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六项主要任务(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六项主要任务(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坚持公益导向上海静安举行揭牌仪式,这也是静安区卫生系统成立的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近年来,静安区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区域特色资源,持续拓展特色阵地,盘活整合街区、商区、景区、园区、校区、楼宇、公园绿地、交通枢纽、服务窗口、教育基地等资源,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积极探索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工作路径模式,不断提升文明实践阵地网络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9月23日,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举行揭牌仪式,
这也是静安区卫生系统成立的
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上海静安
坚持公益导向
建强志愿队伍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业服务资源,为有心理疏导需求的重点人群提供专业线上指导和咨询服务等,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共同实践,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
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艺述工坊”开展过程中,由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医务社工和手艺老师等组成的服务团队,通过艺术减压课堂的形式,引导参与者通过手中的艺术作品尽情抒发和表达情绪。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精心·为民”志愿服务行动,帮助广大居民恢复“心理秩序”,筑牢“心理防护墙”。
在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领导下,依托党建品牌“精心·为民”,组建起“精心守沪”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心理志愿者服务队两支志愿服务队伍,还特别注重多元人才吸纳和培养,不断为志愿服务人才队伍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志愿服务队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为抓手,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将更多元、更专业、更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打造学习交流、心理疏导、文化服务等便民场所空间,更好地外聚人气、内聚人心。
“精心守沪”心理志愿者服务队
是一支以精神卫生、临床心理、公共卫生、康复医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心理志愿者服务队,下设培训组、服务组、评估组和宣传组。其中,服务组还包含5支特色小组,分别由具备丰富专业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小组长。
社会心理志愿者服务队
是通过社会招募、合作共建等形式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如,与上海市培明中学合作共建的“太阳花”中学生心理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老年志愿者招募组建的“夕阳红”老年心理志愿者服务队等。
线上 线下
提供六大志愿服务
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定制具体服务内容和形式,开展分级分类心理干预服务,同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六大类志愿服务活动。
免费提供心理健康筛查服务。
推出“用心战疫,难免焦躁,心理防疫,精卫护航”为主题的网络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的心理健康量表,帮助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评估,为有心理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心理干预服务渠道。
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志愿服务。
组建包括精神科医生、高年资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等12名工作人员和5名社会志愿者的线上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团队,共同参与“62530984”静安区心理援助专线、“55369173”上海市抗疫心理援助专线、“12320—5”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962525”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服务,为来电者提供免费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进行心理安抚,疏解心理困惑。
开展心理知识科普宣传。
拍摄制作“抗疫纾心”系列视频和“静心”系列心理健康科普音频,并以“静心疗愈、静心静语、静心课堂、静心电台”等不同形式的心理科普系列,通过“心静安”微信公众号、静安区融媒体中心各发布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帮助居民增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组织开展义诊服务。
紧扣“3.5学雷锋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5志愿者服务日”等,组织专家志愿者进企业、进园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公益性心理健康宣传和义诊咨询活动。
聚焦重点人群心理健康。
携手“太阳花”和“夕阳红”志愿者,针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社区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精神残疾人及家属、抗疫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服务。
为基层人员开展心理赋能志愿服务。
面向社区居委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等一线人员,开展心理服务能力培训,讲解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实现对外能够由“心”而治,对内做好自身心理调适的“内外兼修”。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