,萍乡市人民医院北院综合外科(创伤骨科)16床的住院治疗的刘中华一眼认出了黄信洋,异常激动。“我认得你,我认得你,是你把我从楼里抬了出来。”
在刘中华及其爱人的眼中,消防官兵就是“再生父母”。
连续奋战 忙了34个小时的消防员累瘫在地
2月27日11时10分,现场救援人员经侦查发现坍塌楼层处有1人员被困(发现时已无生命迹象),经过近10分钟的全力营救,第11名被困人员于27日11时20分被成功救出。
2月27日11时21分,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搜救犬小组一行9人、4条搜救犬到达事故现场,并立即投入搜救行动中。
2月27日14时27分,现场救援人员经侦查发现坍塌楼层处有1人员被困(发现时已无生命迹象),经过近7分钟的全力营救,第12名被困人员于27日14时34分被成功救出。
2月27日18时00分,现场救援人员经侦查发现坍塌楼层处有1人被困(发现时已无生命迹象),救援人员立即展开营救,18时30分,安全观察员发现4、5、6楼未坍塌部分的墙体开裂,发出异响,立即报告现场指挥员。指挥员立即下达撤离命令,现场参与救援的25名消防官兵和16名辅助施救人员按指定路线撤离至安全地带。18时31分,现场发生二次坍塌。坍塌停止后,现场指挥部确认暂无再次坍塌的危险后,营救工作于19时整继续展开。经过近4个小时31分钟的全力营救,第13名被困人员于27日22时31分被成功救出。
2月28日凌晨0时20分,现场救援人员经侦查发现坍塌楼层处有1人员被困(发现时已无生命迹象),经过近37分钟的全力营救,第14名被困人员于28日凌晨0时57分被成功救出。
事故发生后,萍乡开发区公安消防大队朝阳路中队紧急出动,根据指挥部的部署负责坍塌楼顶搜救。27日,现场指挥部确认还有6人失联。在27日22时左右第四名失联人员疑是被发现,朝阳路中队官兵利用手工作业慢慢清理杂物。”看到了!看到了!“失联人员终于被找到了,中队长林高迅速组织中队官兵进行施救,很快就成功将被困人员转移至指定区域。28日凌晨0时20分左右,最后一名失联人员被林高带领战士找到并成功救出。至此整个救援行动持续34多个小时,林高身先士卒,持续奋战,身体的疲劳没有击垮他的责任心。为了让战士多休息,林高多次放弃休息,主动承担起战士的轮值任务。直到任务结束才想起自己的女儿,26日上午,女儿高烧40℃,都顾不上跟女儿打个电话。
27日中午12时许,记者看到一名消防官兵躺在作为指挥、休息场地的萍师附小教学楼内凹凸不平的楼梯上闭眼休息,由于不忍心打扰,记者没有上前询问。
后经其他战友介绍,这名消防员是安源区公安消防大队安源中队中队长覃理葵,覃理葵从接警到场后没有离开过救援现场一分钟。
不仅是覃理葵,现场其他消防员都已经连续作战快20小时,短暂的轮休让他们终于得到休息,大家在学校操场上吃完盒饭后,纷纷席地而坐,有人累得直接趴在了地上,他们经短暂轮休后又继续投入了救援。晚上,疲惫至极的消防员他们脸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擦净,在轮休命令下达后席地而坐,匆匆用过快餐,便倒地而卧,随时等待接受新的任务。
这些睡姿被网友发到网上后,引发网友的点赞,不少网友表示看了心酸、心碎,纷纷说“辛苦了”,还有网友评价,“这是不可模仿的睡姿”,“消防员就是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
朝阳路中队一班战斗班长樊悦韬搜救的重点是对未坍塌处的三角形斜面,,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开始寻找被困人员,生命探测仪上代表着生命的红色光点微弱闪动,樊悦韬十分激动,他立即带领自己的战斗班对倒塌的预制楼板进行破拆,由于楼板是刚混结构,硬度强,破拆难度大,破斥起来十分吃力。他先用大铁锤锤,锤不动了就用铁鋌凿,战友用断电剪帮他把钢筋剪断,他又拿起铁锹去铲,铲不到的地方樊悦韬就用手来抛。连续作战累的双臂发酸,手套都磨破了好几双,虽然破斥的过程体能消耗很大,但是樊悦韬和他的战斗班没有放弃救人的希望,硬是咬牙坚持。
救援一直持续到了天明,樊悦韬一直没有休息过,在第二天接到调整力量的命令后,樊悦韬眼里流着泪,他心不甘:“我可以更努力,我可以救出更多的人!”在回队的路上,“拳头尖兵”累得不行在车上就睡着了。
救完所有人后,杨福亮才掏出手机,看到了妻子打开的无数个未接电话,迅速给妻子回了个电话。杨福亮的妻子怀孕6个月,她时刻挂念丈夫的安危。
在现场,这样可歌可泣的例子太多。
当晚6点半左右,惊险的一幕发生!当时,救援小分队正在位于二次坍塌部位的层面开展清理工作,幸好安全员发现了异常,通知所有人员迅速撤离,就在大家撤出不到两分钟,事故楼房发生二次坍塌,楼房的四、五、六层带窗户的部分发生坍塌。据悉,二次坍塌发生时,工程车正在作业,没有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还好我们撤得快,大家都没有在坍塌部位工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历了二次坍塌的黄信洋事后描述起一瞬间依然心有余悸。
事故从26日下午14时发生至28日凌晨1时左右完成搜救,此次救援累计搜救出14人,其中6死1伤,7人无恙此时,救援人员已经连续作战长达34小时,期间只是进行几次短暂的轮休。
(采编:新法制报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