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纳兰最绝美的词(译作策兰杏仁诗)

纳兰最绝美的词(译作策兰杏仁诗)我寻找你那只眼睛,在你睁开而无人注视的时刻,把我数上:金弢 译数数那杏仁,数数那曾是苦苦的、并让你无以安眠,

本文来源:感谢译者、作家金弢先生赐稿!

作者简介:

保罗·策兰 (Paul Celan),1920 年 11 月 23 日出生当时位于罗马尼亚、今天属乌克兰境内的泽诺维兹城市,父母都是犹太人,东正教信徒,父亲经营木材生意,母亲酷爱德语文学,对作者影响很大。因从小在德语环境中长大,德语作为母语。策兰为犹太诗人、德语作家,1938 年在法国学医,1942 年父母死于集中营,1943 年被德军征为苦力。1970 年自溺于法国塞纳—马恩河。长诗《死亡赋格曲》为保罗·策兰的代表作。

策兰杏仁诗

金弢 译

数数那杏仁,

数数那曾是苦苦的、并让你无以安眠,

把我数上:

我寻找你那只眼睛,在你睁开而无人注视的时刻,

我纺织那条隐秘的线,上面有那颗你牵挂的露珠,滑向那些陶罐,

一则谁也不曾上心的箴言护守它们。

只有在那里,你才会进入完整的名字,你自己的名字,

你才会步伐坚定地走向自我,

锤子才会在你沉默的钟架里自由挥舞,

偷听来的话才会传给你,

死神才会将你搂上,

你们才会三人结伴穿越暮色。

把我变苦吧。

把我算进那些杏仁。

(德语原文)

Zähle die Mandeln,

zähle was bitter war und dich wachhielt

zähl mich dazu:

Ich suchte dein Aug

als du’s aufschlugst und niemand dich ansah

ich spann jenen heimlichen Faden

an dem der Tau den du dachtest

hinunterglitt zu den Krügen

die ein Spruch der zu niemandes Herz fand behütet.

Dort erst tratest du ganz in den Namen der dein ist

schrittest du sicheren Fußes zu dir

schwangen die Hämmer frei im Glockenstuhl deines Schweigens

stieß das Erlauschte zu dir

legte das Tote den Arm um dich

und ihr ginget selbdritt durch den Abend.

Mache mich bitter.

Zähle mich zu den Mandeln.

译后心得

在策兰的诗集中,这是一首无头诗,一首没有标题的诗,只是第一行开始用了超大写字母,以示为标题。仅此而言,此诗风格独特。此类设计,是作者独具匠心,抑或实属偶然,有待考证。而且,头两个“数数”的原文拼写也不一样,同是祈使句 每个词多用了一个字母,这种写法,在德语里显得庄正、凝重,或许作者以此意在凸显对标题和第一句的强调。

策兰此诗,篇幅很短,但寓意极深,故引来多位译者为其煞费苦心。几年前我在海外媒体已见过几种译本,译法相互间各有出入,因此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只因是时经营酒楼,无遐他顾,今日终于了了夙愿。翻译过程中,有些心得,现落成文字,期与大家切磋。

数数那杏仁,:我所见过的译文,多译成:数数杏仁 或 数杏仁。但是原文却带有定冠词,这意味着在此所数的,不是随意的杏仁,是为广众所熟知而特殊的杏仁。诗文中的杏仁,寓意着苦难,是常言中的“苦杏仁”, 同时,杏仁又寓意着死者,作者借用杏仁,在点数着所经受的苦难和集中营里死去的难友。所以译文中采用了“那”字;

数数那曾是苦苦的、并让你无以安眠,:数数的第二层涵义,既第二个数数,已不再仅仅是杏仁,而是笼统一切所遭受过的苦难,所以作者用了单数的虚词,话题已超越了杏仁,作了延伸。“无以安眠”,既囚犯受难后无法安死,无法安息,“无以安眠”,还时不时地睁开心灵的眼睛警醒着,死不瞑目。在此,作者影射的是自己的母亲。“wachhalten”一词意指让人“精神上的清醒、警醒、不得安宁”,是抽象的,没有平常“睁着眼睛、没睡着”的意思。所以在此译成了“无以安眠”,即死者的死不安宁;

