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还有希望生存下去吗(供销社回归任重而道远)
供销社还有希望生存下去吗(供销社回归任重而道远)二、“服务三农”工作主要在基层,而县、乡二级供销社队伍基本上都还没有恢复(即使马上全国联动招兵买马,也不是几年就能形成战斗力)。三年前我去山西省某地级市,了解到下属一个区级供销社只有3个事业编制,乡镇供销社资产和职工全没了。当年供销社改制彻底的地区都是这样。在我出差过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湖北、辽宁等省的20多个县(市)来看,“服务三农”的工作超过80%是由地方政府县、乡镇、村的干部在做,不到20%的县级供销社还有相对健全的“服务三农”队伍(比如江苏东台市、射阳县),但队伍中没有年轻人。有人说到全国供销社系统现有50000多职工,可当年一个中等县级供销社系统就有5000人,没法比。一、全国供销社系统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的部、委、办、局机关行使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而我国的央企、各级国企是通过全资或控股的方式管理下属企业(从大集团到子、孙公司一般有五
中国供销合作网9月19日发布2022年度拟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公示的通知(直属企事业22名),10月26日发布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机关9名)。引发了很多关于“供销社回归”的议论。
我早年曾在县乡基层供销社工作过5年,近年又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企业有过工作交往(有关建设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交易市场),把亲身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一下分享,欠妥之处,敬请指正。
“供销社回归”,并不是指供销社回归到几十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主要是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去下好“服务三农”这盘大棋,如何去主导建设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其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早几年就已经开始在河北、湖南、四川等省进行创新模式的尝试。至于这二次公告倒并不一定说明供销社系统立刻就要扩编进行重大改革了,只是“二十大”刚闭幕,时间节点比较敏感。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其他好多国家也有类似的组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的事业单位,其机构组成有办公厅、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农业生产资料局等十几个管理部门,下辖科技推广中心、农业研究院所、农产品协会等十几个直属事业单位、十几家主管社团,其直属的中国供销集团管理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十几家。
中国供销集团在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棉花、日用消费品经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领域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各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市)——乡镇供销社都有同样的产业布局,全国供销系统在以上这些行业的总规模可是巨无霸的存在,在乡镇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县(市)以上的城市也有半壁江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逐步放开了许多领域的经营权,个体民营经济的活力迅速崛起,供销社系统主导的这些领域被逐渐分割。
到2000年左右,全国各省、地市、县乡供销社系统大部分企业都难以为继,先后进行了企业改制,一次性补偿清退了绝大部分职工,但各地的改制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有少部分省、地市、县供销社一直存续了较大的企业实力和职工规模,有的还一直坚持着服务农村、农业的宗旨,但更多的供销社企业只保留了极少数职工收租金(原企业房产)过活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供销社如何直面现实,重新承担起新时代“服务三农”的迫切需要,主导建设农产品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有好多问题亟待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见到实效。
一、全国供销社系统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的部、委、办、局机关行使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而我国的央企、各级国企是通过全资或控股的方式管理下属企业(从大集团到子、孙公司一般有五级)。全国供销社系统有些特别,国家、省、地市、县供销社都属于各级政府的事业单位(跟烟草、邮政职能体制相比,要落后几条街);各级供销社下属的企业还没有股权控制关系(注:县与乡镇是直属),全国供销社系统统计有几万亿的年营收(主要都出自中国供销集团和部分省级供销社企业)并不说明整体经济体量有多强。如何发挥全国供销社系统从上到下的整体合力还有待改革创新。
二、“服务三农”工作主要在基层,而县、乡二级供销社队伍基本上都还没有恢复(即使马上全国联动招兵买马,也不是几年就能形成战斗力)。三年前我去山西省某地级市,了解到下属一个区级供销社只有3个事业编制,乡镇供销社资产和职工全没了。当年供销社改制彻底的地区都是这样。在我出差过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湖北、辽宁等省的20多个县(市)来看,“服务三农”的工作超过80%是由地方政府县、乡镇、村的干部在做,不到20%的县级供销社还有相对健全的“服务三农”队伍(比如江苏东台市、射阳县),但队伍中没有年轻人。有人说到全国供销社系统现有50000多职工,可当年一个中等县级供销社系统就有5000人,没法比。
三、近三十年来,个体私营户经过多年深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农产品行情预测、收购、存储、物流等行业经验,形成了完整、牢固的供应链体系,占据了我国农产品(水稻、小麦、大豆等主粮除外)流通环节的主流位置。海南省某市政府几年前曾出资出人反制九个几乎垄断当地蔬菜市场的私营户联合体,结果至今也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市场份额。供销社系统要想回归到三十年前的状态还需要很多的积累。
四、全国农产品信息体系的建设才能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订单式生产;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才能确保农产品减少损耗、储存新鲜;全国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要由国家层面占据主导才能杜绝“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开展调剂供应,确保民生;农产品种子、化肥、农药的专利问题也是我国需要突破的瓶颈。
供销社要承担起新时代“服务三农”的重任,还需要很多的尝试、更多的突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