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3-内部有细长缝隙与滑腻感不同的是 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 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 受 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 比石头要糯软、 比软木塞要坚硬 不致密又不太疏松、 似粉状的又不干涩 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 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

【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

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

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滑腻感

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2)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

2-糯软感

与滑腻感不同的是 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 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 受 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 比石头要糯软、 比软木塞要坚硬 不致密又不太疏松、 似粉状的又不干涩 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 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3)

3-内部有细长缝隙

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部微观结构中 会发现那 些瓷胎的断面 常有细小的缝隙 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 随之把木塞材料 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4)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5)

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 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 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中 我惊讶地发现:典型元青花不同器 物间的瓷胎 所给人的感官印象竟会是那么地截然不同。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6)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大盘底】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7)

【伊朗国家博物 馆元青花梅瓶底】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8)

【伊朗国家博物馆八方葫芦瓶底】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9)

也有白净微黄的 。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瓷大盘底】

认识麻仓土

麻仓土最早见于文献中 是在明嘉靖致万历初年

麻仓土是一种优质的高岭土 因产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

高岭土的物理特性: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 质软、 易分散悬浮于水 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0)

瓷石是由花岗岩长期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而形成的 主 要含石英和绢云母。在元代以前 瓷石是南方窑口制瓷的主要原料 。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1)

【图十二】

麻仓土就是高岭土的一种 除了产地在麻仓山的独特之处外 没有数据 可突出它与其它高岭土的本质区别。 而高岭土矿山至今仍大量存在 二元配方的 应用从元代开始 景德镇一直将它延续到了明、清、直至今天。

因此 不太可能会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但是 从瓷胎的感官印象中 典型元青花确实具有一定的特征:滑腻感、糯 软感、不太致密又不太疏松、胎土断面有明显的缝隙 等等。

再说元青花瓷的火石红

元代时 麻仓土开始用于青花瓷胎体的制作。 麻仓土产于景德镇附近一座叫 麻仓山的地方 属于一种含有较多铁分子结构的优质高岭土。 由于含有铁成分 在和主要制胎材料瓷石配合成胎土料烧制后 会在某些地方产生火石红。 比如底 足表面、底足胎釉结合处、胎内浪荡釉滴的边缘处(口沿内表、胎内表均会有这 种釉滴)。

除了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火石红外 一些出土的器物在出土前也会在所埋藏 土层的湿润环境中润发出火石红 或在湿润闭塞的环境中使原有火石红特征增 强。

麻仓土胎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 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 来。 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 但颜色却融为一体 并无黄色显露 即有时偏桔红 有时略有褐 绝不会偏出黄色来 (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 。 再就是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 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 共生存在。 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 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 即 全被火石红遮住。

火石红现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 虽然有些元青花瓷胎体并不一定有火石 红 但一般来说 人们更喜欢有火石红的器物。因为有火石红 可更充分表现出 元代青花瓷器的风采。

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符合不符合“自然” 。

可惜的是 麻仓土在明万历时就已用尽 古代瓷石 料也早在民国年间消失。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2)

元青 花瓷大罐内底部的釉滴边缘泛火石红现象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3)

元 青花瓷大罐口沿内釉滴边缘一线火石红现象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4)

元青花瓷葫芦瓶底足边缘的釉滴和胎釉结合处的一线火石 红现象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5)

元青花瓷大罐底足边缘的斑点状、胎釉结合处的一线状火石 红现象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6)

一只带有釉滴边缘火石红现象的元青花瓷片

仿品大罐 底足的假火石红现象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7)

另 一只仿品大罐底足的假火石红现象(褐中带黄比较污浊发 暗)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8)

仿品大罐胎釉结合处的假火石红现象(褐中过渡可见黄比 较污浊)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19)

目前有争议的博陵第款类大梅瓶底足的典型火石红(特点是 结合胎骨紧密呈亚光)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20)

麻仓土即高岭土

瓷石:为石质原料 莫氏硬度 4~7度 必须舂打成粉 和水作不。

高岭土:为土质原料 不需粉碎 仅用淘洗法去掉粗砂即可获得 净泥。

高岭土 其矿物组成以高岭石 (或埃洛石 ) 为主 在 1700℃以下不 会软化 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 减少瓷 器变形。

高岭开采 在后 麻仓开采在前。麻仓土为高岭土的前身。

但是 至万历初 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 。

至万历中期以后 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 代之而起的 则是 “ 高岭土。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21)

元 青花龍涛纹 大罐 景徳鎮窯 日本东京博物馆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22)

元 白磁印花雲鶴文鉢「福禄」銘 日本东京博物馆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23)

元 青花菊花牡丹纹 盘 14世纪 景德镇窑 大阪市立东洋

明早期民窑青花瓷瓷胎特点(元青花瓷胎特征)(24)

元 青花牡丹纹盘 景德镇 窑 大阪市立东洋

什么是高岭土?麻仓土与高岭土有什么差别?

高岭土是陶瓷史上制瓷胎所用瓷土的统称 已为国际所采用 。明代万历以前这种瓷土采自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 因此叫麻仓土。 明嘉靖年间 麻仓山的粘土开采将尽。 景德镇的 窑工在距麻仓山不远的高岭山 发现了和麻仓土类似的粘土 可用于制胎烧瓷 与麻仓土有 异曲同工之妙 万历年间开始开采高岭山的粘土制瓷 。 清代后又陆续在李黄、 大州等地发现 高岭土 在乾嘉年间陆续开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 60年代 高岭土开采完毕 。 60年代以后景德镇所用黏土是另外发现开采 与过去的老坑土已经不同。 不同时期开采的高岭 土各不相同。清朝以后 高岭土为国际所公认 成为国际上对瓷土的统称。

用麻仓土成胎的瓷器有什么特色?

1. 麻仓土制瓷一定要粉碎 淘洗 陈腐 其中沉浮的过程应该和做馒头发面一个道理 陈腐 的时间长 太土就能够充分膨胀 因此烧成的瓷器手感就适中 绝不会像现在的仿品一样 非常的砸 手超重。

2. 用麻仓土成胎 可以提高炉温 瓷胎不易变形 .

3. 胎色较白 微显青灰色阶 .

4.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 鉴于手工拉胎的原因 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5. 胎底颗料状明显 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