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亭子雷音铺由来(达州磐石乡六门)
达州亭子雷音铺由来(达州磐石乡六门)打杵一次 究竟是多少里程?就长途挑运的节奏而言 应是250米也就是半里路程吧。肩挑背磨乃是农耕时代的一个沉重负担。人生道路上,心灵唯一渴盼就是放松 尽快到达休歇之处。还有的地名、名物,则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发展,自身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此遗存下来,凝聚,沉淀,升华,从而特具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六门”,是平昌地名。高高的一片山岩上,先民开凿六个蛮洞子,于是便出现了六个岩门,远近可见,其地标性符号价值由此而生。蛮洞子,南方山区丧葬习俗的文化遗存。再比如“三打杵”,这是一个沉入达县莲花水库多年而被我偶然打捞出来的小地名,凭我的直感,几乎不用打听,即想象过去挑担人进出上下一条深沟,要歇肩三次,打杵一次即为歇肩一次,故名“三打杵”。这样一个印记了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地名符号,传输了诸如道路里程、路道状貌、节点以及行动准备等的温馨提示,一如当今高速公路设置的路牌,给了我们一个人性化的温暖,给了我们一个人
远方的河 向以桦
趣说地名
从“磐石”地名说开去
孙和平
达州城南十来公里的地方,有个小乡场叫“磐石”,得名于一块罕见的巨型裸基石。石头百余米长宽,十余米高,横卧于天地山水之间,一眼看去,几丛野草生于石缝或凸凹错落之间,更映衬了巨石的坚硬、古老和宏大。
古蜀有崇拜大石的习俗。在文明发展历史上,任何特出的地表状貌都可能被赋予地标意义。“磐石”一类地名由此产生,起到指示方位、标记地点等的社会作用。而它旁边逐渐形成一个小街格局的民居建筑群落,久而久之,需要建立乡镇一级的行政建制。于是,“磐石”这一最初仅见于民间口碑和村野碑刻契据之上的地名符号,登堂入室,堂而皇之,进入官方半官方的文献记载之中。
像“磐石”这类地名,其文化价值还不止于此。如果进一步加以演绎,有可能赋予更多更富有意义的人文价值。磐石,从地貌看,酷似龟背 坚如磐石。其江山永固的文化象征意蕴可想而知。社会生活中,很多地名、物名都是如此这般地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化演绎的方式,发掘,注入,获得更多更广泛更深刻的人文价值内涵。
还有的地名、名物,则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发展,自身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此遗存下来,凝聚,沉淀,升华,从而特具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六门”,是平昌地名。高高的一片山岩上,先民开凿六个蛮洞子,于是便出现了六个岩门,远近可见,其地标性符号价值由此而生。蛮洞子,南方山区丧葬习俗的文化遗存。再比如“三打杵”,这是一个沉入达县莲花水库多年而被我偶然打捞出来的小地名,凭我的直感,几乎不用打听,即想象过去挑担人进出上下一条深沟,要歇肩三次,打杵一次即为歇肩一次,故名“三打杵”。这样一个印记了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地名符号,传输了诸如道路里程、路道状貌、节点以及行动准备等的温馨提示,一如当今高速公路设置的路牌,给了我们一个人性化的温暖,给了我们一个人类学意义的空间感动。
打杵一次 究竟是多少里程?就长途挑运的节奏而言 应是250米也就是半里路程吧。肩挑背磨乃是农耕时代的一个沉重负担。人生道路上,心灵唯一渴盼就是放松 尽快到达休歇之处。
三打杵这样的路道节点,体悟起来,就是盼望放松之所在。目的地 更是休歇的希望所在,陕南人和蜀人上长安,跋山涉水,千里路途,到了西乡,就算松了一口气,就算胜利在望了。川中人步行前往省府成都,到达龙泉山,一个节点,意味着心理上可以放松一下,歇一口气,巴一袋烟,胜利在望 从容而去。各地都是如此,各地都有这样的节点。通南巴人、达县北边的人,去达县,一翻上铁山,心就踏实了;开江人到达县,一登上雷音铺山顶,人群顿时会热情沸腾起来,人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喜悦和轻松。如此快活极致的精神享受,怕是今人难以得到的了。
■ ■■■■
乡村叙事
草 药
吴佳骏
夏日 初升的朝阳是傲慢的。它目空一切,发出万道金光,狠狠地将那光的芒刺扎进大地的肌肤。大地静穆着,承受着,既不嚎叫,也不喊疼——莫非是大地已习惯了将那太阳的芒刺当作扎入土层疗伤的针灸?
