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都在清明节扫墓(为什么我们要在清明扫墓)
为什么人都在清明节扫墓(为什么我们要在清明扫墓)由于受疫情影响,我们家2020年的头基本就是宅在家过的,连元宵节也没有吃上汤圆。 又到一年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感觉来的特别的早,仿佛昨夜还是寒江独钓雪,一下子就清明时节雨纷纷了。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
文|多多 (富书专栏作者)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
又到一年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感觉来的特别的早,仿佛昨夜还是寒江独钓雪,一下子就清明时节雨纷纷了。
由于受疫情影响,我们家2020年的头基本就是宅在家过的,连元宵节也没有吃上汤圆。
但是临近清明,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祭祖的物品了。
我的外公在我小学时候就过世了,爷爷在中学的时候过世,去年外婆和奶奶也相继过世了,所以今年的祭祖相对以往更加的庄严隆重。
以前外公在世的时候,祭祖扫墓都是外公里里外外打点好,而现在,这份传承到了我爸爸的身上。
几千年来,人们在清明节祭之以礼,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为什么人们这么重视清明节扫墓呢?
缅怀先人,珍惜眼前人
2017年的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段台词: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1次, 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2次, 举行葬礼,人们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
第3次, 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而这就是终极死亡。
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说过:
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了。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我外婆当时卧病在床,已经几乎没有自理能力,我妈妈和两个舅舅每天轮流的去擦洗身体、换衣服、喂饭、洗脚、剪指甲、梳头。
这样的时间整整有一年半,直到我外婆去世。当时我妈妈回到家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以后总算不要每天去做那些事情了。”
当时我还一度责怪她,怎么可以这样无情,直到我奶奶火化的那天,我妈抱着棺材大哭。
火化之后她对我说:
“以前没觉得你奶奶不在了,现在烧掉了,才感觉真的不在了。”
我才明白在我妈妈的心里,奶奶直到咽气的时候,她还觉得还活着,直到火化了,人真正的没有了,摸不到了,她才惊觉已经死了。
虽然故人已去,但是我们活着的人永远在想念她。
借着清明时节,到陵园为亲人祭拜、修坟、献上自己的一份思念,是缅怀先人的最好寄托。
同时,祭祖扫墓时,每当站在亲人的墓碑前,遥望亲人熟悉的音容,深知他们已长埋地下,想孝敬却已阴阳两隔。
而边上的,是自己在这世上的亲人,一同在这阴阳相隔感受如此真真切切的地方。
会更加明白身边人的重要性;
会更加理解这份弥足珍贵的亲情;
会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的意义。
不忘先人,尊重历史
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汉书·严延年传》中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1939年,在陈嘉庚先生号召下,先后有逾3000位南桥机工返回中国效力,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日战争军需,不少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每年清明节当天,在中缅边境的特色小镇,都会迎来数十位南洋华侨机工的后人,和当地民众一起,在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抗日纪念碑前,缅怀先辈们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
不忘先烈,感恩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
余心宪,是全美湖南同乡联谊会共同主席,也是美中文化产业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
20余年来每年都回国祭扫。
他的父亲余定华,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过台儿庄对日作战联络工作,之后调任广西绥靖公署高级参谋,后曾两次参加对日作战。
余心宪父亲在1986年去世,这时余心宪刚移民美国,在美国稳定后,他1991年第一次回国,此后一直坚持回国祭拜父亲。
在美国,他常常和自己的儿子讲当时的抗日故事,让后代不忘历史。
他说:我虽在海外,但根在中国,愿尽自己的力量传播中华文化。
清明扫墓祭祖,不仅是缅怀先祖,更是一场历史的追溯。
不论走多远,不论经历什么,你要记住,你的故乡始终对你敞开怀抱。
不忘先人 不忘故土
知乎上有篇文章,叫《一生不忘——这就是故乡》,文中这样写到:
直到今天我才醒悟:
没有回故乡,每人心里都有一个地方被埋在最深处,却一生不忘——这就是故乡。很多人会念叨,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往往等来等去,最后回家的只是一个骨灰盒。
有生之年,尽量每年都回家看看,听听乡音、吃点美食。
这个在地理上让你无法割舍的地方,也是你灵魂的一个居所。
纵使树高千丈,依旧落叶归根。
韩国全国韩籍华人总联合会总会长、韩国新华报社社长曹明权,到韩国的几年,每年都会回国扫墓。
她说:“我们会在清明节教育子女要牢记自己的祖籍国。”
法国华人尤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母亲已经60岁了,自从上一代老人去世后,她基本每年清明都回国上坟。这是一种文化传统,无论走到哪里,都很有必要坚持下去。”
福建福清人林帆,虽然已举家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但每年的清明节,不管生意多忙,他必定回老家扫墓。
近九十高龄的谢王楚霞老太太旅居泰国多年,老家在广东汕头,她说:“我已经回乡62次了,平均每年3次从泰国回到汕头。”
法国中法家庭联合会主席罗坚,每两年都会在清明节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乡。
她说:“这种仪式感特别重要,把他们带回来祭祖,也是希望他们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根在哪里。”
林清玄说:“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逝者如斯,我们不能留住过往,就应该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作者简介:多多,富书持续投稿变现营学员,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带给大家正能量的感动,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