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普法战争是欧洲民族意识觉醒后的第一场两雄大战,以前欧洲的战争只不过是国王之间的战争,打打闹闹,输了割地赔款,或是打得没钱了,两国休战,再拉拉勾,国王又和好了。德法世仇如果在世界上要找一个这样的对比的话,也许只有中日两国。一位叫让·莫内法国人找到了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提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议。把法德两国的煤炭、钢铁资源置于一个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下,对煤钢资源共同开发和使用,相互免税,并且该机构也吸纳欧洲其他国家参加。可为什么这个计划是法德两国?为何是又是煤钢两种能源?这就要从法德两国的关系开始说起。

相关资料:

"从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法国大革命——一个历经八十年的大循环

一个有趣的故事看懂工业革命——事物背后的关键

1950年的5月,普法战争爆发80周年,也是二战结束5周年的时刻,欧洲刚从二战废墟里乌头青脑的走出来。

一位叫让·莫内法国人找到了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提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议。

把法德两国的煤炭、钢铁资源置于一个超越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下,对煤钢资源共同开发和使用,相互免税,并且该机构也吸纳欧洲其他国家参加。

可为什么这个计划是法德两国?为何是又是煤钢两种能源?这就要从法德两国的关系开始说起。

法德世仇之源——普法战争

德法世仇如果在世界上要找一个这样的对比的话,也许只有中日两国。

普法战争是欧洲民族意识觉醒后的第一场两雄大战,以前欧洲的战争只不过是国王之间的战争,打打闹闹,输了割地赔款,或是打得没钱了,两国休战,再拉拉勾,国王又和好了。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的结果,是法国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师及24名将军被俘。

但德国人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情,德皇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国皇帝。这件事给法国人的打击太大了。

德国人想着当时一定要把法国给掳趴下。随后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等地给德国。

并索要天文数字的赔款50亿金法郎(合7.3亿两白银 比中国甲午庚子赔款总和还要多)的战争赔款。

又是割地、又是赔款,还在法国王室镜厅加冕,我算了一下,大清也没有受过这么重大的打击。

这一下可是两国彻底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1)

代表法德仇恨贡比涅森林,前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

正当俾斯麦以为法国将从此一蹶不振时。谁知,法兰西人也很争气,凭借拿破仑三世打好的工商业基础,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不到三年就把德国战争赔款给还清了。

法国也重新成为欧陆强国。俾斯麦一看大事不好,一边对法国又边打边拉,一边又不断以三皇同盟等以防法国复仇。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威廉二世的上台,俾斯麦卸任船长,德法之间的变数加大。

法德世仇的第二轮——第一次世界大战

于是,以法德世仇为核心,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最惨烈的战场——就是西线,德国人凡尔登战役的口号“把法国人的血流干“,可是法国人众志成城,还没等法国把血流干呢,德国人就趴下了。

一战结束,法国人以500余万军民伤亡的代价,终于发散了这口憋了近50年的气,高卢雄鸡一唱天下白。

在27个国家参加的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统普恩加莱致开幕辞,指责德意志帝国“生于不义,死于耻辱”,这是指德皇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一事。可见法国人对于此事的愤恨!

法国人特意安排在贡比涅森林的当年拿破仑三世的御用车厢,车身编号2419D火车,要求德国代表签字。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2)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斐迪南大公夫妇

战后,德国又要赔付269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9.6万吨黄金。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德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

签约后的双方都是愤恨不平。德国认为这种过度的惩罚只会导致更多的怨恨!福煦认为彻底肢解德国才能有和平。

法德世仇的第三轮——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确,福煦说得太准了,1939年,果然二十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二战又爆发。

希特勒利用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发动了法西斯战争。

希特勒占领法国时,为报复此仇,又要求法国代表在贡比涅森林的那节火车车厢签署投降协议,希特勒又下令把火车拉回柏林卢斯特公园公开展览。

战后,德国投降,法国要求德国归还此节列车,直到1955年,德国才找到被炸得不成形的贡比涅森林车厢,还给了法国。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3)

1940年德法在贡比涅森林火车签法国投降书

这时候,欧洲成为一片废墟,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此时,血海深仇的法德矛盾,不仅仅是两国的矛盾,更加成为欧洲的梦魇!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法德的和解,其实当时盟军已对德国宪法进行了民主化的改造,四国分区占领。但这些措施只能防止战争,却难以防范民族主义的兴起。

