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袁术兄弟不和的原因(袁术兄弟的恩怨纠葛)
袁绍袁术兄弟不和的原因(袁术兄弟的恩怨纠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袁氏家族的政治资源是二袁崛起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造成二袁分裂的诱因。由于袁家的政治资源足够雄厚,所以袁绍、袁术兄弟得以在乱世之臣就较为容易聚集起庞大的力量,然而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二袁所发展的力量首先是集中于袁家的门生故旧这个圈子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袁氏兄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互相挖墙脚的竞争关系。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因为贸然称帝遭到曹操的致命打击,最终于绝境之中呕血身亡。袁术临终之前终于想起和自己其实一点也不亲的哥哥袁绍,于是他给袁绍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意就是:自己的皇帝梦已然破灭,但皇帝还是要由袁家人来当,无疑袁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此时袁绍坐拥北方四州之地,帐下有数十万大军,可谓正是如日中天之际。袁绍对袁术的败亡不仅没任何惋惜之情,恐怕还多少有些幸灾乐祸,不过他对袁术所说的皇帝该由袁家人当这点恐怕是深感认同的。这时的袁绍做梦也不会料到:仅仅就在一年后他就在官渡之战中迎来了
袁绍和袁术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在血缘上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然而在宗法上却是堂兄弟。我想这么一解释可能大家应该觉得更复杂了,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解释:袁绍和袁术都是东汉末年的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是哥哥,袁术是弟弟。不过这兄弟俩不是一个妈生的:袁绍是袁逢的妾室所生,而袁术却是正妻所生。在古代的宗法体系之下兄弟关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嫡庶之分、二是长幼有序。上至皇室宗亲下至一般的豪门大户嫡长子的地位都是高于其他儿子的,所以包括我们现在看有的影视作品中反映过去的旧家族总是比较强调长房长子,但这里所谓的长房长子其实不是指的年龄最长的那个孩子,而是指的出自正房的长子。如果正妻不只生了一个儿子,那么同为正妻所生之子就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所以隋朝一开始立杨勇而非杨广为太子、唐朝一开始立李建成而非李世民为太子。需要注意的是:长幼有序原则只适用于同为正妻所生或同为妾室所生之子,像袁绍和袁术这种一个是正妻所生、一个是妾室所生的情况下尽管袁绍年龄居长,可在袁氏宗族中的地位其实是低于身为嫡子的袁术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母亲连妾室都不是,而是由家中的使唤奴婢所生,这样的孩子连宗谱都入不了,地位几乎等同于家奴。
一般来说这种世家大族中的嫡子和庶子的关系都是面和心不合:作为世家大族子弟的他们受到一系列行为准则的约束,所以必须保持一种至少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和睦的关系;然而从小因为身份落差而受到的不同待遇其实早已深入他们的灵魂深处。袁绍和袁术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尽管他们是兄弟,然而嫡庶之间的身份落差其实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尤其是袁绍后来还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在古代宗法制度下过继后的袁绍就相当于是袁成的孩子了。这就像后来的光绪皇帝被过继作为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子嗣继承皇位后就只能称先帝咸丰为父、称慈禧为母,至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宗法理论上只能称叔婶。所以袁绍动不动逢人就自称自己祖上四世三公其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因为他尽管在血缘上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可在宗法上他是袁逢的哥哥袁成的儿子,他所继承的家业和政治遗产是来自于袁成的,也就是说袁逢一系”四世三公“的背景其实是和袁绍无关的。不过袁绍这种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实际上刺激到了袁术,因为在袁术看来自己才是袁家的嫡系正统,只有他才有资格自称”四世三公“,袁绍的行为等于是抢了袁术的政治资源。本来两个人就因为小时候的身份差异有积怨,如今袁绍又这么明目张胆和袁术争抢政治资源,那你说袁术能不反感袁绍吗?袁术甚至称袁绍是袁家奴婢所生,这么做当然是为了进一步贬低袁绍的身份地位。
