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打败楚国为什么不让楚国割地(吴国已经攻占楚国都城)
吴国打败楚国为什么不让楚国割地(吴国已经攻占楚国都城)在柏举之战中,吴国仅仅派出了3万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则调集了20万大军。虽然最终是楚国吃到了败仗,但是,这20万大军只是被击溃,而不是像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大军一样,被全部消灭了。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俘获了45万赵国大军。为了能够削弱赵国的有生力量,白起最终做出了坑杀45万赵军的决定。正是因为这45万大军没能回到赵国,所以,赵国彻底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就二点来说来说,则是吴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消灭楚国。在春秋初期,吴国还是一个位于太湖流域的小国。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和楚国因为长期的争霸战争,国力明显下滑,而吴国由于获得了伍子胥、孙武等人才,这才得以崛起。不过,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疆域面积,还是人口、兵马,吴国都不足以和楚国相提并论。在春秋后期,称霸中原依然是众多诸侯国的目标。在吴王阖闾之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霸主虽然吞并了不少小国,不过,面对较大的诸侯国,这
在春秋时期,吴国的疆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对于吴国来说,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合晋国,以此和楚国相抗衡。在晋国的扶持下,吴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到了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其中,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和楚国爆发了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3万吴国大军在柏举击败了20万楚国大军,从而占领了楚国都城。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柏举之战中,吴国最终却从楚国退兵,也即没有彻底消灭楚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吴王阖闾发动柏举之战,主要是为了称霸中原。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吴王阖闾(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的吴国君主,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
在春秋后期,称霸中原依然是众多诸侯国的目标。在吴王阖闾之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霸主虽然吞并了不少小国,不过,面对较大的诸侯国,这些霸主却是无能为力的。比如齐桓公在位时,就拿身边的鲁国没有办法。同样的道理,吴王阖闾是希望通过柏举之战来削弱楚国,从而提升自己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吴王阖闾得以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并称为春秋五霸。
在吴王阖闾之后,吴王夫差发动了艾陵之战。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此为“艾陵之战”。对于吴王夫差来说,虽然在艾陵之战中消灭齐国10万大军,不过,吴王夫差同样没有妄想消灭齐国。
二
就二点来说来说,则是吴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消灭楚国。在春秋初期,吴国还是一个位于太湖流域的小国。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和楚国因为长期的争霸战争,国力明显下滑,而吴国由于获得了伍子胥、孙武等人才,这才得以崛起。不过,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疆域面积,还是人口、兵马,吴国都不足以和楚国相提并论。
在柏举之战中,吴国仅仅派出了3万大军。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国则调集了20万大军。虽然最终是楚国吃到了败仗,但是,这20万大军只是被击溃,而不是像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大军一样,被全部消灭了。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俘获了45万赵国大军。为了能够削弱赵国的有生力量,白起最终做出了坑杀45万赵军的决定。正是因为这45万大军没能回到赵国,所以,赵国彻底走向了衰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基础。
因此,在柏举之战中,只要楚国王室没有被一网打尽,依然可以收拢这些溃散的士兵,从而继续和吴国作战。基于此,柏举之战后,吴国主要忙于掠夺楚国都城的珍宝财物,根本没有兵力拿下楚国的众多城池。
三
就第三点来说,则是因为秦国的及时支援。在都城被吴国攻破后,楚国大臣申包胥逃到了秦国,向秦哀公求救。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三十一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随,吴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吴师归,楚昭王乃得复入郢。”
尽管从血缘关系上来讲,秦哀公是楚昭王的外祖父,但是,秦哀公一开始还是不愿意出兵。对此,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忠贞的大臣,怎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亡国!”在此背景下,秦哀公派遣大军进入楚国,这对于楚昭王来说,自然是及时雨了。在春秋后期,秦国是一个仅次于晋国和楚国的大国。比如秦穆公在位时,秦国甚至可以和晋国争霸中原。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秦国的支援,再加上楚国各地援军的赶来,已经扭转了楚国初期的颓势。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吴王阖闾没有见好就收的话,很可能连带着之前取得的战果,都会因此葬送掉。
四
最后,就第四点来说,则是越国虎视眈眈。在地理位置上,越国主要位于今浙江省一带,这和吴国自然是唇齿相依的。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的时候,前者选择扶持吴国,而后者也不甘示弱,从而支持越国袭扰吴国。因此。在柏举之战爆发后,越国作为楚国的盟友,自然不愿意坐视楚国走向灭亡,所以派遣大军偷袭了吴国后方。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记载: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概於堂溪,为堂溪氏。
就第五点来说,则是吴国的王位争夺。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得知吴王阖闾在楚国都城的消息,立即派兵攻打吴国。而就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看到吴国成为众矢之的,也即遭到秦国、楚国、越国这三国的围攻,所以逃回吴国都城,从而自立为吴王。对此,吴王阖闾当机立断,马上从楚国率军返回吴国。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阖闾击败了夫概,保住了自己的王位,而兵败之外,夫概逃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收留。
此外,解决王位之争后,吴王阖闾又击败了越王允常,让后者无功而返。综上,在柏举之战后,因为以上五个原因,吴王阖闾没有一鼓作气,彻底吞并楚国。不过,因为重创了楚国,这促使吴国已经威震中原。在《荀子·王霸》中,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