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人文历史(平凉故事文明之旅)
平凉市人文历史(平凉故事文明之旅)静宁之光 天颜遗珠肩负重任的慕天颜是何许人也?朝廷为何对他如此器重?这时,清军已经消灭了南明政权,基本统一了中国。收复台湾,将其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成了年轻的康熙皇帝最大的政治和战略目标。由于连年战争,财政困难,加之水师力量薄弱,横渡海峡、武力统一并不是当时最好的策略,因此通过政治谈判解决成为首选之策。从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开始多年,清政府数次派出谈判使团,赴台湾和郑经政权交涉。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派出刑部尚书明珠、兵部左侍郎蔡毓荣前往福建招抚郑经。明珠和蔡毓荣、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祖泽沛商量后,派兴化府知府慕天颜以太常卿正使的身份赴台和谈。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父亲旧部在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意图反清复明。
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随着形势江河日下,举步维艰、节节败退。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殖民者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成功不久去世,其子郑经统治台湾。
这时,清军已经消灭了南明政权,基本统一了中国。收复台湾,将其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成了年轻的康熙皇帝最大的政治和战略目标。
由于连年战争,财政困难,加之水师力量薄弱,横渡海峡、武力统一并不是当时最好的策略,因此通过政治谈判解决成为首选之策。从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开始多年,清政府数次派出谈判使团,赴台湾和郑经政权交涉。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派出刑部尚书明珠、兵部左侍郎蔡毓荣前往福建招抚郑经。明珠和蔡毓荣、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祖泽沛商量后,派兴化府知府慕天颜以太常卿正使的身份赴台和谈。
肩负重任的慕天颜是何许人也?朝廷为何对他如此器重?
静宁之光 天颜遗珠
慕天颜(公元1623年—1696年),字拱极,平凉府静宁州阜民坊(今平凉市静宁县城)人。
作为清初一代名臣能吏,他江南为官多年,颇多建树,出使台湾、兴利革弊、筹集军备、制造战舰、疏通漕运、平定三藩、改善民生,被称为“康熙重臣”。
据《清史稿·慕天颜传》载:“慕天颜,字拱极,甘肃静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浙江钱塘知县。迁广西南宁同知,再迁福建兴化知府。康熙九年,擢湖广上荆南道。总督刘兆麒疏言天颜习边海诸事,请调福建兴泉道。寻擢江苏布政使。”
慕天颜一生正己修身、勤勉不怠,即使在家中遇盛暑炎天,也穿戴整齐、正襟危坐,项背挺直、略无倦容。车舆出入,目不斜视,子弟童仆亦不敢脱帽短衣去见他。
曾对人言:“夫子一生坚持时习,时习乃时时小心翼翼,亦心存至诚,自强不息。天行健,从心不逾矩,正是时习极端功夫。日常起居动作时,一念不存则心生怠惰,不符时习之原则。”所著《抚吴封事》八卷、《楚黔封事》二卷、《督漕封事》一卷、《辑瑞陈言》一卷,康熙时期已刻行于世。
2022年,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威戎镇一慕姓群众家中发现了珍贵文物——清代漕运总督慕天颜牌位。
与牌位一同发现的还有清版慕天颜文集《楚黔封事》上卷、《抚吴封事》一至八册(二、九两册遗失)及家谱序言等文史资料。
据这位慕姓群众介绍,按照家谱记载,慕天颜为第五代,到他这一辈已是第十六代。
后因多种原因慕氏族人除一部分定居南方外,其余大都分散在静宁县及周边地区,为方便日后相认,他们都或多或少都保存了慕天颜相关的文化遗物。
少年大志 初露锋芒
他的祖先是鲜卑族人,复姓慕容,从他的父亲慕忠开始,改“慕容”为单姓“慕”。慕天颜自幼生性聪颖,喜读诗书,过目能诵,少有大志,胸襟旷达。
有一年静宁大旱,少年慕天颜对父说道:“家藏谷数千石,仓满屯盈,何不赈济饥民?”父惊其年少竟有如此胸襟,遂开仓取谷,以济饥民。
十五岁时,慕天颜补州诸生、在学,他依然奋学求索,到城郊西岩寺山上研读佛教经典《大藏经》,苦读数年又精读《四书》,学问大为长进。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23岁时考中举人,九年后考取进士。据陈尚敏《陕甘分闱与清代甘肃进士的时间分布》统计,顺治年间甘肃共考中进士8人,可见慕天颜为甘肃学子之翘楚。
公元1646年,慕天颜由吏部派浙江钱塘县任县令,从此开始漫长的仕宦生涯,一生历经多任。
正如他所说:“儒者之学,贵于有为,除大害,兴大利,学者分内最切事。”到康熙时,成为治理地方的重臣之一。
招抚台湾 掷地有声
康熙五年(公元1665年),慕天颜由广西南宁府同知升任福建兴化府知府。
初到福建兴化任上,即接手审理牵连全省官员数百人的“百万军需”一案,数日内查明这一多年久拖不决的积案,理清了府库存银,因此声振朝野。福建总督李率泰上书朝廷,赞扬慕天颜“干练勤实,敏事卓达,机而善辩”。从此引起康熙和朝臣注意,被委派出使台湾重任。
公元1669年八月,慕天颜赴台向郑经郑重阐明古今兴亡之理,向背利害之由,劝其回归祖国,郑经拒不接受
慕天颜说:“天朝法网宽大,特命我来宣布招抚德意,你能反正,不动用武力,是为保全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何去何从,你要三思,可不要做后悔的事情。”
