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沙海中的一叶舟(沙海中的一片片新绿)

沙海中的一叶舟(沙海中的一片片新绿)这一群特别的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特别的地方,正在干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他们将在这项“工程”中为这片沙漠“制造”绿色。2012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工程”在塔中油田拉开帷幕。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区几个“小岛”上的塔中绿,是从无到有的绿,是梦想成真的绿,是给绝望之地带来无限希望的绿,它们在沙海里蓬勃又烂漫的样子,让人看一眼能记一辈子。这些绿岛这些绿,是石油人和科研人在沙海里探索沙漠绿化的硕果。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沙海中的一叶舟(沙海中的一片片新绿)(1)

图为塔中油田远眺。 塔里木油田供图

沙海中的一叶舟(沙海中的一片片新绿)(2)

图为常青(左)与同事交流新栽种植被的管护技术要点。 陈士兵摄

沙海里这一片片新绿叫塔中绿。

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区几个“小岛”上的塔中绿,是从无到有的绿,是梦想成真的绿,是给绝望之地带来无限希望的绿,它们在沙海里蓬勃又烂漫的样子,让人看一眼能记一辈子。

这些绿岛这些绿,是石油人和科研人在沙海里探索沙漠绿化的硕果。

2012年,一场规模空前的“工程”在塔中油田拉开帷幕。

这一群特别的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特别的地方,正在干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他们将在这项“工程”中为这片沙漠“制造”绿色。

每天晚饭后,就会有数百人来到作业区的公寓附近平整沙地,有些人挖坑,有些人栽树。一群身穿中国红工装的石油人在沙山下挥舞铁锹。飞扬的歌声里,晶莹的汗水下,新栽的紫穗槐、沙冬青、沙打旺、罗布麻,还有小叶和大叶白蜡等沙漠景观植物,在沙地上亭亭玉立,在春风里轻轻歌唱。

景观树下,他们又种了马兰、河西菊、狗牙根、甘草和苜蓿等草本植物。咸水灌溉、立体种植的塔中绿化,实现了沙地种树,绿树成林,林下有草,草中有花,林草并茂。

塔中这地名听起来很特别,其实是因一个含油地质构造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而得名。这里到处是干透了的沙子,赤日炎炎的夏天,地表温度常在70摄氏度以上,抓一把沙子,几乎能搓出一团火。

1994年,年产量上百万吨的塔中油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建成,圆了几代塔里木石油人在沙海里找石油的梦。喜中之忧是,塔克拉玛干荒凉得一点绿色都没有。有人担心,油田员工长期在这样极端干燥又寸绿不生的环境里工作生活,会影响身心健康。

塔中人不接受塔中没有绿色这个上天的安排。他们横下一条心,要用自己的胆魄和智慧,跟老天爷较较劲、斗斗法。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这壮怀激烈的气概鼓舞了几代人。塔中人知道,这种英雄气概,今天还是宝中宝,还要发扬光大。年轻的石油人用铁人精神在沙漠里植树,想尽办法让沙山沙地绿起来。

在这么干旱的沙漠里种什么树能活?谁也没经验,那就种大西北常见的白杨、柳树和圆冠榆,还有柏树。没有树苗,他们从库尔勒买了运过来。没有土,就从距塔中最近的民丰县拉。没有肥料,就到农民家里买。没有时间,就从休息的时间里挤。没有水,就在沙地里打井取苦咸水,用咸水和淡水混合浇灌。

塔中人热爱事业,也热爱生活。他们不仅要让塔中绿起来,还要让工作区的环境美起来。那几年,每逢春季,塔中油田的员工吃过晚饭,就在公寓周围的空地上栽树。他们在这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沙漠腹地植树,是在绝望之地播种希望啊!没有人下命令,作业区的员工们休息时互相召唤,纷纷自觉地加入了植树队伍,拿起铁锹上沙山挖坑栽树。为了让自己的“家园”绿起来,再累他们也乐意。

数年后的塔中油田,宛如一块巨大的绿毯飘落在沙海里,那绿色,在大漠中格外引人注目。

作业区主干道两旁的胡杨和梭梭虽然很绿,但不够美,他们还要在沙海里做到“美化型绿化”。2012年,塔中绿化史上那场规模浩大的绿化升级改造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近几年,作业区以党支部为单位,划出“自留地”,让大家喜欢什么种什么。员工们精心设计,见缝播绿,红枣、香梨、向日葵、西红柿、哈密瓜、花生……收获季节,成熟的蔬菜送给食堂,瓜果送给在一线值班的工友……在这沙漠腹地,他们用汗水收获了一份格外香甜的成果。

