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县满族人(黑龙江省依兰县)
依兰县满族人(黑龙江省依兰县)3、防洪纪念塔。修建于1985年。三面环水的依兰县历史上曾多次受洪水侵袭,为了纪念抗洪的勇士们,依兰县人民政府建此纪念塔。2、五国城遗址。沿依兰县城通江路北行二里许,路左侧矗立着一座两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金代五国城遗址"七个大字。再西行数步即踏入800年前的辽金国土。据史书记载,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遗址就在这里。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
依兰县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下辖县,总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41万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产粮大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一、历史沿革
从先秦时开始,依兰始终处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的中心区域。自唐代勃海国时建 置,设铁利府;辽为生女真五国部越里吉国(五国头城)、金设胡里改路;元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设 忽儿海(今依兰旧古城)、斡朵里、呕汗河等卫;清设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广 大区域;清末设东北路道后改称依兰道,管辖松花江下游十二县。1905年在三姓城设依兰府,1912年改为依兰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初辖于合江省,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黑龙江省,依 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二、地名来历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
三、风景名胜
1、靖边营遗址。位于依兰县东北部松花江南岸的巴彦哈达群山环抱之中,1880年5月为加强三姓地区防御清朝督办吉林边务钦差大臣吴大澂会同吉林将军建的绥字军兵营,营房有五座。营址呈正方形,边长200米,围墙现存高度3至4米,顶宽2米,跺口间距2米。
2、五国城遗址。沿依兰县城通江路北行二里许,路左侧矗立着一座两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金代五国城遗址"七个大字。再西行数步即踏入800年前的辽金国土。据史书记载,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遗址就在这里。
3、防洪纪念塔。修建于1985年。三面环水的依兰县历史上曾多次受洪水侵袭,为了纪念抗洪的勇士们,依兰县人民政府建此纪念塔。
4、慈云寺。创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是东北抗日名将、奉系军阀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为其胞姐在龙王庙基础上修建的。
5、财神庙。距今已有230多年历史,文革期间财神庙的建筑全部被拆毁。2000年,民营者王庆林先生将财神庙复建。
6、东山怪坡。全长120米,呈5度斜坡,西高东低走势。汽车在坡下熄火后自动上行,且越跑越快;而骑自行车的人下坡蹬起来,却比平时费劲。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吸引了无数游人到此体验怪坡的怪异蹊跷。
7、依兰博物馆。建于1958年,2000年重建,外型为古堡式建筑,内有展厅3个,现有各类馆藏文物总计4263件,其中珍贵文物1216件,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古城依兰千年历史脉络,堪称北方历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