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耳朵能前后动(为什么有的人不会卷舌头和动耳朵)
为什么有的人耳朵能前后动(为什么有的人不会卷舌头和动耳朵)研究发现,大约有65%~81%的人都拥有卷舌头的能力,网上就有许多教人如何动耳朵和卷舌头的教程,如果你还不会这些小动作,不妨学学看。 这种性状是全靠先天基因决定的吗?有很多人发现,一开始自己是不会做这些小动作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竟然学会了!但也有人说自己怎么学也学不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在这类复杂的肌肉控制相关的小动作上,基因决定的并不是“会”和“不会”的绝对性,而是做到时“难”和“简单”的程度。有的人生下来就会,可能是因为对该肌肉的控制能力非常强;经过练习后才学会的人,可能是因为控制能力不够强,但通过“勤能补拙”提升控制;而完全学不会的人就可能是因为控制能力太弱。
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过,自己能不能做到卷舌头或者动耳朵的小动作呢?
其实有部分人是做不到这样的小动作的,甚至有的妈妈会担心自己的宝宝不会卷舌头——明明自己和爸爸都可以做到这些小动作啊,是不是遗传基因有缺陷?不会做这类小动作,会给正常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吗?
基因编码决定了能否卷舌头?在遗传学上,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或者能动耳朵与不能动耳朵,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
与大多数人的猜测一致,是基因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状。基因编码决定了控制耳朵和舌头的肌肉的灵活程度,肌肉的灵活程度是能否做到这些小动作的关键。
这种性状是全靠先天基因决定的吗?有很多人发现,一开始自己是不会做这些小动作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竟然学会了!
但也有人说自己怎么学也学不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在这类复杂的肌肉控制相关的小动作上,基因决定的并不是“会”和“不会”的绝对性,而是做到时“难”和“简单”的程度。
有的人生下来就会,可能是因为对该肌肉的控制能力非常强;经过练习后才学会的人,可能是因为控制能力不够强,但通过“勤能补拙”提升控制;而完全学不会的人就可能是因为控制能力太弱。
研究发现,大约有65%~81%的人都拥有卷舌头的能力,网上就有许多教人如何动耳朵和卷舌头的教程,如果你还不会这些小动作,不妨学学看。
遗传决定了能否卷舌头?知道了这些性状与基因是有联系的,不够了解的是这些性状是如何遗传下来的。
大家都在高中生物课上学过孟德尔遗传定律,书本里除了孟德尔种植的豌豆,就提到过卷舌头、动耳朵之类的现象,最初研究人员都以为这些动作特征也是由某一特定的基因决定的。
1949年有一篇关于能不能动耳朵的研究发表于《Hereditas》杂志上,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有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都可以动耳朵时,子代中才会出现动耳朵的现象,也就是说能动耳朵是一种显性性状。
相同的猜测也出现在卷舌头的性状中,也就是说家庭中父母都能卷舌,子代大概率会出现卷舌,但也可能出现不卷舌的情况。
这是因为,若用A表示能卷舌的显性基因,a表示不能卷舌的隐性基因,父母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者Aa,因此子代出现的情况就是同样能卷舌的AA、Aa,或者是不能卷舌的基因组成是aa。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但随后的调查研究发现并非如此,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家庭中父母都不能卷舌,而子代却依然可以卷舌的情况。
一项调查发现全为不卷舌的夫妇,其子女为卷舌的概率依然可以达到25.26%,随后也发现了 “父母不会动耳朵而娃会动”的案例,这似乎说明了动耳朵或者卷舌头这类事情,不是一个简单的遗传特征。
但需要承认的是,子女的性状受父母性状的影响的确存在。父母为不卷舌时,子女是不卷舌的概率比较高;父母为卷舌时,子女是卷舌的概率则更高,子女的性状依然倾向于父母的性状。
这说明,决定卷舌与否的基因型很可能不仅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有可能是两对或多对基因,它们之间存在着互补作用或抑制作用。
这些性状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里好像并没有体现出什么具体的作用,做不到的话也不会造成什么困扰,这种不痛不痒的功能对人类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医学杂志《Psychophysiology》2015年的一篇文章发现耳廓定向(控制耳朵方向)的神经回路即使在现在已经在纯退化状态下,也已经存活了超过2500万年。
也就是说,我们如今的动耳朵能力属于一种进化的残留,也许在蛮荒时期,我们的祖先还需要在严酷的野外条件下通过狩猎等方式生存下去,因此需要功能更强大,更加敏锐的耳部器官。
而关于卷舌头,也是属于对器官的一种精细控制能力。舌头除了说话时会频繁使用,在吃东西时也需要用舌头挪动食物,达到更好的进食目的。因此与动耳朵类似,这种能力也很可能是一种进化的残留。
远古时期舌头更强大的肌肉控制能力,可能是需要发出某种声音,也可能是对曾经某种食用的食物来说非常关键,或者可以增加进食速度。
但在现代生活中,这些灵巧可能并没有特别实质的作用,因此即使无法掌握,也不会对生活产生影响。
其实类似的进化并不仅仅有动耳朵或者卷舌头,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尾巴骨的消失,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像猴子一样,需要依赖尾巴在树上生存了,所以有的器官就慢慢退化了。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动鼻子或者弯曲指节等,这样的“性状”可能曾经对生存下去很重要,也可能什么都不是。那么在未来它们还会继续进化或慢慢消失吗?
目前来看,我们所处的环境还不足以推动某种明显的进化,因为这些组成了我们耳朵和舌头的肌肉结构已经是千万年进化后的“最佳”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