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创新生态再提质)
创新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创新生态再提质)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布,山西共有10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主持完成的有2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评价与监督处处长彭德全介绍说,2020年度我省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取得佳绩,这是“十三五”以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自2006年度以来我省再次获得自然科学奖,这与我省近年来持续推进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密不可分。锻长板求突破,积小胜为大胜,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省科技创新和创新生态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了一批变革性
临汾市云鹏医药集团与南开大学采用产学研结合协同技术开发创新的模式,在新药创制源头进行创新,实现技术升级,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图为科技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实验。闫锐鹏摄
田森番茄小镇采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对番茄进行深加工,制作番茄酱、番茄饮料、干果等,打造新平台,延伸产业链,成为山西农谷的标杆性项目。图为工人正在智能玻璃温室内采摘成熟果实。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型材厂径锻工序正在生产新开发产品。太钢集团强化科技创新,产品与技术开发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完成新产品开发较上年增长55%,创效1.7亿元。 王旭宏摄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省科技创新和创新生态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了一批变革性牵引性重大举措,创新生态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完善,全省上下一盘棋“大科技”工作格局加速形成。突破了一系列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解决了一些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顺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锻长板求突破,积小胜为大胜,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布,山西共有10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主持完成的有2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评价与监督处处长彭德全介绍说,2020年度我省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取得佳绩,这是“十三五”以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自2006年度以来我省再次获得自然科学奖,这与我省近年来持续推进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密不可分。
为了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2021年,我省进一步坚持需求导向,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力攻坚,制定了《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分两批立项实施2136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经费1.4亿元,单项经费支持强度大幅增长。正式启动实施了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1家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我省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突出,投入2.39亿元,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有机旱作农业等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27个科技重大专项,164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施。
创新成果突破离不开奖励导向。我省制定《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补充规定》,组织完成2020、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制定《关于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实施方案》,新认定2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26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培训初级技术经纪人136名。2021年登记技术合同142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首次突破500亿元。
在服务于转型发展的同时,面对疫情防控的民生需求,我省科技惠民力度不断加大,紧急立项的20个省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5套诊疗方案已临床应用,7种中成药颗粒等产品已批准上市,1款抗体检测试剂盒已获得欧盟CE认证许可。与此同时,我省成功获批2个部省联动项目,填补了近五年来我省牵头承担农业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空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面向58个已脱贫县组建科技特派团,选派科技特派员889名,持续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乡土人才116名。
聚力产业升级,立足山西所能,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
2021年8月,面对潞安化工集团的技术需求,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郑华艳团队开发的碳酸二甲酯的煤化工工艺生产路线在潞安化工集团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中试实验。山西潞安太行润滑油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张晓军深有体会地说:“与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意味着企业能充分利用高校技术优势、创新平台以及人才优势,实现1 1>2的效应,企业人才快速成长,创新成果得到培育和转化。”
近年来,我省聚力产业升级,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怀柔国家实验室山西基地获批设立,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正式成立,国家超算(太原)中心成功获批并投入运行,省级重大项目高速飞车推进顺利,为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扎实开展“保5争5”行动,成功获批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动态测试技术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省内高校深入开展共建共管共享;重塑省级重点实验室体系,立项筹建10个省实验室、新建35个省重点实验室;出台《省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培育认定13家新型研发机构。
与此同时,2021年,我省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6519家。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制定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实施办法,健全完善管理机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553家。出台《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试行)》,首批立项建设3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新认定众创空间7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服务企业242家,帮助42家企业融资1.2亿元,推出创新型科技金融产品“科贷通宝”,为11家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授信3700万元。
在开放中共享,在合作中共赢。在创新平台建设中,我省与国内科技合作不断拓展,启动与中科院新一轮战略合作,推进山西省—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长治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山西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北大学“低成本阴离子交换膜制氢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国家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主体为导向,建立起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是国之大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继2021年“创新生态建设落地年”之后,我省又将2022年确定为“创新生态建设提质年”,再次明确提出,创新生态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量”的不断积累基础上加速实现“质”的飞跃,以局部点上突破带动系统能力整体提升。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省聚焦机制创新,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扎实推进,机构重组、机制重建、科技项目专员选聘落实落地。大力改革科研项目产生方式,构建了企业出题、政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科技重大专项“1246”凝练新机制,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注重青年科技人才,改善青年科研人员资助培育方式,首次设立优秀青年培育项目和杰出青年培育项目,分别立项15项和8项,单项资助强度达25万元和50万元。