1945年9月,法国开始也是构想德国鲁尔区的最终归属于法国代管,但遭到美、英的反对。

美国代表罗斯托夫就直言“在核武器成为主宰战争的今天,再去通过控制他国煤碳来避免战争,无异于痴人说梦!“

法国的思路

实际上此时的欧洲政治家也发现,数次大战的教训,就是必须平等对待战败国,才能有彻底的和平。普法战争、一战等均是因为过份惩罚战败国,招致两国的民粹主义抬头。

所以对于法国而言,主要是四大问题:

第一,对于法国来说,如果德国关键物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任何法律上的保障都是难以确保法国的和平。

其次,如果法国的经济长期落后于德国,也将对法国是巨大的潜在危险。

当时法国按1929年的用煤标准,除每年除了从美国进口煤碳,还需要进口德国100万吨煤,远期需要进口1500万吨煤,以解决长期能源发展问题。

而当时的德国经济恢复是欧洲国家中最快速的,德国在195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59美元,大大超过了英国、法国等战胜国。

而法国因为国内问题丛生,在钢产量上又无法与德国进行竞争的。

如果不有所行动的话,否则法国的经济会不断落后于德国。

其三、法德两国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发展规划,不可能依靠一两代领导人的和睦与压制来永远消弥战争的阴影,这是一次大战后的深刻教训。

其四,对于欧洲而言,两次世界大战,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地位沦落到仰人鼻息的程度。

东有凶悍的苏联北极熊,西有强大的美国野牛!如果不能实现欧洲的共同繁荣,不仅是欧洲,甚至法国也都将永远沉沦。

谁都不可能在一个贫困的欧洲大陆建立起富裕的独立王国。

而对于德国而言,一二战的教训也是极为惨痛的。

所以,德国如果需要消弥战争的危险。

1、德国必须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阿登纳总理反对国际共管鲁尔。战后德国鲁尔区的煤矿归英、美、法、荷、比、卢六国国际共管,但德国却没有管理的资格。这很明显涉及到对德国的不公平,德国总理阿登纳表示明确反对,阿登纳担心,一战后过份惩治德国,导致德国纳粹抬头的教训重演。和平来自于尊重!

2、 德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得到保障,如果受困于经济的发展,则民粹主义也很容易抬头。

3、解决法德矛盾需要有多方面的支持。如果得不到美国的支持,又容易使欧洲大陆的经济陷于困境,当时法国得到美国的马歇尔计划30亿美元的援助,德国也获得了美国30亿美元的援助。

欧洲的一道难题———让·莫内思路

在控制煤钢没有用的时代,又必须实现法德真正和解,又需要保障法德长久发展,还必须实现地区的共同发展,这一道难题摆在了欧洲政治家的桌面。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让·莫内找到了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提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议。

因为莫内本人就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1914年8月一战爆发。年仅26岁的莫内敏锐地看到了英法两协约国在战略物资的供应及其运输方面缺乏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莫内积极提出英法两国应当“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支军队、一部法律、一个计划“的合作理念。虽然没有多少人搭理莫内的这个理念。

但年轻的莫内却热情的实施的他的计划。他不断与英国政府磋商,终于使英法两国在战争运输船只使用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这个协议的达成,使他敏锐的意识到,各国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的大利益,是可以做出一些让步的。

《舒曼宣言》

于是,1950年的5月,让·莫内说服了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提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议。

1950年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舒曼宣言》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

果然这个思路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美国与德国也都表示了支持与响应。

这个计划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朴素与具体。

1、法国不再以战败国的思路去看待德国,却可以通过合作来控制德国。

数次大战的教训,就是必须平等对待战败国,才能有彻底的和平。

德国因为战败的问题,在鲁尔区的关键产业上又被六国共管所遏制,未来的发展堪忧。

从德国的角度来说,如果德国要成为正常国家,借助法国实现煤钢的进一步发展是最合适的方式。

2、先让大家从容易与具体的地方开始合作,不要去想煤钢控制有没有用。

先从煤、钢等具体领域,先易后难的开展合作,先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开展起互信的第一步,并没一步到位的做一个庞大的合作计划,这与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是一样的道理。

3、法国也出让自已的关键领域和部分主权,以诚意来带动周边国家。

法国作为战胜国,把自已的关键领域和煤钢资源也拿出来共享,却没有通过压制德国产业的方法,表现出了巨大的诚意。

4、如果能够有效合作,再来谈进一步的合作。

在煤钢领域的合作期内,确定的制度、市场规则、管理办法一旦有效,将适用于更广泛的合作。

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的有效竞争。让·莫内成为了首届欧洲煤钢委员会主席。

通过数年的发展,有效的合作,欧洲各国成员国冶金工业的飞速的发展。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4)

煤钢联营后德法英各国钢产量增长情况表

由上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可以看出,在欧洲煤钢联营14年里,虽然英国的战后的钢产量占有明显优势。法国与德国的钢产量增速迅猛,发展速度明显较没有加入联营的英国快很多!

