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脱贫攻坚创造彪炳史册的奇迹(二十大特刊脱贫攻坚创造彪炳史册的奇迹)
二十大特刊脱贫攻坚创造彪炳史册的奇迹(二十大特刊脱贫攻坚创造彪炳史册的奇迹)记者采访的多位当时陪同考察的人士均认为,之所以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既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能也有十八洞村贫困状况对的深深触动。深藏于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中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大山深处,藏着精准扶贫的密码。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从这里出发,精准扶贫战略在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磅礴力量,结出丰硕成果。十八洞村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供图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湖南报道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指出:“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大山深处,藏着精准扶贫的密码。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从这里出发,精准扶贫战略在我国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磅礴力量,结出丰硕成果。
十八洞村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供图
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深藏于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在怎样的因缘际会中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
记者采访的多位当时陪同考察的人士均认为,之所以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既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能也有十八洞村贫困状况对的深深触动。
深思熟虑来自山河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是十八洞村所在的罗霄山脉,从大凉山巅到西北荒漠,从太行山下到青藏高原,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用脚步丈量着贫困的角落,倾听人民的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 说。
深深触动源自深厚的人民情怀。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原州委书记叶红专回忆,在十八洞村苗寨农户家,对干部群众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
湘西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差,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较为困难。十八洞村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深度贫困苗寨,当时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全村939人中有贫困户542人。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曾经是十八洞村人熟悉的一首苗歌,凸显当地至深的贫苦。
其实,十八洞村的贫困程度在湘西还只能算中等。湘西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其中,腊尔山片区又是湘西最穷的四个区域之一,夯卡村则是腊尔山片区最落后、最穷困的地方。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工作队队长胡丕宇说,夯卡村地处深深的峡谷谷底,与世隔绝,信息闭塞,十年九灾。村民们要去镇上赶集,先要渡过乌巢河,再爬近9公里、悬崖一般的天梯,而且是一路泥泞的泥梯,才能到达镇上。曾经有一位村民的两个孩子都因高烧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夭折在崎岖的天梯路上。
湘西州1567个村,有1110个村是贫困村,像夯卡村这样绝对贫困的村落不在少数。如果像湘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都能成功脱贫,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2017年,夯卡村整体脱贫,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5%。如今的夯卡村,已成为湘西州小康示范村、湖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2022年秋天,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可收获猕猴桃350吨左右。外界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并不是长在村里的土地上,而是一块飞地。
然而,恰恰是这块飞地透露出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
按当地人的说法,十八洞村“十亩地一个平地都找不出来”“山都是那么陡”,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在十八洞村的土地上发展种植与养殖都没有出路,往哪里走才是康庄大道?
2013年11月3日,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召开了座谈会。全程陪同的叶红专回忆说:“不让地方干部汇报,他拉着老百姓的手,自己提问,老百姓自己讲。”
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同时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身在大山,却没有土地,怎么办?十八洞村原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回忆,“工作队2014年5月提出,能否采取异地流转土地的飞地经济模式,在另一个乡镇租赁10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
数年过去,十八洞村猕猴桃已经成了网红品牌,带动周边猕猴桃产业蓬勃发展,而十八洞村本身也成了旅游网红打卡地。
据参与座谈会的人员向记者回忆,看着眼前的苍翠青山,亲自给十八洞村的发展支招,“你们这里就是小张家界”,建议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
十八洞村是保存完整的苗寨,处于蚩尤部落群的核心区域,溶洞群也颇有特色,附近还有莲台山、黄马岩,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可以连成精品旅游线路。
曾经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杨正邦,如今在家乡做起了乡村旅游。杨正邦说,今年暑假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400多个客人,毛收入2000元。
十年间,十八洞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五个产业,2021年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
从十八洞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再到全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大战役中,一户一策、一村一品,精准扶贫,让每一个地方都发生了让世人瞩目的变化。
2012年,河南宜阳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宜阳县樊村镇沙坡村选择利用山区土地资源种植花椒,打开了沙坡村脱贫的窗户。2019年底,宜阳县整体脱贫。沙坡村村民谷德信说,“现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不用外出打工了。我用最麻的花椒,过上了最幸福的日子。”
2013年以前,安远是江西省唯一一个不通铁路、高速和国道的“三无”县。现在,安远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从2013年到2021年,全国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一个又一个深度贫困村彻底拔掉穷根,迈向小康大道。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长征的起点
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乡村发展擘画方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今年6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介绍,2021年以来,我国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稳过渡,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发展能力持续提高,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18.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56.3万名工作队员全部选派到位,新老交接有序推进。中央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政策倾斜,加强监测评估。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在小康之路上的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归来。在十八洞村,1996年出生、毕业于浙江音乐学院的施林娇成了网红主播。施湘、施康这对龙凤胎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施芳丽从浙江台州一家五金厂回到村里,为游客讲述十八洞的故事;龙金彪,回到家乡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之一……
6月27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十年来,我国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到乡村创新创业,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
“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十八洞村村规民约第一句表达着村民们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感激之情;“五兴互助,共创辉煌”“乡村振兴,美名远扬”则描绘着村民们在新时代的激情与梦想。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9期)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