目前,我省专技人才总量已超200万人,预计到202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230万人左右,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将提高到10:40:50,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将大幅增长,并成功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引领和支撑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下一步,我省将大力引进能够引领产业调整、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军人才,支持留学人员回晋创新创业,选择500项左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和服务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完善我省高层次人才省政府特殊奖励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围绕“六新”突破和新兴产业集群,每年重点培养25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大历史节点,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作出新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作为2022年七大政策取向之一,凸显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科学判断我省转型发展的大前提、大逻辑、大背景,明确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打造创新生态的新任务。我省创新生态建设将进一步服从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高质量推进“111”“1331”“136”等创新工程,建立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力、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需求激发创新的有效模式,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山西贡献。
本报记者沈佳
基层故事
科技小院 融入乡土大地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虽小,背靠的却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依托的是涉农高校的科技与人才培养力量,孕育着广袤乡村美好的未来。每年春耕时节,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入户走访,根据农户反映的种植问题,开展农业技术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高志强是小麦专家,他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在洪洞基地已两次打破我省小麦高产纪录,相关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小麦生产推广应用,推广面积4534万亩,节本增收效果明显。在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岭村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专家大院”。从2010年起,高志强每年都要带领团队进驻他亲自筹建的这个院子,白天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晚上在简易的实验室里整理数据、资料,讨论改进实验方案。不久前,农学院的试验基地上升为闻喜小麦科技小院、洪洞小麦科技小院,“专家大院”搬进“科技小院”。高志强担任小院首席专家,他的科研团队进驻科技小院,学生们走进广阔田地,开展高效研究,解决当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在隰县科技小院里,山西农大的研究生与当地科技人员驻地研究,先后对本土特产玉露香梨产业存在的果园郁闭、水资源缺乏、果实品质不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技术改造、技术探索。目前,隰县梨果种植水分利用率提高10%,优质果率提高20%,产量增加15%。隰县通过科技小院柔性引进博士8名、科研团队2个,节约了种植成本、实现了亩产增收,让科技融入广阔农村大地。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打破以往校企校地合作形式,师生们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们同吃同住,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知识,在使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同时,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沈佳
揭榜挂帅 促进人才集聚
“对于复旦大学、东北大学以及中国电科第十研究所的联合‘揭榜’,我们充满期待。”这段时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研究所科技发展部部长张蕾异常忙碌。作为“揭榜挂帅”首批出题的单位,所有科研人员都希望早日攻克5G通信的核心技术,保障我国5G通信关键器件的自主可控。今年太原市首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发布后,不少项目竟然有十几个科研团队争相“揭榜”。“这是形成人才集聚效应的有力抓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张蕾认为“揭榜挂帅”极大激发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强劲活力。
“借助此次‘揭榜挂帅’,促成我们与有实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合作,共同完成‘毫米波陶瓷器件封装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项目,使我们具备从制造装备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可控能力,可为5G应用市场提供整线交钥匙生产线及服务,从而提高行业快速、柔性生产能力。”张蕾介绍说,整个项目按多个子课题实施,主要依托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团队,充分发挥该单位在本地区位、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更推动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展开深度的战略合作。
太原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借助“揭榜挂帅”广发“英雄帖”,是太原坚持企业优先、科技优先、人才优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榜单”的项目均与太原“十四五”转型发展密切相关,提前规划部署,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将明显提升。
沈佳 郜蓉
产品创新 科技研发先行
占地296亩、投资23.96亿元的“北铜新材料”是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和北方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重点项目。
“我们将生产的高性能引线框架铜带、无氧铜铜带等新材料产品定位于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5G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石墨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现正在同步建设熔铸、铜带等车间,建成后将达到5万吨高性能压延铜带、1万吨高精度压延铜箔、200万平方米双层挠性覆铜板的生产规模。”北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宝宁告诉记者,“产品厚度、板形、轧制速度等主要工艺流程通过工艺设备实现一键完成,自动化程度高、产品精良,整体装机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
产品创新,研发先行。在厂区正中央,“北铜新材料”研发中心三层裙楼已完成土建,刚露出地面的主楼工地上,施工者正进行筏板钢筋绑扎,忙得不亦乐乎。“科研中心建成后,我们将建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度高的工厂智能管理系统,拥有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生产现场优化控制、智能管理,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挖掘分析。届时,我们将成为全国首家全产业链挠性覆铜板半成品电子厂家。”张宝宁说,“目前我们正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室。此外,企业去年申请通过了关于压延铜箔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递交了《高频高速线路板用压延铜箔》国家行业标准。届时,‘北铜新材料’将拥有国内这一行业的最高话语权。”
从“挖”到“烧”到“造”,作为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翼,成立于2020年的高科技企业“北铜新材料”,正努力实现从采掘、冶炼到新材料制造的凤凰涅槃。
沈佳 杨红义
(责编:candy、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