这相对于美国的利益而言,欧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对于美国的发展有着巨大战略利益。同时,欧洲的强大也对于当时的冷战格局有着强大的对苏牵制作用。

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称赞这个计划:“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计划“

随后,数年的法德两国的经济发展也证实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5)

1950-1958年德法英三国GDP增长

从上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可以看出,欧洲煤钢联营后,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发展与人均GDP增速都超过了独立于煤钢联营之外的英国。

这使得英国不得不思考加入到欧洲合作中来。

煤钢联营衍生出巨大的市场

由于煤钢联营的巨大成功,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6)

欧盟发展之路

欧共体的形成对于法国的意义,就解除了当年美国代表罗斯托夫担心的那句话。核武器时代,也可以把原子能进行共享,实际上也解除了法国对德国的原子能担心。

这时,欧共同的发展迅猛,一直以“光荣、孤立”为大陆政策英国,不能再笑看云卷云舒啦,连忙加入到欧共体的体系中来,生怕被这个巨大的机遇所抛弃!

1973年,在普法战争爆发一百零三年之际,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6年,欧共同的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

煤钢联营的规则、制度成效显著,退出历史舞台

从煤钢联营开始的欧洲共同体法庭,由每一个国家推出一名法官(至1993年15位)及8位代理检查长,从1952年起,法庭总共受理了12000多起案件,所做的判决获得各主权国家的尊重与执行。

欧洲法庭的成绩,说明煤钢联营启动的市场规则与制度、管理理念的成功。

直接为后来的欧盟发展奠定了制度与规则与信任基础。

2002年7月23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总部大厦前举行仪式,降下象征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蓝黑星旗,升起上有12颗金星的欧盟旗帜,从而标志着50年前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而欧洲历史终于从普法战争、一战、二战的血睲循环中,掀开了和平合作的崭新一页。

正如舒曼宣言所说:“法国二十年以來一直主張建立欧洲联盟的重要性,结果没有成功,欧洲也大战不止。欧洲联盟不可能透过表面上的整体组织而建立起来欧洲联盟的实践,必须是建立在一些存在而具体化的合作关系上,进而产生一些具有团结力的果实。同時,欧洲各国之间的集合必须建立在法国与德国古老传统的对抗与敌意消失的前提之下“。

现在的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与德国这对往日冤家成为了欧盟牢不可破的基石。

战争与民族主义的阴霾已经一去不复返。虽然欧盟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巨大的共同利益将使得欧盟的合作发展成为一种大势所趋。

区域整合渐成世界潮流

20世纪后,世界范围内区域化的合作成为大势所趋,北美共同市场、东南亚联盟等组织的相继成立,都是基于欧洲合作的思路。

而一直以岛国安全自居的英国,至今游离于欧盟与北美之间的尴尬,反而成为英国的“脱与不脱”困局。

而对于同样的是岛国的日本而言,一百多年前脱亚入欧,也显得很是无奈。中日韩东亚格局是一个诱人而光明的存在,却也有如法德一般的巨大障碍。

在新的区域合作中,没有欧洲政治家的智慧,是难以达到那样的高度。

1813年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蝴蝶效应)(7)

让·莫内-欧洲之父

欧洲之父——让·莫内

1975年,已经87岁高龄的莫内,告别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欧洲理事会高度评价:“莫内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欧洲事业。”

1988年,在莫内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法国总统密特朗发布行政令,将让·莫内的骨灰迁入位于巴黎拉丁区雄伟的“先贤祠” (Pantheon) 中。

从此,莫内与卢梭、雨果等为法国和人类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永远地安息在一起。 欧共体也决定把1988年定为“莫内年”。

相关资料:

《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皮埃尔·热尔贝

《让·莫奈回忆录》让·莫奈

《战后法国外交史》张锡昌、周剑卿

《让·莫内:欧共体缔造者》 .环球在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