郑经不从,慕天颜严词相告:“郑氏一门都是人中豪杰,你父、祖父皆我中国之臣民,岂有中国臣民的子孙不隶我版籍者,天朝皇帝仁覆万方,不忍以中国臣民流于外化,我今来是招我中国臣民回归祖国,不是招外国人和外国土地,这是理之必然,谁也无法抗拒。这样的机会你必须立即抓住,朝廷的宽仁也是有限度的。”
同时,清廷为此也做了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
面对慕天颜有理有据、义正言辞的招抚,郑经则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
郑经要求和朝鲜一样,对清政府执行同样的标准,不剃发;郑氏家族永远做台湾行政长官,不去别的地方任职,只对清政府称臣、交纳赋税。
对于郑经妄想将台湾分裂独立、新立邦国的企图,慕天颜毫不让步,义正严辞指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决不能用朝鲜藩属外国的身份来比较。
康熙最终答复:“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明清史料丁编》第三册)最终谈判破裂。
出使台湾,慕天颜“侃侃正言,逋寇耸听”,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慕天颜虽然没有通过和谈收复台湾,但是对途经岛屿、扼塞险易、粮米积聚等情况都详细观察绘图,上奏朝廷,并对兵力部署和进兵方略提出了详细建议,对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功收复台湾及澎湖金马诸岛起了重要作用。
之后,清政府总结了这几次赴台谈判的经验,放宽招抚条件,修订和完善了《招抚条例十款》,并在福建漳州建立了专门招降台湾军士的“修来馆”。
这些条件对分化瓦解郑经的军队、促进两岸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远见卓识 经略一方
慕天颜随后被提升为湖广分巡上荆南道,之后又授江苏布政使。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得康熙召见,慕天颜又以闽防事入告,其疏大略言:
“福兴泉漳四郡,福宁一州,俯临巨海,其险要之处,当以泉州之厦门为第一;而福宁之烽火、福州之小珵、兴化之平海卫、漳州之铜山,皆最险之门户,宜损益五寨五游之规,斟酌以守为战之制。仿古会哨例,惟主击贼外洋,不使冲突内犯。今以边陲外岛,尽弃不顾,即汛兵亦不敢擅出一步,则幅员辽阔,港澳丛岐,内地之货物,未必断绝;贼之往来,无所忌惮,非计之得也。盖多设营寨,分我兵力,不若握重兵于要地;弃置边岸,击贼内港,不若务敢胜于外洋。五寨相应,合围分守;奇正相生,以逸待劳,诚为战守万全之策。”
康熙采纳了这一对台战守方略,其后主动出兵海岛,“一切张驰,天颜之言悉为左券”,最终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慕天颜升任本省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江宁等地。在江苏布政使任上,前任移交全省财政库银一万八千两,慕天颜任职到离任时,库存银一百二十九万七千多两,项项清楚,款款分明。因此又受康熙嘉赞,并下令布政使离任以此为学习模式。
1677年,慕天颜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助大将军贝勒尚善征讨吴三桂于湖广。当时江南从未制造过火炮战具,慕天颜开此先例,不到百日设计制造了精良的新式火炮战舰,大大提高了江南水师作战能力。
康熙称许其“实心任事,勤劳茂著”,公元1678年闰三月加封太子少师、兵部尚书,仍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授为从一品,晋位光禄大夫。
疏通漕运 福泽江南
慕天颜为官体恤民情,做了大量民生实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疏通漕运、兴修水利。
在江苏布政使任上,他请求江苏巡抚,疏通了吴淞江、浏河淤道,使苏、松、常、嘉、湖、杭六郡旱涝保收。
1680年,他又疏通了常熟白茆港45里,武进孟续河淤道48里,并在水道安装闸门,旱则闭闸蓄水,涝则开闸排洪。
他还上书请减浮粮,除版荒、坍没、公占田地赋额,又亲临各地勘察,上书朝廷开放海禁,招募流民开荒。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任漕运总督。
那时候的漕运是联结南北方经济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康熙将亲政最棘手的三件事(三藩、河务、漕运)之一的漕运委任慕天颜,足见对其赏识和重用。其上疏:“京口至瓜州,漕船往来,风涛最险,请放民间渡生船,官设十船,导引护防。”并上疏免江南、江西累年未完成漕项额银。
后来,因与官员发生政见纠纷被卸职,回乡静宁。后旧病复发,遂到江南就医。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四月十五日逝于吴县(今苏州市),享年73岁。公元1708年,从祀于静宁州乡贤祠。
慕天颜遇事敢言、担当有为,特别是在招抚台湾之行中体现的最为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如今台湾又一次成为祖国统一大业中必须解决、毫不妥协的问题。
两岸归一、台海一统,自古是中华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大潮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阻挡,更不能阻碍。
慕天颜招抚郑经时的一番主张和定见,至今依然值得后人深省。
参考资料
1.《清史稿·慕天颜传》
2.[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列传六十五》(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
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