20多年来,塔中油田的员工一茬接着一茬干,年年在沙地里播新绿,油气开发和沙漠绿化比翼齐飞。

马旭和曹伟章,两个普普通通的塔中人,干绿化像着了迷。

作业班长马旭2008年到40井区上任时,迎接他的是几座木板房,还有望不尽的沙山和沙谷。时在8月,沙山被烈日烤成了火焰山。马旭晚饭后常常在板房营地的小院里独自发呆,他琢磨着要干一件没人干过的大事,把这地方整出新模样来。

第二年春节后的一天,胸有成竹的马旭召集十几名员工开了一场“绿化动员会”。他说:“不能让这地方再这么荒凉下去了,咱们要把这里从黄乎乎变成绿油油,大家在这里待着也舒服嘛!没有人,咱自己上。没有时间,咱自己挤。没有水,咱们打井。没有材料,咱自己想办法。”

马旭一次次到附近找有推土机的单位,好说歹说,请他们帮忙把几座沙山给推走了。年过半百的马旭带着十几个年轻人平整沙地,按设计挖下一批近一米深的坑,栽下胡杨、红柳、梭梭、沙枣和沙拐枣等。

在沙漠里种树要搞滴灌,水管从哪里来?哪里有钻井队,马旭就往哪里跑。在井场上发现了废旧油管,他就跟井队领导软磨硬泡地讨要。几年里,井区周边上百公里的物探、修井和供电等单位,都被马旭跑遍了。他和几个年轻员工把求来的管子手抬肩扛地弄到公路边上,又痴痴地站在路边等顺风车,把管子拉回去。

在工区,马旭领着年轻人用切割机和电焊机,按滴灌的要求,为管子打上洞眼,然后扛到沙地里挖沟,埋下。夏秋季节,每天早上8点多,马旭总是第一个去给树浇水,浇过一轮水,他才去吃早餐。他说:“先让树吃饱,人再吃饭。”

有人问马旭:“你都快退休了,这里又不是你的家,你辛辛苦苦把这里整这么漂亮干啥?”马旭说:“哪里有油,哪里就是石油人的家。塔中发展好了,以后这里还会来更多的人,咱们把它整漂亮点,大家住着心情舒畅点,多干活,多采油,多有意义啊!”

两年后,40井区变成了一个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沙海绿岛”。板房营地外的公路边上,马旭用“讨”来的旧钢管搭起一座彩门,请人写下两句豪气干云的话:“创建美好家园敢叫荒漠成绿洲,征战死亡之海誓将沙海变油田。”

2011年,塔里木油田把40井区定为“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和“员工入职培训基地”。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在这片沙海绿岛上,可以感受到马旭他们对大漠深沉的爱。

曹伟章,2005年时就已经是塔中油田水平一班组班长了,但他并未关注到绿化这事儿。直到2019年春节,即将60岁的曹伟章突然有了新感悟。

他问自己:在塔中已经快20年了,人生能有几个20年啊!不能来时这里光秃秃一片,走时还是一地荒凉,总得留下来点什么吧!

他心一动,马上行动。觉悟后的行动如旋风般得快,曹伟章对20多名员工说:“你们在哪里,就绿化哪里。”他对自己说:“我在哪里,就绿化哪里!”转油站有个近20米长、10米宽、6米深的地罐池,是站里的主要设施。每刮一次沙尘暴,池里的沙子能装满一大卡车。往年,曹伟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他觉得这事必须改变。

他和员工们在地罐池周围整地,开沟,挖坑,栽下胡杨树。种枸杞,他不让单位花一分钱,带着几个人自费在沙地上培育起了枸杞树苗。

在地罐池四周的胡杨林下,曹伟章种了10亩枸杞,约3600株,这样,最招沙子的地罐池就有了双层的绿色防护网。在进站的路两边和公寓前,曹伟章又栽种了700多棵胡杨。

如今,这些胡杨已经比碗口粗了,枸杞更是郁郁葱葱。每年春天新芽吐翠时,淡淡的清香味,在春风里飘飘荡荡。枸杞成熟后,员工们自己采摘,自己泡水喝,心里美滋滋。

塔中油田的转油站经常有人前来参观学习,曹伟章感到很自豪。

“每次到植物园,就像回到家了,不想出去。”

说这话的常青,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虽然家在上千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但这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沙漠植物园,是她心目中的另一个家。

常青与塔克拉玛干结缘,已经30多年了。1991年,中科院为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踏勘选线的专家中就有常青,那一年,她还不到30岁。从那时起,常青就爱上了这片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把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扎根在了这里。

2003年,中科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和沙漠植物园在塔中作业区挂牌开张,这是中科院在沙漠腹地唯一的科研机构,负责人就是常青。