我寻找你那只眼睛,在你睁开而无人注视的时刻,:这里“眼睛”用了单数是作者的刻意。人虽死了,但死者的灵魂依存,眼睛象征着心灵,而每个死者的心灵各为单数,所以用了单数的眼睛,是灵魂的眼睛。在此若把眼睛译成了“目光”,嫌穿凿;

上面有那颗你牵挂的露珠,滑向那些陶罐,:“denken”在德语里加介词,意为:想到、想着、打算;成为及物动词则意为:想念、思念。“牵挂”既“牵肠挂肚”、深切思念、放心不下,这是长辈对孩子的思念,对孩子的牵挂。作者在此想象着集中营里不能相遇相见的母亲是怎样在思念、牵挂着自己,所以译成“那颗你牵挂的露珠”;

“陶罐“一词单复数在德语中一目了然,然而译成中文,仅仅:滑向陶罐,这样复数的涵义就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在此用了“那些”,以表示众多的死者,每个陶罐都象征着一个死者的骨灰盒;

一则谁也不曾上心的箴言护守它们。:这里首先得弄清楚是谁护守着谁,是陶罐护守着箴言,还是箴言护守着陶罐?分析一下语法便一清二楚:箴言是单数主语,第一格,与动词变位相应,有些译者把主宾颠倒,意思正好相反,看来这是语法上的欠缺。非常有意思的是,北岛是不懂德语的,85年我们同一个作家团与王蒙等16人出访西柏林,我对北岛可谓是知根知底,算起来也是30多年的旧交了。但在这个译点上,北岛不会德语反倒没有翻错,那一定是听了汉学教授顾彬的正确讲解而受益。有一位译者是从英文转译,也犯了相同的错误。我查了译者汉伯格的英文译文,倒是对的,只是另一个动词“open”的时态错了。但这位汉伯格把德文原文的主动式译成了英文的被动式,意思虽没变但文风变了,那位同胞翻译家是否因此落了圈套?;

只有在那里,你才会进入完整的名字,你自己的名字,

你才会步伐坚定地走向自我,

锤子才会在你沉默的钟架里自由挥舞,

偷听来的话才会传给你,

死神才会将你搂上,

你们才会三人结伴穿越暮色。

这样的排列是因为“只有在那里”这五个字是针对全部六句话而言。德语中只要状语在头里一出现,往后的分句一旦动词打头,此状语便对六个动词均有效,但中文文风有重复提及的习惯,本想把这五个字重复六遍,但又怕受嫌信达雅失准,故此不敢贸然。但这种句式可提醒读者;

你才会进入完整的名字,你自己的名字,:在集中营里,囚犯只有号码,不用姓名。只有等到囚犯死了之后点名入册时,才用原来真实的姓名。所以那颗露珠(原文是单数,意指作者本人) 只有等到它进了陶罐(这意味着死亡),作者才能恢复其真姓实名,重新得到他“完整的名字”;

锤子才会在你沉默的钟架里自由挥舞,:Glockenstuhl,意为用来挂钟的支架,德解是:一种Gerüst 诸如鹰架之类。译成“钟匣”,相去为远。“Hämmer”在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就是锤子,成语:Hammer und Glocke,即为此意。有的译者把它译成“钟舌”,不免缘文生义,在德语中“钟舌”专门有个名词,叫“Klöppel”;

此外,作者将“锤子”用了复数,有很深的寓意。来敲响大钟的不是作者唯一的一把锤子,而是无数把,所有的死难者都会来挥舞锤子,他们要来伸冤,伸冤自己不能瞑目地死去——“无以安眠”。而且只有到了教堂,象征来到了上帝面前,他们才能诉求公正、获得公正,并且才能“自由挥舞!” 在此,死亡与自由画上了等号!世人不会忘记集中营大门口上方的那句话吧:劳动带来自由 (Arbeit macht frei ),然而那仅仅是纳粹貌似“隐晦”、实具讥刺的表达,劳动真的让那些囚犯自由了吗?没有!唯独死亡,只有死亡才能让囚犯获得自由,获得再生,才能“三人结伴穿越暮色”;

