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的真实含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的真实含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所以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本身是不带有任何规定性的。万物因道以成形,正所谓“空无妙有”。道是天地产生之前的那种存在,其实它本来就没有名字,只是为了方便称呼,勉强地为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道”。说不可说?是的。世间本就有些学问不是可以用语言穷尽的,正所谓“词不尽意”——语言的表述是有局限的,并不能展现事物的全貌。在《道德经》中,道似乎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么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你说道是圆,其实它也可以是方;你说道是正,其实它也可以是反;你说道是虚,其实它也可以是实。总之,作为万物之源的道,可以什么都不像,又可以什么都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老子在《道德经》全书的开篇就先讲了这么一句听起来玄之又玄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说明,那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了;名,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老子又为何写了《道德经》五千言呢?这是否自相矛盾呢?
当然不矛盾!
如果我们把世间的学问,按照是否可以用语言来说明的标准,分为两类,那么就是:可以用语言来说明的学问和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的学问。如此,《道德经》就是一本“ 说不可说”的学问。
说不可说?是的。世间本就有些学问不是可以用语言穷尽的,正所谓“词不尽意”——语言的表述是有局限的,并不能展现事物的全貌。
在《道德经》中,道似乎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么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东西。你说道是圆,其实它也可以是方;你说道是正,其实它也可以是反;你说道是虚,其实它也可以是实。总之,作为万物之源的道,可以什么都不像,又可以什么都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是天地产生之前的那种存在,其实它本来就没有名字,只是为了方便称呼,勉强地为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道”。
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万物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所以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本身是不带有任何规定性的。万物因道以成形,正所谓“空无妙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世间万物,无处不体现着“有”的好处,然而这“有”是以“无”为根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如前所说,道作为“万物之母”,作为产生世间万物的“总法门”,本身是不带有任何规定性的,所以就注定不能用语言将之完完整整地描述出来,但是,老子还是在《道德经》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道之种种情状,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语言不过是传达思想的媒介,老子是希望通过《道德经》中对道不厌其烦地描述,使我们“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啊!如果最终目的是鱼,得到鱼之后又何必在乎捕鱼的工具呢?如果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什么是道,那么,大家明白了究竟什么是道之后,又何必去计较《道德经》原文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老子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到底什么是道,所以,即使“道可道,非常道”,他也不得不洋洋洒洒写下五千言来试图引导大家明白道的真谛——这就是说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