尽管袁绍在身份地位上低于袁术,但在董卓欲行废立之事时袁绍横刀与董卓对峙,从而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了自己不畏强权的刚直形象。袁绍很会包装自己:长期以来他作为本来早已过继的庶出之子却始终打着”四世三公“的旗号,同时也大力宣扬自己早年与董卓对峙的英雄气概。东汉末年实际上是一个极其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出身织席贩履之徒的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出身瓜农的孙坚自称兵圣孙武的后代,就连曹操也自称是汉室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袁绍通过巧妙的包装宣传给自己塑造了名门望族之后的形象,这利于他争取那些重视出身门第的世家大族的支持。然而袁术对这一切看在眼里是气在心里,实际上这时袁术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凭什么?明明我才是袁家正宗嫡脉好吧?怎么这”四世三公“的头衔倒被我们家那个下等奴才给抢去了?就因为他会包装吗?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时推举袁绍为盟主,这使袁绍的政治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随着袁绍的实力日渐壮大之后曾一度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绍这么做其实和日后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处:袁绍就是想通过拥立皇帝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中心。不过在正式付诸行动前袁绍需要先咨询其他各路诸侯的意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袁术,然而袁术的答复是”志在灭卓,不识其他“。其实袁术的真实想法是不希望自己被袁绍压在头上。
我们说了半天袁家四世三公的家世背景,可这个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样一种背景呢?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远家四代人都曾担任过朝廷三公这样的高位。最先开启袁家四世三公履历的是袁安。袁安自小承袭家学研习《孟氏易》,初任汝阳县功曹,后以孝廉获举,升为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他御下极严,能使官民畏爱。汉明帝时袁安屡迁为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袁安在京畿十余年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此后他又历任太仆、司空、司徒等职。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掌权,不畏权贵的袁安始终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因此深为窦太后忌恨。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他曾为此问题免冠上朝力争达十余次。作为袁安的后代的汝南袁氏繁荣兴盛,与弘农杨氏并为东汉“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袁安之子袁敞少时研习《易经》教授弟子,因父亲袁安的缘故任为太子舍人。汉和帝时袁敞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任东郡太守,后被征拜为太仆、光禄勋。 公元116年(元初三年)袁敞代刘恺为司空。公元117年(元初四年)袁敞因其子与尚书郎张俊交往时泄漏机密而被策免。袁敞廉劲而不阿权贵,因此违背外戚邓氏的旨意,于是在被免职后自杀。朝廷隐瞒他的死因,用三公之礼安葬并追复他的官职。袁安之孙袁汤少受家学,后入仕,多历显位。147年迁司空,历任司徒、太尉等高位。永兴元年袁汤以灾异免官。不久病死,年五十八岁。袁绍和袁术的生父袁逢就是袁汤之子。以宽厚笃诚著称的袁逢历任太仆卿、司空、执金吾,成为朝廷三老,后卒于任上,赐赉甚厚,追封为宣父侯。由此可见袁家所谓”四世三公“的背景是指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连续四代皆出任朝廷三公这样的高官,袁绍在过继给伯父袁成后在宗法上只能继承袁成的政治资源,所以所谓”四世三公“的背景在当时的宗法体制下其实就该是袁术的政治资源。
