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但这部影片似乎反响比较微弱,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里,镜头手法,也相对比较平庸,缺乏震撼的视觉效果,整个电影比较冗长而枯燥,大段大同小异的法庭镜头,被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四平八稳,整个电影的冲击力较为逊色,这也是这部电影反响平平的原因。拍毕《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其实还导演过一部表现“海上大屠杀”的《断锁怒潮》,又译《勇者无惧》。影片拍摄于1997年,反映的是1839年一群反抗殖民者的黑奴在美国受审而终于释放的历史事件。最为典型的是影片里表现一群刚刚从火车上下来的犹太男女,被送进了清洗室,当淋浴笼头喷出水来的时候,镜头里展现的是比照毒气室才能对应的恐怖的面容,最后镜头证明这不过是虚惊一场,但是这个场面仍然令人心有余悸,这正是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镜头上虚晃一枪所呈现出的对恐怖的映射与影射。还有一处,德国军官用手枪意图枪杀被认为是做工不讲究的犹太工人的时候,却发生了子弹卡壳的意外,德国军官不得不把枪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

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海上大屠杀”,惨烈不亚于《辛德勒的名单》

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最为血腥的一部电影,大家都公认为是《辛德勒的名单》。

然而,在这个电影里,虽然展现了惨烈的血腥屠杀的画面,但是斯皮尔伯格更用他高超的对电影镜头的掌控能力以及他在镜头空间中的大师级的设置功力,传达出来的更是一种的恐怖的压迫力,而不仅仅是恐怖的画面本身。

比如,影片里的更多的残酷画面被推到镜头的深处,电影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恐怖压力的渲染,来达到对残酷情境的再现。

最为典型的是影片里表现一群刚刚从火车上下来的犹太男女,被送进了清洗室,当淋浴笼头喷出水来的时候,镜头里展现的是比照毒气室才能对应的恐怖的面容,最后镜头证明这不过是虚惊一场,但是这个场面仍然令人心有余悸,这正是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镜头上虚晃一枪所呈现出的对恐怖的映射与影射。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2)

还有一处,德国军官用手枪意图枪杀被认为是做工不讲究的犹太工人的时候,却发生了子弹卡壳的意外,德国军官不得不把枪管一次次对准那个坐以待毙的老人,镜头里,传达出的是一种血腥即将不期而至的恐怖压力,但最终那杆手枪也没有打出子弹,而一次次地扣击空枪的恐怖压力,却延续了比一枪毙命更为持久的长度,让人无法忍受。

可以说,斯皮尔伯格确实是一个善于渲染气氛的大师,这种渲染包括恐怖,也包括喜庆的氛围,这才是他能够在娱乐片与严肃片之间都能游刃有余、斩获荣誉的重要原因。

拍毕《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其实还导演过一部表现“海上大屠杀”的《断锁怒潮》,又译《勇者无惧》。影片拍摄于1997年,反映的是1839年一群反抗殖民者的黑奴在美国受审而终于释放的历史事件。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3)

但这部影片似乎反响比较微弱,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里,镜头手法,也相对比较平庸,缺乏震撼的视觉效果,整个电影比较冗长而枯燥,大段大同小异的法庭镜头,被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四平八稳,整个电影的冲击力较为逊色,这也是这部电影反响平平的原因。

在影片里,偷运黑奴的是西班牙人,这一点很关键,因此,斯皮尔伯格在电影里,可以尽情地表现西班牙人在海上一次将50名黑人扔进大洋的血腥屠杀。

镜头里,西班牙人将黑人用绳子捆绑在一起,一头扣上石块,先将石头扔向大海,然后拖着扣在绳子上的黑奴,像煮饺子一样,一个一个地拖向了汪洋大海。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4)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5)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6)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7)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8)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9)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0)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1)

斯皮尔伯格习惯在电影中运用主观镜头,来反映那种绝境中的人物的恐怖反应,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也让镜头跟随着沉入到海底的黑人的绝望挣扎身影,把恐怖气氛表现到了极致。

斯皮尔伯格虽然在这个电影中看似气势汹汹地把指责的矛头指向了白人,但是,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有分寸的电影导演,看起来,他在各种敏感题材上踩着刀尖,玩着危险的游戏,但是他的这种涉难犯险,并没有引起更多的风波,正说明斯皮尔伯格很懂得什么地方可以肆无忌惮,什么地方又不可以越雷池半步。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2)

在《断锁怒潮》中,斯皮尔伯格揭示的丧失人性的白人,不是英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而是西班牙人,而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所做的主要功绩,是讴歌了美国人,尤其是美国总统,在电影里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角色,正是他从开始的和稀泥,到后来的挺身而出,帮助那群反抗西班牙白人的黑奴做脱罪处理,最终无罪释放。

在这个电影里,实际上阐述与说明的是,美国在历史上就代表着一种人道的正义的精神与价值体系,在影片里,正如总统声言:“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有正义。”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3)

这是斯皮尔伯格的巧妙之处。在电影里的最后一幕中,我们看到,美国海军炮轰了非洲海岸上的黑奴集中营,重演了一幕解救非洲黑人于水火中的西方文明的颂歌。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4)

而这个电影表现的年代,即1840年左右,正是鸦片战争正在烧向古老中国的时候,并揭开了中国的苦难近代史。

然而,这个电影给予我们中国人的最大困惑是,为什么电影里的美国人、英国人如此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却在对付中国的时候,却毫不留情,毫不手软,毫无道义。

也许表现这种困惑的责任,有必要由中国电影来承担了。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5)

而就《断锁怒潮》而言,斯皮尔伯格的巧妙之处,一方面表现了白人贩运黑奴时的丧尽天良,另一方面,却揭示出西方是世界苦难的救赎者。能做到这一点,是他在电影里把西班牙与美国截然割裂开来,干尽坏事的是西班牙人,而美国人却是维护非洲黑人的,电影略过很多美国人在对付黑人时同样的不光彩的一面置之不提,而着重表现了美国人上至总统、下至律师在帮助黑人身份定性、确认反抗罪名、最终释放各个环节上所做出的代表着正义的选择,彰显了美国人早在废除奴隶制之前的时代,就引领世界潮流,站到了反抗压迫、废除奴隶制的前列。这一点,不能不佩服斯皮尔伯格在如此一个展现西方人丑陋一面的电影里,竟然能够拉扯到歌颂美国精神的这一吓人的高度。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6)

其实电影中充斥着美国在世界霸权确立后一以贯之的逻辑推理。只要美国人认定某一个国家是邪恶的,就像电影里的非洲黑奴集中营,那么,美国军舰就可以长驱直入,炮轰敌营,解救受难者。

这构成了美国霸权体系的最简单的逻辑模式。《断锁怒潮》看似控诉了奴隶制,但是在影片最后,我们却看到的是,只要是美国予以控诉的邪恶势力,美国就有权有责任去用炮火去荡平它。

比照最近美国轰炸叙利亚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到,《断锁怒潮》里的逻辑并没有失去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里一直传达的是美国的国家立场,或者是这个国家的潜意识表达。

斯皮尔伯格记录(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1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