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蜗居小户型30-50平(人均不足一平米)
香港蜗居小户型30-50平(人均不足一平米)当横向空间已经被分割到极致,房东们把目光投向了纵向空间,“棺材房”便应运而生。一间原本狭窄的劏房内,像火车车厢般分隔出6个床位,每间高度不超过半米,长度不超过2米,中间留一条窄窄的过道。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在这里,家的概念被完全颠覆,所有的活动都只能蜷缩在一张小床上进行。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无法伸直双腿。而住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棺材房,租户仍需要支付每月2000港币的租金。劏房的方式层出不穷,从几户到几十户不等。蜗居其中的是孤寡老人、低收入劳工、长期病患,以及贫穷的妇女儿童。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房间里,一家老小所有言谈举动,都在彼此的眼皮底下进行,想睡个安稳觉都难,隐私更是无从谈起。这里仅有的,是源源不绝的木虱、庞大的租金压力和随时可能搬迁的噩梦。在香港,约有四万名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每天趴在双层
香港住房密度能有多夸张?先看以下一组摄影,相信你能大致感受到。。。
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百万富翁。但就是如此富裕之地,也有如此生活贫困之人。香港的生活成本居于世界最高之列,对处于收入底层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且日益增加的负担。面对高昂的租金,遥遥无期的公屋,20万香港人选择住进了劏房里。劏,在粤语中意为“剖开”。劏房,指将房屋分割成多个隔断间。据港媒14年报道,在香港至少有17万人居住于异常狭小的隔间公寓里,被戏称为“鞋盒”或者“棺材”。
香港傲林轩一间150平米的三居,被劏成了18间带厕所的套房,每间租金约为8000港币。
这个小隔间不足四平米,却居住着一家四口。孩子们只能趴在床上学习,没有桌子和台灯。
在香港,约有四万名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每天趴在双层床上层写作业、玩耍,行动不便的爸爸在下层看报纸,时刻叮咛两姐弟别吵到邻居,妈妈则坐在旁边切菜。
4平米的小屋里,生活用品堆积如山,卫生间在外面(八个家庭共用),每一寸空间都异常宝贵。
身材高大的利仓父子是日本人,在狭小的劏房内更是动弹不得,一家人需蜷缩着身子吃饭。
劏房的方式层出不穷,从几户到几十户不等。蜗居其中的是孤寡老人、低收入劳工、长期病患,以及贫穷的妇女儿童。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房间里,一家老小所有言谈举动,都在彼此的眼皮底下进行,想睡个安稳觉都难,隐私更是无从谈起。这里仅有的,是源源不绝的木虱、庞大的租金压力和随时可能搬迁的噩梦。
当横向空间已经被分割到极致,房东们把目光投向了纵向空间,“棺材房”便应运而生。一间原本狭窄的劏房内,像火车车厢般分隔出6个床位,每间高度不超过半米,长度不超过2米,中间留一条窄窄的过道。棺材房的租客男女老少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在这里,家的概念被完全颠覆,所有的活动都只能蜷缩在一张小床上进行。住客不能站,只能躺,躺下甚至也无法伸直双腿。而住在条件如此简陋的棺材房,租户仍需要支付每月2000港币的租金。
这也许是香港最小的床位,居住在一个被钢铁包围、家徒四壁的棺材房内,体积仅略大于1立方米。
为了节省空间,厕所和厨房也常常被合并在一起,煮饭、洗衣、如厕,都在同一个空间内。至于吃进嘴里的饭菜是否会有卫生问题,也没有这个条件容得住客细想。
煮饭、洗衣、如厕全都在同一个空间,马桶旁摆放着新鲜的肉菜
香港拥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因历史、地理环境及政治等原因,土地开发率仅23.7%。其中用作住宅用地的仅77平方公里,与之对应的则是739万市民的住房需求。稀缺的住宅促使房价一路高涨,同样价格租住的房屋质量越来越差。
尽管香港政府在1950年代便着手建立公共房屋,致力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依然无法满足所有底层民众的需求。据香港房屋委员会数据,2017年6月底,约有15万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12万宗配额及积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一般申请人的轮候时间为4.7年,长者一人申请者则为2.6年。在等待轮候的日子里,人们不得不选择尚能负担的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