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社区为民空间大改造(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

社区为民空间大改造(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挖掘空间,也少不了腾退违建。陈铮提到,在征集民意时,大家对院内的违建意见很大。为此,街道、社区干部多次入户做思想工作,分析加强物业治理的利弊,描述公共空间改造的蓝图,很多居民都主动配合拆除了违建。要想顺利改造,得先挖掘空间。街道联系上物业和产权单位,争取到部分物业闲置房屋的使用权。这处公共空间,别看占地不小,可利用率却不高。指着展板上的老照片,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铮向记者回忆,靠院墙的一排平房,全是自行车棚,又破又旧,且堆积大量“僵尸自行车”;中间的绿化带,被两个半米高的方形花坛占据地盘,很多老人只能拿张报纸坐旁边;再看看单元楼门口,共享单车、自行车、电动车停放混乱;下楼遛弯儿,坐轮椅的老人时常碰上玩滑板的孩子……未来,家门口如何华丽“变身”?居民说了算。针对改造项目,陈铮说,街道、社区和责任规划师一起,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多轮调研,既有当面访谈,也有问卷调查,还培育了30名“领航员”,让

配套建筑老旧且利用率低、杂物随意堆砌、非机动车无序停放、景观品质欠佳、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缺乏……和许多老旧小区相似,在著名的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藏身于厂甸胡同的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利用面临不少难题。

今年,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为该小区量身打造“党群共建欢乐之家”改造项目。项目已施工两个月,未来这里将添置老年餐厅、自习室、党群活动室、儿童乐园、慢行步道等,为胡同居民们打造一方定制版“欢乐空间”。

社区为民空间大改造(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1)

调研:家门口怎么改居民做主

在胡同密布的大栅栏,厂甸11号院有些特别,这里的两栋6层单元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构成该区域唯一的楼房住宅小区。小区1号楼北侧,毗邻北师大附中院墙,有一处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就是项目的集中改造区域。

这处公共空间,别看占地不小,可利用率却不高。指着展板上的老照片,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铮向记者回忆,靠院墙的一排平房,全是自行车棚,又破又旧,且堆积大量“僵尸自行车”;中间的绿化带,被两个半米高的方形花坛占据地盘,很多老人只能拿张报纸坐旁边;再看看单元楼门口,共享单车、自行车、电动车停放混乱;下楼遛弯儿,坐轮椅的老人时常碰上玩滑板的孩子……

未来,家门口如何华丽“变身”?居民说了算。针对改造项目,陈铮说,街道、社区和责任规划师一起,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多轮调研,既有当面访谈,也有问卷调查,还培育了30名“领航员”,让他们作为居民代表收集意见,协调沟通。

此前,针对该区域,共有来自国内外设计师团队的15组设计方案入围,街道均制作展板,向大家展示。针对最后选定的“党群共建欢乐之家”实施方案,社区和街道逐一走访206户居民,有180户表示支持、较支持和无意见,居民绝对支持率达87.4%,抽样支持率96.7%。

要想顺利改造,得先挖掘空间。街道联系上物业和产权单位,争取到部分物业闲置房屋的使用权。

挖掘空间,也少不了腾退违建。陈铮提到,在征集民意时,大家对院内的违建意见很大。为此,街道、社区干部多次入户做思想工作,分析加强物业治理的利弊,描述公共空间改造的蓝图,很多居民都主动配合拆除了违建。

设计:一老一小需求都有保障

从11月2日,改造项目已开建两个月,效果如何?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施工现场,探访工程进度。

——变化1:老年餐桌自习室样样都有

指着最北侧一排灰白相间的平房,陈铮介绍,原本闲置的老旧自行车棚已被修葺一新,安装了透明的门窗,敞亮、通透。

调研显示,该小区住户中三分之一是老人,满足老人的需求,成为改造重点之一。平房最西边,近200平方米的大开间,将设置老年餐厅、活动室和老年舞蹈室,“我们在活动室和舞蹈室之间设有隔断,如果开大会可以将两个区域拼在一起。”再往东,是小卖部和理发室;东边拐角处一个房间,将成为图书室和自习室,孩子们放学或放假后可来此学习。

社区为民空间大改造(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2)