袁绍和袁术之间其实一直是一种明争暗斗的关系,而他们所采取的斗争策略都是舍近求远:袁绍与袁术南边的对头刘表交好,袁术则与袁绍北边的对头公孙瓒交好。袁术为实现与公孙瓒夹击袁绍的目的不惜写信告诉公孙瓒:袁绍根本就不是汝南袁家的孩子。袁绍估计没想到自己的弟弟能说出这种话来,自然对此大为光火。事实上早在二人起事之初占据先机的袁绍就吸引到大量人士前去投奔,对此袁术曾愤愤不平道:”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恐怕在袁术的意识深处一直就是拿袁绍当家奴的,因此袁氏兄弟从一开始其实就根本不可能同舟共济。尽管袁绍和袁术在血缘上拥有同一个父亲,然而这却并不能使他们走上同一条道路,恰恰相反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给对方拆台。两兄弟都渴望成就一番大业好压过对方一头,也正是这种心态时他们走上了岔路。两兄弟中率先走上岔路的是袁术,而他所走的这条岔路就是称帝。袁术称帝一事要让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一场闹剧:且不说天下人不服,就连他自己的部下大多数也都持反对意见。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当时的局面下谁率先称帝就是在扮演出头鸟的角色。曹操在统一北中国后仍坚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既定策略,到死也没称帝。相比之下袁术在刚因废立皇帝而背负骂名的董卓死后不久就敢自立为帝,那么毫无疑问自然会成为天下群雄眼中的众矢之的。加之袁术本人并无高明的才干,恣意妄为的富家公子哥脾气根深蒂固,于是他在自己的辖区内为了自己的声色享受而肆意盘剥百姓,这就使他治下的辖区经济凋敝、士兵饥寒、人民相食。在这种内部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参与诸侯争霸无异于以卵击石。
要说袁术这个人其实真是志大才疏。他为什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率先称帝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居然是袁术认为自己应了谶纬。所谓谶纬其实就是预言:就像什么大隋王朝要被姓李的取代啊,什么大唐江山要被姓武的篡夺啊,什么清王朝要覆灭在叶赫那拉的女人手上啊......事实上谶纬这个事可谓是由来已久。传说新莽时期民间就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来推翻新莽王朝的还真就是名为刘秀的汉光武帝。当然这种所谓的谶纬也可能是后人付会之说,然而袁术却很相信这种虚无缥缈的谶纬。东汉末年民间流行这样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认为这句谶纬说的就是自己,而他的理由是自己的字是公路,路即是途(涂)。袁术坚信自己会像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应谶语而成为天子。袁术之所以敢于称帝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得到了自秦始皇传下来的传国玉玺。自秦代以来传国玉玺就是皇权的象征物。后来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司马氏南渡,而玉玺则失陷于北方,以致于后来的东晋以及南朝的皇帝始终被北方政权讥笑为“白板天子”。由此可见传国玉玺在古代政治中的分量。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中玉玺一度丢失,后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孙坚在攻入洛阳后得到了玉玺,孙坚死后袁术从孙家手中连骗带恐吓强行要走了玉玺。袁术之所以敢于称帝不是因为自己兵强马壮,也不是因为自己有优秀的谋士,几乎就完全是因为对谶纬和玉玺的迷信。实际上谶纬和玉玺不过就是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起到号召人心的作用,而绝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天下人不会因为一句谶语、一个玉玺就拥护袁术当皇帝,不过袁术自己可能是到临死之际才明白这点。
袁术想当皇帝,袁绍其实也不是对皇位毫无想法的。袁绍的确没像袁术那样公然称帝,但他对刘汉皇权的蔑视其实表现得比袁术更早:早在董卓废少帝而立陈留王时袁绍就计划拥立远支宗亲刘虞为帝。其实袁绍对帝位恐怕是有些隐秘想法的,而这也很有可能是导致他最终放弃将汉献帝迎到冀州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在董卓败亡后袁绍已成为天下群雄之中势力最为强盛者,如果他有心奉迎天子又怎会让实力弱小得多的曹操抢先呢?在汉末乱世中割据一方的诸侯将皇帝迎到自己的地盘的举动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当时皇帝已是没实权的虚位君主,但天下士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仍没转变“天子姓刘”的思想观念。