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登天之梯·一位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诊疗笔记》这些书单都是我看过且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翻一番,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闲话少说,按照一贯「十里挑一」的风格,希望把Ta分享给你。随着时间拉长发现“自己真的很无知”,不论作者写得好坏,原思想才是值得被挖掘的;于是,我开始尝试寻找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动机背后到底怎么形成的。带着疑问发现这些均在「心理学」中可以得到解决,比如:如何面对压力?怎么提高学习效率,记忆力和信息有什么关系?总是自卑和害羞怎么办?等等;如果你同我一样想挖掘内在的我,那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1)

来源:王智远 ID:Z201440

什么是旅行?你会说,做好攻略、订张机票,带着行李、说走就走;后来我觉得旅行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读书”,打开一本书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情绪,甚至感受Ta写作时的背景,这算是心灵旅行。

以前不喜欢读书,看着密密麻麻的字体总有些不耐烦,加上急躁的性格,更倾向“主要讲什么”,你告诉我就行。

随着时间拉长发现“自己真的很无知”,不论作者写得好坏,原思想才是值得被挖掘的;于是,我开始尝试寻找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动机背后到底怎么形成的。

带着疑问发现这些均在「心理学」中可以得到解决,比如:

如何面对压力?怎么提高学习效率,记忆力和信息有什么关系?总是自卑和害羞怎么办?等等;如果你同我一样想挖掘内在的我,那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些书单都是我看过且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翻一番,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闲话少说,按照一贯「十里挑一」的风格,希望把Ta分享给你。

1.《登天之梯》原书第3版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2)

《登天之梯·一位儿童精神科医师的诊疗笔记》

个人认为用当中另外一个译名更合适些“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

这本书出自医学博士”布鲁斯.D.佩里 / 迈亚.塞拉维茨”,2012年被重庆大学出版社翻译,里面主要阐述儿童心理咨询师的10个诊疗案例。

在短视频平台,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10几岁的儿童存在报复心理,比如:

组队欺负同班同学,得不到的东西就霸占,还有些严重的孩子莫名其妙划别人家汽车等问题。

可以说,大部分人喜欢给Ta们贴上「脆弱儿童、问题少年」的标签;极为讽刺的是,这些标签会影响我们对Ta们的看法和行为。

如果把他们看做十恶不赦的加害者,那么没有人会对他们施加同情和关怀,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活该遭受报应,谁叫他们这么坏。

如果你把他们看做是受害者,似乎情况并不客观。

我们会认为,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脆弱,什么原因导致Ta做出如此极端行为?Ta们受到伤害也无法变得坚强,为什么不能凭借自我力量战胜那些创伤。

其实,在咨询师眼里这些孩子都是在过往复杂环境下,塑造出来的个体,不能简单透过表面特征贴上标签。

这如同,假设一个人很冷血,到底是证明他很强大,无坚不摧,还是说失去了爱的能力?

在了解一些孩子的经历后,我们就会发现最大的加害者可能是受害者;最大的受害者,也没有我们想象出的脆弱。

我认为本书最大亮点,是作者埋在字里行间中对创伤现象的成因分析,该分析是从儿童身心角度出发,不偏不倚另外,也提到一些儿童大脑的发展机制,以及对创伤的反应。

虽然孩子大脑无法像成人一样,但创伤事件对他们的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想象的,比如:书中提到一个从小被性侵过的孩子,尽管伤害行为被遏制,但创伤后遗症可能一直伴随着她。

这些分析,均体现出专业人员的魅力和优势,同时也渗透出普通人对儿童发展的了解有多匮乏。

甚至还有我们从小知道孩子渴了要喂奶,哭了要放他睡觉,但完全不懂如何与孩子互动,让Ta建立安全和依赖感。

读了此书我才明白,人对任何关系的处理都会像记忆碎片一样存储在大脑中。

这些记忆,就是出生前几年与父母和身边人互动而影响的,我们不断这样重复,模板化的互动才有现在的自己。

鉴于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我经历进行一次重新复盘,这不仅是对自我负责的表现,也可能是对未来自己孩子的负责;假设能够早点意识到,通过改变认知能够很好地提升孩子刚出生阶段的教养。

2.《内在生命》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3)

《内在生命·精神分析与人格发展》

道理听再多,未能亲自练习便无从谈起 ;如同学习游泳、写作,万千技巧都抵不上跃身入水一试。

把自己当做方法,在试验中直面克服可能存在的恐惧、担心、焦虑,终会发现这些想象的敌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一旦被攻破便为下一轮新的挑战积累勇气。

本书作者马戈.沃德尔(Margot Waddell)出自英国,是Tavistock中心的资深儿童心理治疗师,Ta从精神分析角度阐释人的发展历程,但心理学中的经验不倾向于认知层面,而偏向情绪和想象层面。

所谓认知层面主要指知识的累积,情绪则主要指心智的成长,一个人能够在较少冲突的情况下释放生命力和创造力。

尽管本书已经出版5年已久,但我认为许多观点还是符合当下;如同:

