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孩子的写作有新意感(不一样的写作课)
怎么让孩子的写作有新意感(不一样的写作课)学校开设了“微课题”探究学习课程,这次的主题教学活动是要学生以“我是小委员”的身份,围绕自己关心的话题,展开课题讨论调查并撰写探究学习报告。谭馨文末附有核心提示。反复揣摩,必有收获。【原稿】我是“小委员①
《故事会》校园版
新开栏目“故事大课堂”开讲啦
不一样的写作课
好作品是改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改而不是那样改?
文末附有核心提示。反复揣摩,必有收获。
【原稿】
我是“小委员①
谭馨
学校开设了“微课题”探究学习课程,这次的主题教学活动是要学生以“我是小委员”的身份,围绕自己关心的话题,展开课题讨论调查并撰写探究学习报告。
课堂上,听完老师布置的课题任务后,同学们纷纷议论了起来。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独立完成课题,同时还要设计调查问卷、撰写探究报告,所以这个新任务对我们来说既新鲜又充满挑战。
同学们各自组队,我和好朋友组成了五人团队,正式开启了“我是小委员”的课题讨论。
第一次的小组讨论课上,大家都跃跃欲试,每个人都有备而来,提出了各自关心的话题,谈了很多自己的设想。真没想到,原来班里卧虎藏龙啊!我们团队也不甘示弱,思想的火花不停地碰撞,俨然变身一个个“小委员”。经过讨论,我们选定《关于上海话在青少年范围内的推广》这一课题研究。②
一天周末,我们五人身穿校服来到人气商场准备作实地问卷调查。商场中庭人来人往,我们仔细地寻找着符合调查的对象。
远处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牵着父母的手朝我们这走来。她们四人像商量好似的都一起推着我说:“这个男孩可以,调查问卷是你设计的,你先去。”“啊?”没有准备的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脸也发烫了。
眼看他们快走近了,我故作镇定拿起问卷走上前。我礼貌地和他们打了招呼,说明缘由后开始问卷调查,我问小男孩:“你是上海人吗?”他摇摇头:“不是。”……调查后才知道,小男孩既不会说也听不懂上海话,他和父母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平时都说普通话。小男孩说想学上海话,可是没人教他。上海,海纳百川,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新上海人越来越多。
我们继续在人群中寻找着,两个白白净净的女中学生映入我们眼帘,这次轮到穜穜去采访。两个女生都是上海小囡,爸爸妈妈也是上海人,可是她们的上海话真是不敢恭维啊,有些拗口的上海话听得懂意思却讲不标准,她们笑称自己有点“洋泾浜”,引得我们也一起笑了起来。
现在学校里都讲普通话,有些老师也是新上海人。我们零零后习惯使用普通话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普通话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上海话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Hello !”一个有点洋气的男生朝我们打招呼,“请问一声,晓得地铁11 号线啥地方乘?”只听他讲着流利标准的上海话。我们一下子都睁大眼睛看向他,异口同声问:“你能帮我们做一份调查问卷吗?”“可以。”他爽快地答应了。③原来他和父母移民去澳大利亚了,现在在昆士兰读书,巧的是他还和我们同龄。平时上课和外出他都是说英语,可一到家,他和父母就说上海话,每年假期都会回上海玩。他得意地说自己的上海话水平还是不错的,说着来了两句有名的上海说唱:“金陵塔,塔金陵。金陵宝塔第一层……”④我们太惊喜了,一起给他鼓掌,旁边经过的路人也投来了善意的笑容。之后我们送他到了地铁11 号线……
提交调查报告的日期到了。我们一起去办公室,
刘老师微笑地接过调查报告,边看边点头,她表情严肃认真起来,渐渐陷入思考中……⑤作者系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修改稿】
你会说“上海话”吗①
学校开设了“微课题”探究学习课程,要求我们围绕自己关心的话题,展开课题调查并撰写报告。经过讨论,穜穜、雯雯和我三人选定《关于上海话在青少年范围内的推广》。②一天周末,我们三人身穿校服,来到一处人气爆棚的商场做实地问卷调查。商场中庭人来人往,我们仔细地寻找着符合调查的对象。