偷听来的话才会传给你,:囚犯男女之间是不能接触的,所以作者跟母亲的窃窃私语,只有到了阴间,两个灵魂才能相遇。作者的诗叙角度不时变移,时而在与母亲对话,时而内心独白,时而又作旁白,时而又从母亲的视角每每联想。作者的父母均惨死在集中营,作者侥幸生还。对父母的深切思念,尤其对母亲,让他不能自拔。他渴望的:“三人结伴穿越暮色”,唯有死亡才能成全。“穿越暮色"用现在时、将来时均可,倘若译成了完成时态,则为误译;

死神才会将你搂上,:没有译成”拥抱“,因为原文的手臂用的是单数。况且死神只会“搂”上你,不会“拥抱”你;

把我变苦吧。把我算进那些杏仁。:这首诗已预示着作者对死者的向往。作者已定下决心,与死者同在,祈求把自己变苦,成为苦杏仁(死者)的一员,其后来的自杀,非出偶然。

2021年6月5日 易稿慕尼黑

译者、作者简历及部分作品:

金弢,字有根,1974年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儒桥村,1977级考入北外德语系,81级北外德语读研。1985年1月进文化部 1985年3月进中国作家协会,任职作协外联部,曾多次组团王蒙、张洁、莫言、路遥、鲁彦周、高晓声、从维熙、张抗抗、公刘、邹荻帆、王安忆、北岛、舒婷等等作家出访德国及欧洲诸国,八十年代末获德国外交部、德国巴伐利亚州文化部及欧洲翻译中心访问学者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

纳兰最绝美的词(译作策兰杏仁诗)(1)

作者在歌德故居

主要文字及译作有: 长篇小说《狂人辩词》、《香水》、《地狱婚姻》、2013年编辑翻译出版德文版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集《空的窗》,由德国Spielberg出版社出版,并于德国、奥地利、瑞士三国同时发行。全书篇幅达三十五万字,共504页,宽版,被收入的十二位作家及作品为:陈染《空的窗》、陈建功《找乐》、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等。

纳兰最绝美的词(译作策兰杏仁诗)(2)

作者与路遥(右),去法兰克福的飞机上

八十年代发表翻译及作品:《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诗刊》、《长江文艺》、《钟山》、《百花洲》、《文艺报》、《中国妇女报》等等,已发表20多位德语作家作品的译文。

纳兰最绝美的词(译作策兰杏仁诗)(3)

作者与黄宗英,去西德的机舱里

来德三十二年,在德创业二十二年,文学创作及翻译辍笔三十年。二十个月来,金盆洗手,回归文学,写就新作六十余万字。至今不惜披星戴月笔耕。

纳兰最绝美的词(译作策兰杏仁诗)(4)

1988年9月在汉堡,左起马德升,金弢、刘索拉、程乃姗、鲁彦周、邓友梅、张洁、王安忆

两年来文字散见欧洲各大华文报刊,《欧洲新报》、《欧华导报》、《德国华商报》等。

近来国内纸媒发表:

01· 《圣力姑娘》(小说)(广西文学,2019年第7期);

02· 《保罗•策兰杏仁诗译及后记》(南方文学,2019年11月刊);

03· 《痛忆路遥》(三峡文学,2019年12月刊);

04· 《走向世界的漫漫长路》———德文版《空的窗》走过漫长曲折(南方文学,2020年第1期);

05· 《香水缘和我们的八十年代》(南方文学,2020年第5期);

06· 《街坊陆游》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文学,2020年第11期);

07· 《莫言往事》(北京文学,2020年第12期);

08· 《记忆里的王元化》(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09· 《话说莫言———时空跨越三十年》(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12月期);

10· 《两位同胞》(中国法治周末 2021年1月刊);

11· 《冬日里的长尾》(小说)(向度文学,人间故事,2021年1月期);

12· 《我和库恩》(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2月期);

13· 《格拉斯和他最后的诗》(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2月刊);

14· 《老黄》(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5· 《二叔分瓜》(小说,贺州文艺,2021年第一期);

16· 《汉学家库恩诞辰137周年,忆与其遗著的一段缘》 (中国法治周末2021年3月刊);

17. 《春风十里荠菜鲜》(散文,恋爱、婚姻、家庭)2021年第4期;

18. 《德意志思考》(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四月刊);

19. 《回忆施瓦茨》(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五月刊);

20. 阴差阳错进作协(广西文学,2021年第三期,双月刊)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