在塔中,常青一人要管两摊事儿,一是在研究站和植物园里搞科研,二是给石油人当“绿化参谋”。面对着塔中这未曾有过寸绿的“一张白纸”,常青决心要设计出最美的绿化方案。

天蒙蒙亮,常青背着画夹就出发了。她跑到作业区东西两侧的沙山上写生,在写生中构思方案,直到天黑了才收工。夜晚,塔中第一联合站高高的火炬照在忽明忽暗的沙山上,沙波纹忽而发红,忽而泛黄,忽而隐入夜幕,如梦似幻。常青坐在沙山上,忘记了疲惫,陶醉在这仙境般的景色里。每每此时,她都感到自己的决心更坚定了。

如今,我们可以在塔中看到常青的设计——主干道东西两侧是开阔的绿地,远处是迂回的中式园林,徜徉其中,恍若身在江南。员工们业余时间常光顾的足球场外,用卵石铺成了河床状的“旱溪”;两旁的路沿,是用荒漠植物的枝条编织的护栏。在从民丰县运来的“置石”上,常青请作业区能写会画的员工用油漆在上面画了钻井架、采油树等图画,写上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人气壮山河的名言……

在绿化方案上追求尽善尽美的常青,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她亲自放线,指导施工,忙得停不下来。风沙来了,赶紧和工人们跑到地窝子里躲起来,风沙走了接着干。在库尔勒设计图纸时,为了赶进度,干通宵是“家常便饭”。她说,苦当然苦,但她苦得快乐。

在常青的另一块“阵地”——占地300亩的沙漠植物园里,有220多种正在培育、驯化的荒漠植物,它们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有的甚至来自非洲。沙漠公路防护林的“三剑客”柽柳、沙拐枣和胡杨,在植物园也有专类园区。这里还引种了西瓜、黄瓜、大白菜、胡萝卜、辣椒等几十种我们日常食用的果蔬,俨然成了一个物种丰富的植物大观园。

在“一棵草都没有”的塔中建设植物园,采集种子是“基础工程”。常青至今难忘,2017年9月,她到北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去采种,一路上只看见连绵起伏的沙包、一片又一片的梭梭林。车子拐弯时,她突然觉得有一团粉白色从车窗外飘过。她赶紧让司机掉头往回开,下车一看,乐了,原来是她梦里都在寻找的沙木蓼。树上挂满了沙木蓼的种子,椭圆的颗粒,浅浅的粉色,正在风中摇曳,好像在向常青致意。后来她感叹道:“那棵树好像就在那里等我,不知等了多少年。”如今,美丽的沙木蓼已经在植物园安家落户,有一人多高了。

沙冬青、河西菊、小叶白蜡、紫花醉鱼木、黄花补血草……这些由常青精心筛选培育的荒漠植物,在植物园经过5到7年驯化,性状稳定后,常青就把它们移栽到塔中油田的绿化园区。经过筛选和驯化的植物,都可以直接用沙漠里的咸水灌溉,再也不用到几百公里外拉淡水浇灌了,也不用到民丰县拉土植树了。仅这两项,就给油田省下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常青和塔中石油人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石油人都把她当成自家人,每次发新工装,也给她发一套,“我们穿啥你穿啥”。油田上下都称她常老师,绿化中遇到疑难问题、麻烦事,随时请教她,她总是尽心尽力。

在沙漠里和树啊草啊打了半辈子交道,常青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觉得自己很幸运,一个研究植物的科研工作者,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几十年如一日搞研究,用自己的成果改变一个甚至几个地方的面貌,真是三生有幸啊!

20多年过去,塔中还是塔中,但旧貌已换新颜。

塔中油田在生产生活区建成的以沙漠景观植物为主的各类绿地,如今总计已达11460亩。几方绿岛,郁郁葱葱,傲然沙海。

绿化改变了小气候,塔中的沙尘天也变少了,湿度提高了。每年冬天,塔中会降好几场雪,胡杨、梭梭和红柳树上,挂满了冰清玉洁的雾凇,把寒冬里的塔中装点得分外妖娆。

生态好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纷纷来塔中安家落户。狐狸、野鸡、沙鼠、四脚蛇和塔里木兔,近些年陆续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外迁徙到了塔中。柳莺、凤头百灵、白眉鸭、黑耳鸢等近百种候鸟,每年都会一群一群地飞临塔中,在林子里生活一些时日。

作业区北侧的植物园,已经成了“塔中公园”。这里的花卉来自西北各地荒漠,经受住了极端环境的考验,是荒漠花卉中的“精英”,虽不名贵,却很珍稀。作业区南侧有个苦咸水湖,是一个钻井队废弃的蓄水池,塔中人称它无名湖。人们在湖里放几只小船,在湖畔修了一圈步道,无名湖就成了塔中人闲暇时的好去处。

花开的季节,果熟的时候,塔中人喜欢与荒漠花卉拍照合影,然后有些得意地发到朋友圈里。这份得意,写满了石油人的自豪……

版式设计:赵偲汝《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12日 08 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