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所以陈司寇为了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社会生存能力,始终坚持能自理便自理,她虽然请了保姆,但是保姆一个星期才来打扫一次卫生,其余的生活规划都由陈司寇自己完成。进入七十岁之后,陈司寇总结,老人最难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上不可避免出现的衰退,一个是强烈的孤独感,人老了,不再和年轻时候一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而且长期困守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和外界的接触变少,就非常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学生的印象里,陈司寇是一位风风火火,性格爽快的人,陈司寇一辈子经历了很多辛酸苦楚,但是她极少有负面的情绪,一提到年轻时候受过的苦,陈司寇总是一笑置之,有人问起她,她总是挥手笑笑说:“都是些小事儿。”或许正因为心态好,性格坚强,所以陈司寇一直到七八十岁,身体还是很好,精神奕奕,思维清晰。很多人都羡慕陈司寇的好状态。老年人的健康是千金难求的,对此陈司寇说:“在我们院里,有很多老人原来都是知识分子,老了却可怜兮兮地期待着

2017年10月21日,陈司寇老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6岁。在去世之前,陈司寇因为肿瘤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不过,最终陈司寇不是因为肿瘤并发症而死,而是自己“选择”了死亡。

陈司寇在去世之前整整断食四天,水米未进,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痊愈的可能,因此她选择走得快一些,有尊严的死。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1)

笑对人生

很多人认识陈司寇是因为她的丈夫——北大政治学教授赵宝煦,赵宝煦先生是知名的政治学家,更是北大政治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赵宝煦先生学贯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在2012年去世,但是他对北大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赵宝煦去世后的那几年,陈司寇独自居住在他们夫妻俩的房子里,不过她过得并不孤单,孩子们常来看他,赵宝煦的学生们也经常登门拜访。

虽然名气没有丈夫那么大,但是陈司寇本人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出身贫寒,五岁便失去了母亲,旧时代出身贫寒的女子大多都读不起书,但是陈司寇却不认命。她寄居在各个亲戚家里,从小做工给自己赚学费,一路闯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陈司寇当年在北大念教育系,毕业之后她去了北京101高中担任政治课教师,在讲台上奉献了一辈子。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2)

在学生的印象里,陈司寇是一位风风火火,性格爽快的人,陈司寇一辈子经历了很多辛酸苦楚,但是她极少有负面的情绪,一提到年轻时候受过的苦,陈司寇总是一笑置之,有人问起她,她总是挥手笑笑说:“都是些小事儿。”

或许正因为心态好,性格坚强,所以陈司寇一直到七八十岁,身体还是很好,精神奕奕,思维清晰。很多人都羡慕陈司寇的好状态。老年人的健康是千金难求的,对此陈司寇说:“在我们院里,有很多老人原来都是知识分子,老了却可怜兮兮地期待着他人来关心和照顾自己。看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我就想,人老了,难道都要这样度过吗?”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3)

人生暮年

陈司寇从五十多岁的时候便在思考,如何才能愉快健康地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呢?陈司寇观察到,很多老人年纪一上来,不只是健康状态下滑了,最可怕的是精气神一下子塌了,所谓的“暮气沉沉”就是如此。如果是有爱人子女作伴还好一些,尤其是像自己这样,老伴走了,子女又比较忙碌,不能时时陪在身边的,就更容易出问题。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4)

进入七十岁之后,陈司寇总结,老人最难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上不可避免出现的衰退,一个是强烈的孤独感,人老了,不再和年轻时候一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而且长期困守在家庭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和外界的接触变少,就非常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所以陈司寇为了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社会生存能力,始终坚持能自理便自理,她虽然请了保姆,但是保姆一个星期才来打扫一次卫生,其余的生活规划都由陈司寇自己完成。

同时,陈司寇认为,越是年迈,越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即便已经白发苍苍了,也不能失去人生目标。人作为社会动物,其实是长期在目标规划中生存的,少年人想要求学进步,中年人想要赚钱养家,抚育儿女,这样看似平常的目标才能让人“有盼头”,才能对明天产生期待,而老年人大多数已经完成了人生目标,或是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继续进行人生展望的可能,所以陷入了“没盼头”的焦虑之中,这就是问题所在。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5)

因此,陈司寇要求自己一定要坚持读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不放弃的态度。陈司寇还非常积极地接触新事物,她在互联网上注册了社交网络账号,观察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甚至还在九十高龄的时候开始学习戏曲。

从容道别

此外,陈司寇还提出了一个少见的结论:老年人不要畏惧死亡。怕死,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到万不得已,很少有人想到死这档子事。但是没有人能逃得过自然规律,如果说“死亡”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模糊的结果,那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6)

陈司寇说:“人的一生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们不能决定数量,但是可以保证每一天的质量,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每一天的人生都过得很有质量,那么什么时候离开,也就可以顺其自然了。”

这位豁达的老人健康地活到了96岁,直到她的身体忽然出现了衰竭的症状,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面对急于挽留的儿女和学生,陈司寇却已经做好了离去的打算,临别之前,她对众人说:“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7)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死亡,真的是最坏的结局吗?至少对于陈司寇来说,死亡不是悲剧,而是人生的必然阶段,她在最后的时刻画上了一个从容的句点。

10月17日这天开始,陈司寇开始拒绝进食,儿女为她端来食物,她摇头拒绝,当时她的器官已经出现衰竭,双腿渐渐僵硬,死神已经靠近了她。她对孩子们说,她想要快一点离开了。孩子们当然不忍心同意,但陈司寇执意如此,她同自己牵挂的亲人朋友道别之后,便开始断食,直到四天之后才停止呼吸。

92岁清华教授断食(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8)

能够做到果断的死去,这样的意志是难以想象的,她对抗的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意志。但是陈司寇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绝望之下的自杀,而是为了完成自己体面道别的心愿,她实现了自己最后的心愿。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们相信,在最后一刻,陈司寇是欣慰地离开的。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