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满眼都是感动(快评小心)
快评满眼都是感动(快评小心)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冉冉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往往不是漂亮的人自信,而是自信的人才漂亮。因为,美是多元的、包容的、有差异的;美不应被定义,不应成为狭隘、单调的代名词;美根本上来自自我,外部评价不应成为绑缚自我认知的力量。如今,征求意见稿明确从整治广告乱象入手,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传递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这段话可以说讲出了“容貌焦虑”的本质。透过“容貌焦虑”,我们看到了各种被严重放大的社会差别和裂痕。
那么,“容貌焦虑”从何而来呢?“颜值经济”很大程度上衍生出了“容貌焦虑”。尤其受医美行业一些机构的引导,不少人自觉接受了“花钱可以变美”“塑造可以变美”的消费理念。各种营销话术催生、放大了容貌所带来的差别待遇。过度关注容貌的声音无处不在。找工作,有广告就会说,“高颜值”会更受招聘者青睐。甚至什么是美的,也被限定在某些“标准”之内。譬如,精灵耳,反手摸肚脐,都成了定义美的标准。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提出过警告,一个人在消费社会里,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什么意思呢?各种商业广告无孔不入,特别在算法推荐的支撑下,媒介通过传播价值理念很容易对消费者实施控制。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那本《娱乐至死》中提醒人们要再认识媒介。包括时间的定义、碎片化的信息乃至认知,都难免打上媒介的烙印。换句话说,“容貌焦虑”常常是被媒介制造出来的。消费者应当了解营销话术的特点,并对其贩卖“容貌焦虑”有所防范。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往往不是漂亮的人自信,而是自信的人才漂亮。因为,美是多元的、包容的、有差异的;美不应被定义,不应成为狭隘、单调的代名词;美根本上来自自我,外部评价不应成为绑缚自我认知的力量。如今,征求意见稿明确从整治广告乱象入手,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传递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