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2战射程最远的武器(被误读的武器关于反舰武器和作战-2)

2战射程最远的武器(被误读的武器关于反舰武器和作战-2)“标准”6的革命在上述F-35B所进行的实验中,后方是发射了一枚“标准”6导弹击毁了来袭的反舰导弹靶标,而同样是近期的另一个实验中则展现了“标准”6也可以实施反舰作战。其实以防空导弹执行反舰任务并不稀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军的“黄铜骑士”型防空导弹就已经可以进行有效的反舰作战,当时的一次打靶试验中,一枚“黄铜骑士”导弹直接命中一艘作为靶舰的驱逐舰,其130多千克的战斗部将靶舰舰体中部炸碎了一部分,并导致其舰体折断和沉没。至于后来在1988年美伊(伊朗)冲突时,美国军舰以“标准”1防空导弹连连命中伊朗导弹艇并导致其沉没的战例,大家自然就更耳熟能详了。不过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战例都是发生在视距内,也就是说这些防空导弹反舰作战时,是和其拦截空中目标时的原理是一样的,都需要本舰的雷达照射目标,只要解决了海面的杂波干扰以及目标速度的阈值过滤等问题就不难做到,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其射程只能是

其实类似变革在陆军已经上演了一回:我们知道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陆军火力支援越来越倾向于航空兵力,战斗轰炸机、攻击机、武装直升机等,这些飞机在对前线目标进行战场遮断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其视野好,火力猛,还有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如“铺路石”激光制导炸弹、“小牛”红外制导空地导弹等,而相比之下只有空中力量不足的军队才会更依靠大炮兵主义,因为陆军的火箭炮精度太差,牵引式榴弹炮等身管炮射程近、威力小、机动性差。可是技术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将形势又给颠倒了过来,当前如M777这样的超轻型榴弹炮可以用直升机吊运、悍马车拖动,信息化下展开攻击和收起恢复行军不过几分钟时间,其发射精确制导炮弹时打的远打的准,而火箭炮在使用制导火箭弹后也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它们相比航空兵力优点突出,如成本低、响应速度快、且不用操心飞机那有限油料制约下的出动和盘旋时间问题,于是不管是火箭炮、榴弹炮还是迫击炮现在都逐渐重新成为陆军最喜欢的伴随支援火力。

2战射程最远的武器(被误读的武器关于反舰武器和作战-2)(1)

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海军舰船也体现出了变革,如今在依托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后,与舰载机或者后方轰炸机相比,战区内海军舰艇上的反舰导弹就变成了可以随时响应来自各方的各种需求的火力,长期待命风雨无阻,且其威力大、突防能力强,还比一般的、非专业的航空弹药打击舰船效果要好。这就像陆军兄弟看待后方随时可以开炮的M777这样的火力一样。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军在规划新一代反舰武器时开始重新重视射程这个指标,要知道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海军对于获得更大射程的反舰导弹并不太热心——用了几十年的“鱼叉”导弹连射程增加的改型都拿不到拨款,唯一的“战斧”远程反舰导弹也在冷战结束时被早早砍掉。而就在去年,美军刚刚进行了一次试验,以“超级大黄蜂”战机用数据链对一枚战术“战斧”巡航导弹进行了目标指示与制导,成功击中了一个海上移动目标,从而为美国海军提供了一种远程反舰导弹的选择。至于全新发展的LRASM远程隐身反舰导弹脱胎于射程约1000千米的JASSM-ER导弹,射程自然也不会太近。而即使是个体小巧可以塞进F35弹仓的NSM导弹,射程也可以达到250千米。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只需要简单增加反舰导弹的分布数量和阵位,就可以大大提高战区内的反舰火力密度和对火力需求的响应及时性。这也正是美军打算在原本要依托隐身和高速能力在战区执行反潜和扫雷等任务的濒海战斗舰上装备常规反舰导弹的原因。毕竟在战时当一个敌方目标忽然被己方的某传感器平台发现时,后方的火力响应并不一定会很及时,比如航母舰载机可能正好不在这一海区,此时如果能在目标周边找到一艘恰好搭载有反舰导弹的平台就可以立即解决问题。之前F35也已经在一次试验中验证了类似能力,一架F-35B以机载传感器发现一个模拟掠海反舰导弹的远程目标后,将目标数据通过NIFC-CA(海基防空网络)传送到一个模拟“宙斯盾”防空系统处,由其发射一发“标准”6导弹超越地平线击毁了这个还在其视线范围之外的目标。也就是说,未来战场上任意一架战机——包括那些投光了弹药正在回航的战机——一旦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可以立即利用这种能力调用附近任一个平台的火力实施打击。因此同样是给一艘军舰装上反舰导弹,现在的概念和过去已经不同,以前给一艘“现代”级驱逐舰装上八枚“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那么就得在这艘军舰上配置相应的包括“音乐台”雷达等整套相应的设备,然后我们会说这艘军舰的反舰能力如何。而现在一艘濒海战斗舰或者一艘“伯克”级驱逐舰装上了NSM反舰导弹,都只是融入了战场信息和打击体系,作为一个发射平台而言它们之间区别不大甚至于根本没区别。