这时皇帝尽管已不具备政治实权,但在法统和道义上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仍愿做汉臣或至少在表面上愿以汉室的旗号巩固壮大自身,那么迎接天子就可以为自己的一切行为提供合法性;反之如果某位诸侯不愿承认皇帝在法统和道义上的至高无上,那么其实也就意味着他实际上已不愿再做汉臣,这时迎接天子不仅对自己毫无益处,还相当于是给自己平白添了一个主子。曹操之所以将汉献帝迎到许都就说明至少此时的曹操在形式上还是扮演着汉臣的角色,至于后来曹操的野心开始膨胀就是后话了。要说这时袁绍也是完全有实力有机会将皇帝迎到冀州的,袁绍的谋臣沮授也是极力建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对此袁绍给出的公开理由是汉献帝是董卓所立,而自己就是以反对董卓的废立之举为名而起兵的,此时再迎汉献帝多少有点自己打脸的意思。不过这其实只是一种托词——事实上当年反对董卓废立之举可不是只有袁绍,只不过袁绍率先起兵并被大家奉为盟主而已。再说袁绍当年所拥护的汉少帝早就死了,如今天下群雄都承认汉献帝的法统地位,那么袁绍为什么非得特立独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袁绍实际上已有不臣之心,他之所以没像袁术那样公然称帝只是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如果袁绍这时已对皇位有所想法,那么迎接汉献帝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东汉王朝发展到这时实际上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这时人们普遍会联想到王朝更替的问题,于是就形成了“一姓可再兴”和“一姓不再兴”两种对立的观点。当时很多人认同“一姓可再兴”的观点,所以他们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这也是刘表、刘焉、刘备等几个汉室宗亲能在汉末乱世中崛起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认同的是“一姓不再兴”,所以他们不拘泥于刘氏家族而是选择一个看上去实力最强的主子效忠。袁绍、袁术兄弟凭借“四世三公”的家世背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袁氏的门生故旧召集到自己麾下。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所秉承的是“一姓不再兴”的理念,也就是说他们效忠的就是自己的主子,对汉室其实并无忠诚度可言;然而与此同时袁氏兄弟麾下也有大量谋臣其实是坚信“一姓可再兴”理念的,而他们投奔袁氏兄弟也是希望通过袁氏兄弟兴复汉室。相比之下袁绍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手段是比袁术高明的:袁术公然自立无异于使那些以匡扶汉室为信念的人与他彻底疏远;袁绍尽管对皇位其实也有些隐秘的想法,不过当沮授建议他奉迎天子时他并没明确拒绝,而是编造了一个看似说得过去的理由。其实袁绍这么做就是为了安抚自己麾下那些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谋臣,当然那些以袁绍而非汉室作为效忠对象的谋臣很可能是看得清袁绍这招的,但他们会秉承看破不说破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袁氏家族的政治资源是二袁崛起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造成二袁分裂的诱因。由于袁家的政治资源足够雄厚,所以袁绍、袁术兄弟得以在乱世之臣就较为容易聚集起庞大的力量,然而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二袁所发展的力量首先是集中于袁家的门生故旧这个圈子之中,这也就意味着袁氏兄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互相挖墙脚的竞争关系。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术因为贸然称帝遭到曹操的致命打击,最终于绝境之中呕血身亡。袁术临终之前终于想起和自己其实一点也不亲的哥哥袁绍,于是他给袁绍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意就是:自己的皇帝梦已然破灭,但皇帝还是要由袁家人来当,无疑袁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此时袁绍坐拥北方四州之地,帐下有数十万大军,可谓正是如日中天之际。袁绍对袁术的败亡不仅没任何惋惜之情,恐怕还多少有些幸灾乐祸,不过他对袁术所说的皇帝该由袁家人当这点恐怕是深感认同的。这时的袁绍做梦也不会料到:仅仅就在一年后他就在官渡之战中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建安七年袁绍也在困境中发病呕血而死,这时距离袁术之死仅仅只过去了三年。袁绍和袁术在血缘上有着同一个父亲,生于一处、长于一处,都因家族势力而得以崛起;然而二人几乎用尽一生和对方明争暗斗,而最终的归宿却又殊途同归,他们之间的关系真正可谓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