这样想着,我便跟着村子里的几个老人走向了山坡 我们要去山上挖草药。我好多年都没挖过草药了,怕认错,只能跟着几个老人走。他们熟悉各种草药,那些草药仿佛都是他们种植的。他们个个都是村里的李时珍,遍尝过百草。他们吃粮食长大,也吃草药长大。他们是农民,生了病,没钱去医院治疗,又不想在家等死,就自己上山挖草药救命。
无论生了什么病,都吃同样的药。他们只有一张药方,村里所有的病患者都按照这张药方去抓药。有的人吃了好了,有的人吃了疯了,有的人吃了笑了,有的人吃了哭了,有的人吃了活蹦乱跳,有的人吃了呆若木鸡,有的人吃了益寿延年,有的人吃了命归阴曹……
每次回乡,奶奶都要叫我去给她挖草药。她身体不好,疾病缠身。我劝她去医院,她死活不去。她说唯有草药可以维持住她的性命。这次也是她叫我去挖的。她说趁我在家,多替她挖一些。山坡上杂草丛生,弥漫着山野气息。朝霞落在草叶上,形成淡淡的一抹红。
我在几个老人的指引下,低头仔细地寻觅着,辨识着,我多想找到那些藏在草间的宝贝——金银花、紫地丁、夏枯草、石菖蒲、过路黄……可找了半天,也没找着。我怀疑它们都被太阳晒化了,或者被那几个老者提前挖完了。
难道是他们怕我抢挖这些救命仙草,故意不告诉我的么?不然,那些草药为何找不见了呢——它们不会是跑到我奶奶的身体里去了,抑或跑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去了吧?这些“野草”哟,乡下的野草,梦里的野草,呐喊中的野草,救治生命和精神的野草。
太阳又升高了一些,照得大地热辣辣的。大地依旧静穆着,承受着,既不嚎叫,也不喊疼。那几个老人也不喊疼。他们领着我,从这个坡走到那个坡,捉迷藏似的。有时走到一株野草旁,他们故意低下头,脸上流露出惊喜。随即,又摇摇头,直起身,继续朝草地前面走去。
当我走到他们低头看过的草旁时,凭借童年的印象和记忆,我断定那的确就是一株草药。我追上他们,很真诚地问道:那不就是草药吗?几个老人相视莞尔一笑,全都摆摆手,陷入长久的沉默。
整整一个上午,我们都在山坡上晃悠。我知道,那几个老人委实是在骗我。他们不希望我挖到草药。我毕竟比他们年轻,体力比他们好,动作比他们快。若挖起草药来,他们肯定抢不过我。这几个老人都是我的长辈,平素在村子里也都是最为慷慨的人,为何这会儿就变得那么自私了呢?
那一刻,我的内心有风暴在肆虐。我很想冲上去,拆穿他们的谎言,就像我很想以自己的愤怒去抵抗这初夏朝阳的傲慢。但我还是忍住了。倘若我真的跟他们过不去,也就是在跟我的奶奶过不去,跟衰老过不去,跟活着本身过不去。
那么,我索性就这样跟着他们走。他们从草旁走过,我就从草旁走过;他们从药旁走过,我就从药旁走过。只要他们不说那草是药,我就绝对不会弯腰去割。我宁可辜负奶奶,也不会伤害这几个老人。因为,奶奶和他们都很老了。老了的奶奶身边至少还有我这个孙子,可那几个老人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只剩下他们自己。
他们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味药。
■ ■■■■
泥巴里的风雅颂
秋韵 (外一首)
谭顺统
飞鸿留字亦留声,沿路关河细点评。
园售橘香风派送,山开花市蝶经营。
湖中船载渔歌去,松下云扶酒客行。
跻彼高峰匀秀色,飘然一笛到蓬瀛。
南歌子·新村
水岸林归鸟,田头草鼓蛙。
驱羊嫂子过山垭,鬓角偏还斜插一枝花。家境皆趋好,心情自不差。
纵然翁媪嘴无牙,兀那干巴脸颊也飞霞。
■ ■■■■
我这四十年
梦想成真
何永胜
四十年前,我十岁。我的家被重叠的山包围着,平静得像一泓秋水,只有每隔一两星期一辆草绿色的摩托车驮着报纸和信件从山外闯进来。那时,我们一帮娃娃感兴趣的不是报纸和信件,而是那辆突突地冒着烟跑得飞快的摩托车。摩托车来了,我们蜂拥而上。摩托车走了,我们追逐那车后扬起的一溜风尘,恋恋地发呆……
从此,那辆绿色的摩托车多次走进我的梦乡。在一次“说理想”的班会上,我说我长大后要开摩托车,引得同学们的一阵哄笑。
后来,土地承包了,家里有了余粮。一天,我放学回家,惊喜地发现父亲买了一辆拖拉机。父亲开着拖拉机跑运输,串乡走村。有时我跟着父亲跑车 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山外的世界——路上奔跑着三轮摩托、大卡车,还有能坐很多人的大客车。
回到家里,我又做了一个梦:我坐在宽敞舒适的大客车上,车窗外吹进来的风轻拂着我的脸……