很显然中国海军也在研发这类技术,未来一旦达到实用化,可以想象整个东南沿海的岸基火力和各舰队大小舰只的原有反舰火力都将被整合,从而构成一个覆盖东部沿海的反舰火力网,这将极大地限制敌对方水面舰艇在第一岛链内的活动。而在双方都实现了这种火力超杀的现实下,可以想象第一岛链内海区将成为一个对水面舰艇极其危险的海区,双方航空兵力之间的战斗将决定战区控制权的归属。

2战射程最远的武器(被误读的武器关于反舰武器和作战-2)(2)

“标准”6的革命

在上述F-35B所进行的实验中,后方是发射了一枚“标准”6导弹击毁了来袭的反舰导弹靶标,而同样是近期的另一个实验中则展现了“标准”6也可以实施反舰作战。其实以防空导弹执行反舰任务并不稀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军的“黄铜骑士”型防空导弹就已经可以进行有效的反舰作战,当时的一次打靶试验中,一枚“黄铜骑士”导弹直接命中一艘作为靶舰的驱逐舰,其130多千克的战斗部将靶舰舰体中部炸碎了一部分,并导致其舰体折断和沉没。至于后来在1988年美伊(伊朗)冲突时,美国军舰以“标准”1防空导弹连连命中伊朗导弹艇并导致其沉没的战例,大家自然就更耳熟能详了。不过要注意的是,上述这些战例都是发生在视距内,也就是说这些防空导弹反舰作战时,是和其拦截空中目标时的原理是一样的,都需要本舰的雷达照射目标,只要解决了海面的杂波干扰以及目标速度的阈值过滤等问题就不难做到,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其射程只能是在视距的这几十千米极限内。而同时代的专业反舰导弹因为作战模式是预先设定飞行参数,导弹先以惯性导航抵达设定的位置后打开雷达搜索目标反射信号,因此可以打击超越地平线的远距离目标。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射程越远,反舰导弹雷达开机时所面对的目标混沌区越大,之后搜索到敌人的难度就必然越大。亚音速飞航式反舰导弹速度慢,向很远的移动目标发射时,因为目标持续移动,所以导弹抵达时就需要雷达开机搜索一个相当大的范围,比如“战斧”反舰型导弹就是用自动程序,按照预先制定的来回航线,用侧视无源电子对抗阵列加雷达寻标头进行搜索。当完全没有中继制导时,导弹就必须将很大一段射程用于在预定海区反复搜索敌舰,如美国海军1976年一次试射中,一枚从潜艇发射的“战斧”反舰导弹向403千米外的靶舰发射,在飞行了315千米后抵达目标区,然后来回搜索了311千米后才寻获目标。当然,如果有中继制导,那么将导弹引导到的位置越精确,导弹可以实现的射程就会越大,这也正是射程超过40千米的反舰导弹都会重视如何提供中继制导问题的原因。至于超音速导弹当然是可以大幅度缩短飞抵目标区的时间,但超音速导弹有其自身的一大堆问题,像燃料消耗快,想要射程远就必须体积庞大并飞高空,而这样又会造成雷达和红外目标明显,给突防带来很大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