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一、木兰不是汉人。诗言“天子坐明堂”,又言“可汗问所欲”,天子、可汗自是一人。“可汗”本是胡人对首领的称呼,可汗、天子混用,说明这是一个尚未完全汉化的北方民族。这个民族全民皆兵,崇尚武力,就连普通妇女也熟谙弓马,善长骑射。据此推断,木兰是鲜卑族人,生活在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期。木兰应该实有其人,代父从军,亦必实有其事,但是史书没有为这位奇女子留下任何记载,智匠收录《木兰诗》时,已有“木兰不知名”之语。关于木兰的姓氏、籍贯、身世,百嘴纷纭,莫衷一是。将《木兰诗》提供的线索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行对照,大致可以确定以下两点: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的相关背景《木兰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

木兰诗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2)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3)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4)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5)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6)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7)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8)

《木兰诗》的相关背景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9)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最早著录于陈代释智匠所编《古今乐录》的“梁鼓角横吹曲”(原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属于战争一类,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亦收录此诗。

木兰应该实有其人,代父从军,亦必实有其事,但是史书没有为这位奇女子留下任何记载,智匠收录《木兰诗》时,已有“木兰不知名”之语。关于木兰的姓氏、籍贯、身世,百嘴纷纭,莫衷一是。将《木兰诗》提供的线索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行对照,大致可以确定以下两点: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0)

一、木兰不是汉人。诗言“天子坐明堂”,又言“可汗问所欲”,天子、可汗自是一人。“可汗”本是胡人对首领的称呼,可汗、天子混用,说明这是一个尚未完全汉化的北方民族。这个民族全民皆兵,崇尚武力,就连普通妇女也熟谙弓马,善长骑射。据此推断,木兰是鲜卑族人,生活在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期。

天子坐明堂

鲜卑族是我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其远祖发祥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后来逐渐南下西迁。三国以后,其势力范围已及黄河以北的所有地区,并且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公元四世纪初,鲜卑族拓拔部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带建立政权,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苻坚势力瓦解,拓拔圭乘机于386年重建政权,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386—534年)。

鲜卑族原是一个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不论男女,皆以放牧牛羊、驰骋射猎为事。进入中原地区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与汉民族农业文明逐渐融合。木兰就生活在一个汉化了的鲜卑族家庭中,他们定居在颇为繁华的城镇里,以耕织为业,却依然延续着本民族熟谙弓马、善长骑射的传统。惟其如此,木兰才能够在家庭面临困境之时毅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征战万里,立下赫赫战功。这需要过硬的真本事,不是单凭坚强的意志与家庭责任感就能够办得到的。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1)

二、木兰参加的是北魏对柔然的战争。柔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与鲜卑同源。四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附属于鲜卑族拓拔部,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称呼之。柔然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五世纪初,首领社伦迁居漠北,合并邻近各部组成联盟,称为丘豆伐可汗,控制的区域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土地广阔,势力强大,成为北魏在塞外的劲敌。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匹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

魏太武帝在位期间,曾经七次率军分道进攻柔然。始光元年(424年)八月,明元帝病死,柔然可汗大檀见有机可乘,率骑兵6万攻占云中盛乐宫,太武帝拓跋焘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五十余重。始兴四年(427年)七月,柔然乘拓跋焘亲征夏国、国内空虚的时机,再次出兵进犯云中。神康二年(429年)四月,拓跋焘亲率数万骑兵,舍弃辎重,轻骑前进,渡过戈壁大沙漠,攻打柔然可汗庭,以报前仇。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杭爱山)。太武帝以后,文成帝和文献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双方互有胜负。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2)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指的就是柔然大举寇边、北魏紧急征兵应战之事。木兰的行军路线纪实性很强,她“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次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离黄河不远。木兰所在部队由南向北急行,亦可证明是为了迎战来自北方的入侵;木兰听到的“燕山胡骑鸣啾啾”,正是柔然战马的嘶鸣之声。据《南齐书·芮芮虏传》称:太和三年(497),“芮芮主发三十万骑南侵,去平城七百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芮芮,即柔然之异译,是南齐对柔的称呼)由此可知,“燕山”是指燕然山,是柔然进犯北魏必经之地。

也就是说,《木兰诗》反映的是公元五世纪北方民族融合进程中鲜卑族内部的战争,木兰的行为是千百万拓跋鲜卑民族成员的举动,是在屡行民族成员必须的义务。“木兰是女郎”,才是使她有别于普通战士的根本原因。鲜卑民族的勇武性格,在这位巾帼英雄身上得到集中的展现。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3)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4)

主播 徐启智

2008年出生。学校主持人,爱好朗诵,阅读,看书,英语,明星小主播朗诵团队成员。多家网络平台特约儿童主播。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5)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木兰诗适合多大的孩子朗诵(木兰诗诵读徐启智)(1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