其提到真实的经验会滋养心智,虚假的经验会毒害心智;那什么是真实的经验?Ta指一种未能和情绪的根基分离的经验。

即,身在其中的人比较清楚哪些属于自我感受,同时真实也体验在拥有、承受经验,与经验共存,而非崛起或忽略经验。

定义比较羞涩难懂,随便举个例子:

当一个孩子哭闹时,妈妈是否给予孩子合理时间,帮助Ta看到自我的情绪,让Ta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并从经验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

如果孩子被给予并有能力接受关于自己的真实观点,这种观点即不受妈妈的焦虑和先见所扭曲,那就属于真实的经验。

如果在妈妈的影响下反之不闹不哭,则是种虚假经验,长期以往会让孩子缺乏耐心。

当然,书中还提到一些婴儿时期的防御机制,Ta是开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日后与家庭、学校及广大世界建立关系时,所依据的雏形。

而后再到长大成人后的行为模式,我们通过模仿来形成与社会行为的一致性, 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重要客体,从而逃避分离焦虑,这种模式严重抑制个体自身发展等等。

书中还有一些新概念,比如:

內摄性认同:不气馁地追寻理解式学习,通过与内在自我的互动来达成,将“深思的心智能力”加以“內摄性认同的能力”,从而丰硕人格。

投射性认同 焦虑地企图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人,选择投射性地扮演该角色来学习,或感觉自己就是他人,这明显阻碍情绪发展。

之所以值得读,我认为能让现实的我,清晰认清每个不同场景下「内在的我」到底在想什么?会造成什么不同影响,哪些能够助力自我更好,哪些是背后所逃避却无法觉知的。

3.《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4)

《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一书

作者理查德·格里格,是约克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在此前Ta任教耶鲁大学并获得LexHixon社会科学杰出教师奖,同时该书也是 北师大心理学部2021年应用心理(MAP)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命题考试参考书。

本书一共18个章节,600多页索引资料。

分别从导论、 研究方法、生物学基础、感觉、知觉、心理意识、学习和行为分析、记忆、认知过程、智力和智力测试、人的毕生发展、情绪动机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关系、社会和文化 依次展开。

假设你是互联网从业者可以阅读中间部分,对消费心理和研究动机都有相关帮助,一口气肯定读不完,建议碎片化时间边做笔记边阅读。

我日常写作,很多认知概念索引均来自此书。

如同在记忆层面,本书提到记忆可分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两大维度,两位兄弟又受到信息的影响。

信息加工水平越深转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加工设计分析、比较精细,那记忆效果也就越好,这一切被称为加工水平理论(Level-of-processing mode)。

当然还有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认知”,尽管该词汇时常出现在哲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层面;那到底怎么定义Ta?如何保证信息质量从而反之偏差出现?等等。

可以说,它是许多市面心理学畅销书的参照物,我认为1本顶10本;如果你感兴趣内容绝对比小说更吸引人,百看不厌。

4.《个人形成论》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5)

《个人形成论·卡尔·R·罗杰斯》著

这本420P的心理学著作不到两天,就被我看完了,上学时都没有这般勤奋。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此书开篇的标题。

促进个人成长,个人形成论意味着什么?以前经常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今应该加上一个目的观,每个人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意识概念。

在罗杰斯之前,心理咨询是以专家为中心呈现指导性,比如,精神科医生、行为科学家或教师对“求助者”做出评估后,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予以“矫正”。

作者自己也做过这样的事,但发现这样指导没有什么根本作用。

为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他做很多“实验”,在过程中发现“求助者”具备自愈能力;也就是说,咨询师什么也不用做只陪他聊天,“求助者”就会渐渐发生变化。

总体来说,这本书中心论点围绕作者早些年提出有关心理治疗当中发现的规律,是那些可以促进“来访者”真正发生改变的先决条件,然后用不同的语言总结自己治疗的取向。

本书主要分三个部分:

首先对治疗理论的阐述,包括Ta的假设来自于哪里和过程解析,也包括假设下的特点和怎么对理论进行研究的。

其次分享该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包括在现实教育中,家庭中,团体(小团体和大团体之间)中,创造力的理解与培养中,等等l;再者罗杰斯是对于未来的设想,对人类将来生活与命运的排演。

本书对个人的作用用一句话总结便是“Ta让我逐渐学会如何直面自己感受,做真实没有面具的自己”。

里面有一些非常棒的金句,比如:

美好生活的过程是逐渐远离自我防御,向着对经验开放而转变的过程,你越能够倾听自己,越能够体验事情发生在内心的感受。

5.《精神分析引论》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6)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

如果你可以“自己给自己做精神分析”,及时和自己握手言和,摆脱困扰带来的焦虑情绪;那或许会找到“与自我和解的钥匙”,反而增加事业成功概率,使人生更幸福。

本书作者精神分析学派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学说影响深远,不仅服务广大民众还辐射到许多心理学大师;他们从其思想内核中摘取一句、一段、甚或部分营养,开宗立派的人不少。