平房东南侧,两个相邻的房间是党群活动室。陈铮说,今年5月开始施行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要求,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物业管理协商共治机制,社区也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本身院子里也有很多老党员,参加活动积极性特别高,“我们就想着专门留出一个地方,作为党群活动阵地,以后也会是推动社区自治的‘据点’ 。”

——变化2:专辟空间打造儿童乐园

党群活动室和换热站之间,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铺上了苫布,未来地面上将铺装彩色塑胶,打造成儿童乐园。旁边则是健身区,记者看到,新添置的智能健身设施已安装到位,包括智能化的揉推器、漫步机、椭圆机等。每部器材都自带语音提示和电子屏,能显示锻炼时长、速度、消耗卡路里等数据。

社区为民空间大改造(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3)

儿童乐园最北侧,会设置一处20多平方米的阳光花房。陈铮解释,之前走访时我们发现,这个院儿里老人特别爱养花,有些也摆在过道和门口,我们就因势利导,让老人们来这里集中养花,既是休息娱乐,也有利于促进邻里交流。

——变化3:添充电桩加双层车架

大车棚没了,停车问题咋办?

陈铮说,经过走访统计发现,社区大约有200多辆非机动车,一共设计了三处停放区,一处是原本物业堆放杂物的地方,经过协商之后腾退出来,大约60多平方米,将建成开放车棚;第二处是原本东南角的室内车棚,大约100多平方米,计划安装立体车架,使得自行车存放量扩大一倍;室内车棚门口,一处空地则将改为电动车存放点,并将安装充电桩。

此番设计,还另有用意。陈铮解释,停放点都集中在小区东边,我们引导非机动车都从东门进,行人则从西门进入,希望从管理上实现人车分流。

施工:手动砸碎12根电线杆

居民们最感兴趣的绿化景观会变成什么样儿?记者看到,老式的大花坛已被拆除。项目设计师之一、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李加磊以设计稿展示了未来的图景:波浪形的慢行塑胶步道占据“C位”,呈东西走向,步道上方,设置了几个玻璃藤架;围绕步道,棋苑、绿地、健身设施、休闲空间错落有致地排布。

陈铮还特意提到,我们把院子里原本葡萄藤、老树以及凉亭框架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为大家留住旧时光的集体记忆。另外,从花坛上拆下来的300多块老式镂空花砖,将被砌筑在花房底部。

有居民还提到,院子里老人多,又没有电梯,回家上厕所不方便,能否建一个公共卫生间?这一建议被采纳,新的卫生间就在党群活动室后面。考虑到老人出行需求,绿地和平房之间有无障碍坡道,坐着轮椅的老人也能自由出入。

原本,绿地和1号楼之间有12根电线杆,架设的线缆犹如蜘蛛网一般在空中交织,既占地儿又影响美观。陈铮说,我们把这些电线杆全部清理了,让线缆统一入地,“你看,是不是敞亮多了!”清理电线杆,通常是用大吊车拔起,可是该小区通道狭窄,工程车进不来,于是施工人员用小锤子逐一砸击,花了三四天才成功拆除。

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城建科施工项目负责人于晓君说,为了不扰民,施工单位严格遵守作业时间,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不干活儿,让老人们踏实午休,下午5点半就收工,虽然进度慢点,但至今没有收到一例扰民投诉,“干这个,就得慢工出细活儿。”

于晓君透露,平房的室内改造部分预计明年1月中旬完工,“争取春节前能用上,让街坊邻居们在欢乐之家过上一个欢乐大年!”开春后,地砖、步道铺装以及配套设施安装也将陆续启动,预计明年3月底前,整个改造项目都能完工。

社区为民空间大改造(百姓身边的微空间改造)(4)

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吕小勇介绍,该项目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空间类型属于社区内部公共空间,近年来社区居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人和孩子占比非常高,社区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它的很多现存问题在北京老旧小区中具有典型性,将其确定为试点项目,希望从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空间改造工作模式、一体化城市设计方法以及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公众参与上探索创新路径,打造范本、积累经验,以便未来在其他项目中推广。”

项目背景:

“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办,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策划。该计划自2019年11月启动,聚焦公众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畸零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城市“消极”空间和“剩余”空间,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

今年起,从计划中遴选的6个试点项目将陆续开工,完工后,这些项目将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典范。

6个试点项目名单: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

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至10号楼西侧公共空间

海淀区:花园路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

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局部公共空间

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老山东里北社区活动公共空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