有了拖拉机,我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上初二时,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父亲说,他上学时,全县只有一所中学,12岁的他每周周末都要从县城翻山越岭步行40多公里回家,回到家中已是半夜,第二天早上,还要背上干粮往回赶,到校时已日落西山。最终,他没能耐住那份苦和属于那个年代的饥饿,辍学了。父亲说:“现在你的条件好了,要好好念书。”我记下了父亲的话,从此,从我家到学校那条坎坷不平的土路上,洒下了我的一路欢歌、一路铃声。
初中毕业了,我要到40公里外的县城参加中考,山沟里还没有通公共汽车。早两三天,父母就开始打听跑县城的便车,直到考试前一天,才算找到一辆。可走到半路上,司机丢下我和另一位同学说要到别的地方拉货。我们两个只好下车步行,从上午走到下午才到县城。两人饥肠辘辘疲惫不堪,那位同学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了,我一定要买辆汽车!晚上,睡在旅店,我想如果山沟里通了公共汽车,该有多好。
又过了两年,村里建了一个水泥厂和一个砖厂 通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拉上日渐活泛起来的人们不断来往于县城和乡村之间。已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我,也就不必为回家四处找便车了,更不必用双脚丈量路程了。
后来,我参加工作下到基层井队当了一名矿工,娶妻生子,妻子在四十多公里外的乡下。我就谋划着买一辆摩托车,圆一圆儿时的梦,跟妻商量,一拍即合。经过几个月努力,我就骑上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油门一踩,风驰电掣,好不潇洒 四十多公里的路程个把小时就到了。后来,我们淘汰了摩托车,又买了一辆标志小轿车。
好像是一夜之间,小镇上冒出了一些标有“TAXI”的出租车,还有滴滴车。小镇人也开始变得大方起来,打上一辆的士或滴滴,既方便又快捷。
一次我回到家里,见父亲的那辆拖拉机老态龙钟地停放在门前。父亲说,如今村里买了二十几辆卡车、皮卡车,年轻人们开着车跑重庆、广州、深圳,运输行当中已经没有拖拉机插手的份儿了,它只能拉拉粪土干干农活。父亲的脸上有几分失落,又有几分欣慰。
鞭炮劈劈啪啪响起来,出门一看,一辆黑色奥迪Q5披红挂彩地开进村来。车停了,下车的是当年和我一起进城中考的那位同学。他春风得意地问我:“回家来了?你看村里变化太快了。”我说:“恭喜,你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两人朗声大笑。
我这四十年
征稿启事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即日起至2018年底,四川农村日报副刊《大地周末》开展“我这40年”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从个体视角出发,以亲身经历体验,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与个人紧密相连的生活变化、时代变迁和人生轨迹,形象描绘作为改革开放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受益者的心路历程和难忘记忆,为40年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留下细腻可感的个体“微历史”。
征文要求:讲真事、写真情,以小见大,彰显时代特色,触发时代共鸣。征文作品须是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原创作品,字数在3000字以内。本报将从征文来稿中择优刊登。征文结束后,本报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从刊登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投搞邮箱:ncrbfk@163.com,并在邮件主题处注明“我这40年”字样。
改革开放40年,你我的40年,期待你的精彩讲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