该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失误行为」「梦」和「一般神经学」。

第一部分,Ta把失误行为分成”口误、笔误、误读、误听“等多方面,这些例子一半归属于遗忘,一半归属于误拿误放。

在失误行为中有两种意图存在心理,一种是干扰意图,另一种是受干扰意图,后者是我们不愿意表露出来;因此在行为中我们的干扰意图就对其进行打压,于是就出现失误行为。

第二部分,Ta把梦分为睡眠状态下「心灵的刺激」,「隐秘的愿望」两大类型;前者与干扰意图行为相似,梦实则是两者妥协的产物。

后者是从道德、美学和社会角度看卑鄙下流、有失体统的事物,人们通常不敢往那方面想,即只能通过梦来唤醒,当然梦也存在“审查作用”。

第三部分,在一般神经学中作者把意识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即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潜意识的内容要想成为意识必须先进入前意识,但后者会对一部分前者产生压抑作用,阻挠其进入潜意识的客厅;而且前意识的内容要想成为意识,也必须得到(自我)意识的关注。

书中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拿出来阅读,非常抽象,比较难懂;一旦了悟会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作者讲了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方法,在拆解的过程中循着由浅入深的思路,先来理解一下口误等过失的深层含义,寻找到被压抑的真实想法。

然后再引导正确看待做梦现象,尝试来通过象征方法,科学释梦。

最后学习一下怎样消除焦虑等症状,即通过表达释放真实情绪,以及尽可能地满足心底深处的愿景,从而获得幸福人生。

6.《自卑与超越》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7)

《自卑与超越·阿德勒》著

此书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经典书籍,而且并没有基础心理学门槛限制,内容通俗易懂。

为什么叫《自卑与超越》?

因为阿德勒自己从小驼背、行动不便,五岁时一场重病差点要了他的命;同时他却有个非常优秀的哥哥,所以作者同年被笼罩在深深自卑中。

阿德勒认为:

由于身体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所以也正因此得名。

这本书伴随着人的成长理论,每个章节都会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也是个体心理学用来治疗精神失常的方法,全书共计251页内容,有十二章,依次分别覆盖:

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

我个人认为除个人成长外,这本书也同样非常适合当做优秀育儿书;书中详细说明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父母应当的责任和行为表现,还有夫妻之间健康的相处模式。

比如:

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都不应该占太突出的地位,如果任意一名在他的行业中很有成就,他不应该在家庭中过分强调成功。

否则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成就不可能与他等量齐观,从而泄气,对生活的兴趣受到阻碍。

同时丈夫也应该以平等态度与妻子合作,不能忘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占有的创造性地位,是不容贬低的。

一点分享难以一言蔽之, 类似精彩还有很多。

7.《论不服从》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8)

《论不服从·艾里希·弗洛姆》著

这本书有些门槛,并不是教你如何“不服从”。

开篇从价值观出发是对人类基础需求,权威和服从的讲述,表达出“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比如:我们要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能服从各种偶像等。

接着是对社会主义的论断高见迭出,提出众多理想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样貌,并就“保证最低收入、单边裁军、老年问题”进行畅想和分析。

然后再到社会主义中“人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阐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潜能被开发、兴趣被调动才能实现自我,这是每个人真实诉求。

我们不应该被披上“以人为本”的外衣,实际做些满足异化,变成不断增长欲望的工具。

呼唤每个人在这个时代必须保持理性、清醒、拥有批判的心,才能分清楚哪些是权威主义,哪些才是真实诉求。

愿我们活得明白,愿你我寻找热爱等内容, 有点哲学味道。

8.《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

读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更透彻(看什么书能够读懂自我)(9)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R·霍克》著

看到这本书名字时,我以为是40个鸡汤故事或脑筋急转弯。

翻阅一遍后发现,里面是作者认为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力的40个研究;这是本值得“心理学专业人士”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人”认真读的书。

对前者来说,我们能了解这40项研究的研究背景,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相关批评,以及近期应用。

对于后者,我们则能够认识到心理学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建立在一个又一个实验的基础上。

所以,在学科教育入门的三大基础课中,就有一门实验心理学,其余两门分别是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

本书一共10个章节,每个章节4个小类,每项研究的篇目不会很长,平均4~5页,把重点和背景交代得都很清晰。

依次从人类生物学基础(大脑),意识与知觉,条件作用和学习,认知记忆和智力,动机人格,心理治疗,社会互动等展开。

有些实验对我触动很大,有些则非常经典;由于内容比较多,我简单罗列几个重点阐述。

比如:“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大脑左半球更擅长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语言中枢;右半球更擅长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

如果强行分开2个脑的功能,会出现混乱,这好像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理性脑和感性脑”。

又或者“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该实验有些残忍,主人公是9个月大的孤儿小艾尔伯特,研究者用出现白鼠和铁棒的巨大击打声结合起来,不断试验,以此得出艾尔伯特的恐惧反应。

可怜的艾尔伯特,没有得到实验的矫正机会就被领养走了,后来6岁左右因疾病死亡。

最后得到的结论为,人的情绪反应是被环境中特定条件刺激的,人会不断地被环境中的因素加强或消退等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