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投资集团近况(历时一年的破产重整)
青海省投资集团近况(历时一年的破产重整)2013年青海省投启动混改,而在此之前它是真正的省属平台公司。在与西部矿业签署增资协议之后,便开始了混改之路。比如青海省投既由青海省国资委控股,又参与了市场化分管;既涉及平台,主营业务却为水电、矿业;旗下有上市公司,融资上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以外,还有海外债券,以及信托等非标融资。至此,青海省投的命运最终得以敲定。把时间节点往前翻,青海省投曾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明星国企。虽然这个名字很像是一家融资平台,但是实际经营范围来看,青海省投是一家产业类国有企业,却又是存在很多四不像的地方的国企。
备受各方关注,牵连各路投资者神经的青海省投,终于在最近找到了战略投资者接盘。
6月22日,来自青海省投资集团(下称“青海省投”)旗下的上市公司金瑞矿业发布关于控股股东重整的进展公告。
公告显示,青海省投资集团在重整过程中经过多轮竞争性选拔,最终确定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电投”)作为公司的战略投资者。目前管理人已与战略投资者签署了重整投资协议,并据此制作了重整计划草案并于同日提交给青海省西宁中院。
据有关消息宣称称,国电投将接受青海省投全部资产。
至此,青海省投的命运最终得以敲定。
不是城投的青海省投把时间节点往前翻,青海省投曾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明星国企。
虽然这个名字很像是一家融资平台,但是实际经营范围来看,青海省投是一家产业类国有企业,却又是存在很多四不像的地方的国企。
比如青海省投既由青海省国资委控股,又参与了市场化分管;既涉及平台,主营业务却为水电、矿业;旗下有上市公司,融资上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以外,还有海外债券,以及信托等非标融资。
2013年青海省投启动混改,而在此之前它是真正的省属平台公司。在与西部矿业签署增资协议之后,便开始了混改之路。
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青海省投在开启混改之后,投资了大量的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而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非标融资以及其他短期融资产品,存在着严重的短贷长投现象。
加上青海地区自身经济风险水平和财政实力,一系列投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青海省投自身的现金流状况,在自身经营困境和大环境风险情况下,出现违约是必然的事情。
青海省投债务危机的苗头是在2019年,而爆发则发生在了2020年。
2020年1月16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将青海省投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和优先无担保债券评级,从CCC-下调到D,而所谓的D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垃圾级。据悉,青海省投要在11月10号前支付美元债券利息,该笔债券金额为3亿美元,票面利率为6.40%
标普的表述非常直接:它认为青海省投没有足够的财务资源还清贷款,也不认为青海省政府会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履行债务义务,而在遭受外部评级下调的情况下,青海省投的在国内的评级也从当年的AA下降到了BBB。
自此以后,不仅美元债在到期之后无法偿还,包括国内的各种债券融资,银行贷款,还有非标融资,青海省都同样无力偿还,由此爆发债务危机。
曾经的辉煌,今日债务压顶要知道,青海省投是之前在当地绝对是明星和支柱企业。曾在2009年一度被被授予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的荣誉称号,然而仅仅过去了10年,情况却发生了相当大的逆转。
从2019年的半年报显示,青海省投的总资产为751.1亿元,总负债为622亿,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这样的高企的负债率,对于一家以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
除了高企的负债以外,青海省投自身的债务结构也十分不合理。在660多亿的负债中,短期流动性负债高达400亿元,而青海省的流动资产只有120亿,期限错配的情况是相当严重。
短期负债过高,货币资金不足,经营压力巨大,再加上长期应付债券等一系列债务的叠加,最终引爆了青海省投这样一颗大雷。
直到去年6月22日,网传沸沸扬扬的青海省投破产重组一事,终于有了官方的正式消息。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此案,并发布相关公告,预示着青海省投正是走向破产重整的程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提法是破产重整,而不是破产清算,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面对这样的结局,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从中院的裁决书反映的情况来看,法院认为青海省投欠下债务无法偿还,而且存在着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符合破产重组的条件,对其进行受理破产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的利益。
按照青海省投自己的说法,将开展重组程序。如果成功,将有力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提升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如果失败,则存在着破产清算的风险
青海省投带给我们的教训青海省投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产业国企,但是很多媒体包括资管机构在宣传的时候,还是把它认为是城投。或者是投资有这样的误解,其实只要从股权结构、主营业务和应收账款债务人这三个问题来看,就能看出一家企业到底是城投还是一般的国有企业。
城投的债务属于地方债,其兑付是比较稳妥的;而国企的债务就是属于市场化的债务,两者之间解决的激励、意愿以及能力保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区域是要考虑的
青海省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底子薄弱,而且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大宗商品这一类,因此当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青海省每年从中央获取的转移支付,说明自身财政造血能力较为薄弱。
所以说以这样的实际情况,面对如此大规模债务的青海省投。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叠加2020年全球经济的极端冲击。后疫情时代的影响持续深入,发生了很多国企违约事件;因此政府层面也是相机抉择,毕竟资源是有限的。
川投点评就在青海省投走向破产重组之后,其邻近省份的四川省投资集团也发表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川投负责人表示:青海省投走向破产重组所带来的感受,不仅仅只是浅层次的触动,而是深入到触及灵魂。因为两者极为相似,不仅地域相邻,业务相似,体量也相仿。
青海省投失败的原因,几乎和所有失败的企业一样,那就是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上混改的失败,主营利润的薄弱以及负债的扩张、外部经济下行,导致青海省投最终走向了重组的命运。
省属国企,纵使过去再成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冲击,照样还是要市场化运作,国企信仰早已经不存在,市场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当然目前再多的讨论和再多的感慨也无济于事,青海省投这个破产重组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只能说比起破产清算而言,破产重组至少还保留了青海省投的牌子。
青海省投的命运已经被敲定,660亿的债务如何破解?目测又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