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都是你社恐版(网络社牛的你也是现实社恐的你)
哪里都是你社恐版(网络社牛的你也是现实社恐的你)2008年之后进入新互联时代,国外社交网站FB、Twitte等主打社交类网站及应用开始发力,仿造于Twitte的新浪微博也在国内站稳了脚跟,那时候正是国内移动网络从2g/3g网络即将向4g网络进发的关口;2010年,iphone4成为了一款划时代的伟大电子产品,正式宣告智能手机时代也是手机互联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上面说到的微信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当年的新闻报纸充斥这样的标题)随着进入互联网的门槛逐渐降低,互联网也不再是高高可攀的产物,如果说早期能够进入互联网的都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用户,那在互联网野蛮发展过程中,慢慢的用户群体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2004年开始,我国的网吧呈爆发式增长,开始遍布基层城镇,同时,网游和单机游戏也开始了市场占领,这时期的网吧由于游戏的天然属性,吸引到大量青年进入网吧进行游戏,在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游戏的社交属性开始出现,线上游戏,YY语音指挥,QQ群
谈论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得到的感悟是各种各样的,这个跨度从80后到00后,有着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既见证了互联网革命从小众到鼎盛,也从单元到多元化的转变,还有上网设备的更新迭代。
多少人还记得来自远古的win98?
很多人接触到第一款网络社交软件应该属于“OICQ”,没听过?没关系,因为它后来改名了,叫做“QQ”,诞生于1999年,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腾讯(鹅厂)起家的资本,至于绿色的微信,则是张晓龙在2010年做出来 2011年推向市场的,那个时候的QQ已经十岁了;然而无论是QQ还是微信,他们的定位是即时通讯,尤其是QQ,在那个用电话线上200k网络的年代,QQ承担了一部分网络社交的属性,或者换言之,QQ就代表着网络社交的名片。
进入千禧年,个人互联网开始在中国蔓延开来,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开始扩散,彼时“中国电信”正式挂牌,2001年,“北网通、南电信”格局开始形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人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无数人开始注册的自己的第一个“QQ”,同时进入一个叫“天涯论坛”的BBS网站,在里面找寻志同道合的人,发帖畅聊并互加QQ,保持联络,这便是简中互联网最早的社交形态;这一阶段的人们以兴趣、学识、新闻、财经等等为内容,进行网络社交,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这种社交模式是新鲜的,也是不可思议的,毕竟天南海北的人们在匿名的社区,匿名化的QQ上寻找志同道合“网友”的感觉是充满冲击的。
随着进入互联网的门槛逐渐降低,互联网也不再是高高可攀的产物,如果说早期能够进入互联网的都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用户,那在互联网野蛮发展过程中,慢慢的用户群体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2004年开始,我国的网吧呈爆发式增长,开始遍布基层城镇,同时,网游和单机游戏也开始了市场占领,这时期的网吧由于游戏的天然属性,吸引到大量青年进入网吧进行游戏,在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游戏的社交属性开始出现,线上游戏,YY语音指挥,QQ群进行社群维护变成了一种主流,此时,伴随着劲舞团、QQ炫舞等游戏出现,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交形态“网恋”。
(是谁的DNA动了)
网恋这种社交形态的出现根源也许更早,但大规模网恋的开始也确实源于游戏,但后来网恋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社交发展,人们开始主动寻求“网恋”,在虚拟网络面具背后进行恋爱社交活动,这在当时是具有新潮意义的,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渐渐有人开始沉溺与网络社交活动而放弃现实社交,这种情况在当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相关媒体的报道的当中,“网恋少年/少女xxxx”的标题基本上占领了很多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衍生出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当然,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时代的背景和社会背景才是社会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一味的归罪是有失偏颇的。
(当年的新闻报纸充斥这样的标题)
2008年之后进入新互联时代,国外社交网站FB、Twitte等主打社交类网站及应用开始发力,仿造于Twitte的新浪微博也在国内站稳了脚跟,那时候正是国内移动网络从2g/3g网络即将向4g网络进发的关口;2010年,iphone4成为了一款划时代的伟大电子产品,正式宣告智能手机时代也是手机互联时代的到来,与此同时,上面说到的微信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我的微信注册于塞班S60系统,谁还记得诺基亚?)
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互联网用户呈指数级增长,微信复刻了它的前辈QQ的成功,成功的占领了每一个人的手机,与此同时,4g时代带来的网络质量和网速提升,让手机逐渐淘汰电脑成为主要的上网设备,真正做到了将互联网带给每个人;在此背景之下,各类新的多元化社交模式和社交软件开始出现,一改传统社区论坛形态、游戏等形态,以独立的全新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
早期知名的有“陌陌”这样的以附近的人为主体的app,再后来,“探探”“积目”这样滑动方式的社交app开始有了一定市场,而在此之中,“积目”的主打交友兴趣类别既有复古又有创新的方式,成为新的市场宠儿,后来又出现“soul”这样现象级别的社交软件,一改传统社交软件,在app中设置各种各样的机制,加入性格测试以及兴趣测试等方式来精准化进行用户匹配机制受到了市场的反馈;截至目前,这样的社交类app光是正式上架各类应用商店的,没有上千个,也有几百个。
(这些想必一个都熟悉吧)
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用户需求千奇百怪,与之相对于的具有社交app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各类软件除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外,纷纷加入了社交属性,喜欢车的有“懂车帝”、喜欢英雄联盟的腾讯官方专门出“掌上英雄联盟”,网易云音乐开通各类社交功能,抖音社群等等;而专门做社交的也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了精细化的分类,例如:喜欢韩流文化的“韩站”、喜欢电竞文化的“比心”、必须高学历认证的“青藤之恋”、创造潮流社区的“HOBBY”、LGBT文化的“Blued”以及高质量BDSM文化的“SMOON”等等。
(新时代亚文化高质量社交App SMOON)
当现实社交充满压力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活动,社交是人类的天然属性,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必需品,纵使有人总在说放弃社交,但能把这话传递出来的本身也是一种社交行为,网络社交发展二十余年,随着时空环境和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无法去预判未来,也不可能去改变个人的选择,但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社交的同时放弃了现实社交?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现实社恐网上社牛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当我们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都在互联网进行的时候,社交就已经产生,我们通过网络在进行社交活动的同时,或许更多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在追求那份认同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即时信息的时代,也生活在每个人都值得尊重的时代,无论是“Blued”还是“SMOON”,多元化的社交,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交,才是真正的社交,无关线上线下。
致敬每个具有自我思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