不多时, 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牵着父母的手朝我们走来。两位同学像商量好似的,一起撺掇我说:“这个男孩可以!谭馨,调查问卷是你设计的,你先去吧。”“要我去?”没有准备的我一下子紧张起来。
眼看他们快走近了,我深吸一口气,故作镇定地拿起问卷迎上去,礼貌地和他们打了招呼,说明缘由,叔叔、阿姨爽快地答应下来。我问小男孩:“小弟弟,你读几年级?”“二年级。”“在哪个学校读书?”小男孩讲了一个学校的名字,是上海比较有名的小学。“那你会说上海话吗?”他听后却摇摇头。小男孩告诉我们,他既不会讲也听不懂上海话,他们一家是“新上海人”,平时都说普通话。小男孩说他想学上海话,可是没人教他。
初战告捷,大家不禁兴奋起来!我们继续在人流中寻找目标。一会儿,两个白白净净的女中学生进入我们视野。这次穜穜、雯雯争着要去采访。那两个女生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上海话听是听得懂,可一旦讲起来,就有点磕磕碰碰了,她们笑称自己有点“洋泾浜”,引得我们也一起笑了起来。
现在学校里都讲普通话,有些老师也是“新上海人”。“零零后”习惯使用普通话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普通话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上海话“不用则废”,危矣!
“Hello !”就在我们垂头丧气时,一个有点洋气的小男生朝我们热情地打起招呼来,“请问一声,地铁11 号线啥地方乘?”小男生飙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我们眼睛一下子睁得老大,看着他,异口同声问道:“侬会讲上海话?”小男生笑答:“会的。”“那能帮阿拉做一份问卷吗?”“小case。”③原来多年前,这个小男生的父母从上海移民澳大利亚,小男生是在澳洲出生的,现在在昆士兰读书,巧的是他还和我们同龄。在学校当然是讲英语,可一到家,父母和他都用上海话交流,每年假期他都会回上海玩。他颇有点得意地说自己的上海话水平还是不错的,说着说着,就顺口来了段“上海说唱”:
金陵塔,塔金陵,
金陵宝塔第一层。
一层宝塔有四只角,
四只角上有金铃,
风吹金铃汪汪响,
雨打金铃唧呤又唧呤……④
小男生说唱时有腔有调,声情并茂,我们一起给他鼓掌,旁边经过的路人也投来了善意的目光……
提交调查报告的日期到了。我们三人团队一起来到老师办公室,老师微笑地接过调查报告。⑤可听了我们讲述的采访故事,她一时无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摘自《故事会》校园版2022年7月号
感受到原稿和修改稿的区别了吗?
首席编辑核心提示
题解:
首先,从学生常见的校园学习、家庭生活,转向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题材颇有特色;其次,善于运用“三叠式”。调查报告涉及面很广,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小作者有意识地抓住“三个”重点。当然“三个”重点也不能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差别。最后的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性,是故要详写。修改思路:
1.
原标题《我是“小委员”》讲的是作者个人身份,而本文的主旨是有关“上海话”的调查,以及调查结果带给人们的思考。落脚点在所闻与所思,而不在于“我”。2. 进入正文太慢,故大删。“五人”团队,亦改为“三人”团队。
3.
从文中可知,小男生可能只会说“上海话”、英文两种,故在对话中,可有意识地加点“沪语”元素。4.
这是一段标志性“上海说唱”,属于欣赏性质,不宜用叙述语式。另外,分行列出,也能突出这段“说唱”的艺术特征。5.
“刘老师”前文没有铺垫,最后出现有点突兀,故以“老师”代之,泛指即可。本刊“故事大课堂”专栏“不一样的写作课”“讲出你的精彩”“与作家一起散步”“给你一双慧眼”,欢迎投寄故事性强、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投稿时请标注“故事大课堂”字样 邮箱wenzhaib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