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的解析(老子迷踪考第二十一章)
老子之道的解析(老子迷踪考第二十一章)史源:《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又南,获水入焉,而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泗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从上述这一段史料的记载中,足以证明从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奔楚之时起(老子书记载王子朝携九鼎奔楚)至公元前255年周朝灭亡,九鼎始终没有出现这一史实。而所有关于九鼎的讯息都是世人的想象或传说史源:《史记•封禅书》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其後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译文:周朝太史儋见秦献公说:“起初秦与周联合,联合后又分离,五百年后该当重新联合,联合十七年就会有霸王出现了。”栎阳下雨,
老子、老聃、老阳子、老莱子、李耳。厉乡、洛邑、沛地、蒙山、散关、槐里。
第二十一章:王权九鼎——始皇渴求(前218年,彭城泗水)
史源:《史记·秦本纪》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于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于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
译文:五十一年,将军摎攻打韩,占领宜阳、负黍,斩首四万。攻打赵国,占领二十多县,斩首俘虏九万。周室不服从于秦,与诸侯合纵,率天下精兵出伊阙攻打秦国,使秦不能通往洛邑。因此秦王命将军摎攻打周室。周君慌忙前来投降,叩头认罪,全部献出他的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万。秦王接受所献,放他回到周都。五十二年,周都民众往东逃亡,周朝宝器九鼎被搬到秦国,周朝彻底灭亡。
史源:《史记•封禅书》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其後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译文:周朝太史儋见秦献公说:“起初秦与周联合,联合后又分离,五百年后该当重新联合,联合十七年就会有霸王出现了。”栎阳下雨,有黄金随雨而落,因而在栎阳作畦畤祭祀白帝。此后过了一百二十年秦灭周朝,周朝的九鼎可能流入秦国,而有人说宋国的殷商祭坛被毁坏,而九鼎在彭城下的泗水中沉没了。
论述:上述史料:“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及“其後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一定不可以将“周之九鼎入于秦”这句话当着实句理解,如果当着实句理解,那就会偏离史实,就会把本为清晰的史料,引入模糊的境界中。如果说秦灭周掠走九鼎入秦,必然是件大事。秦国也会专门记载,甚至修建专门的建筑安放,大肆宣扬。然而却没有见到这方面的任何记载。这就证明“周之九鼎入于秦”这句话是一个想象句,并不是实句。“周之九鼎入于秦”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一个想象句或是推理句。是因为长期以来,世人认为九鼎一直在周都,而秦国将周朝灭亡,自然想象或推理就是周之九鼎必然入秦。然而后面的史料又听说宋国的殷商祭坛被毁坏,而九鼎在彭城下的泗水中沉没了。这两段史料,前一段“周之九鼎入于秦”分明是假设或推理,而后一段“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分明是听说或传言。这样的解读才是《史记》所要表达的真实的意境。
从上述这一段史料的记载中,足以证明从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奔楚之时起(老子书记载王子朝携九鼎奔楚)至公元前255年周朝灭亡,九鼎始终没有出现这一史实。而所有关于九鼎的讯息都是世人的想象或传说
史源:《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又南,获水入焉,而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泗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
译文:泗水又往南流,获水注入,往南流经彭城县旧城东面。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九鼎沉没于泗水的深潭中,秦始皇时鼎在此水出现,他以为自己的贤德已可与三代媲美了,非常高兴,就派了数千人去水下打捞,结果没有捞到,这就是所谓鼎伏,沉没隐藏起来了。也有人说是用绳索系住鼎往上拉,绳索就被龙齿咬断了。所以谚语说:高兴得太早,拉鼎断了绳。这是多么荒唐的传说。
史源:《史记•秦始皇本纪》既已,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译文:立石刻辞结束后,齐人徐福等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斋戒沐浴,和童男童女寻求三座神山。于是始皇派遣徐福挑选童男童女数千人,到海中寻找仙人。
始皇返回的时候,路过彭城,斋戒祈祷,想要从泗水打捞周鼎。让成千人潜入水中寻找,而没有找到。于是就向西南巡访,渡过淮水,前往衡山、南郡。
论述:上述史料首先可以证明前述“周之九鼎入于秦”不是实句的证明,如果解释此话为实句,那么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就不会出现秦始皇派人到彭城的泗水中打捞九鼎故事,这就进一步确定九鼎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更本没有获取九鼎的事实,关于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的描述,水经注作者郦道元都觉得这是多么荒唐的传说。
夏禹铸造九鼎象征天下九州,是王权的象征,商灭夏取走了九鼎,周灭商也取走了九鼎,在东周的后期秦灭周,按理也因该取走九鼎,从而证明秦国统一天下是天命所归。然而,秦统一天下以后,九鼎始终未见。
关于为何将秦王派人在泗水打捞九鼎的事情定为公元前218年的原因,其依据为这一史料的最初信息源于《史记•封禅书》中,而有关史料记载秦始皇第二次东巡为公元前的218年,这次东巡主要是去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活动,秦皇此时心情高涨,而且随行带有大队人马,返回途中路过彭城,听说九鼎沉入泗水之中,即派众人去泗水打捞九鼎,故而取此时间。
世人猜想九鼎去向
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世人的想象和猜测,九鼎去向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1、周王将九鼎销毁铸钱
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
2、周王将九鼎陪葬墓中
近代出土的东周鼎与西周鼎相比,壁非常薄,显示了东周周王财力拮据。东周后期,周王陪葬时将九鼎埋到墓中,既省了自己铸造九鼎的费用(天子九鼎),又避免九鼎被掠走。
3、秦灭周取九鼎将其熔炼
周赧王死,秦从周都掠九鼎入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天下兵器而熔炼了12个金人,顺便把这九个鼎也给熔炼了。
4、九鼎沉入彭城泗水之中
有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而这段史料却没有给出任何一点有价值的信息。上述这些关于九鼎的去向,都是世人不解实情的想象和猜测。
周王室为何不敢公布九鼎已经被王子朝带走
因为至大禹铸九鼎以来,九鼎就被定为国之重器,王权象征,传承于夏商周三代,谁拥有九鼎,就被视为天命所归,一些有着野心的诸侯国王,都有掠取九鼎的欲望,早期强大的有楚王问鼎典故,后有秦王和齐王欲夺九鼎的典故,所有这些都是预示着九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由于九鼎象征王权,天命所归,即使各诸侯国有夺取九鼎之心,但也不敢强抢,还要保持一份基本的礼教灵魂,同时也害怕上天的责罚。公元516年九鼎被王子朝带走,本来周王室的地位就已经很衰弱,如果此时公布九鼎已经被王子朝带走,那就会造成王权的地位不保,试想一下天下的诸侯还会有那一家会继续尊他为王?如果公布九鼎被王子朝带走,反而对王子朝有利,必然会有诸侯举义反戈,支持王子朝。所有这些就是周王室不敢公布九鼎被王子朝带走的根本原因,而要保持九鼎还在周都的假象。
声明:本今日头条文案为作者数年考证,原创首发,后续篇章将每日不间断发表,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若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