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奏折救了自己一命(野史宰相写下青鹅)
武则天奏折救了自己一命(野史宰相写下青鹅)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裴炎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前朝皇帝的要求所致。不过,裴炎也受遗诏辅政,改任为中书令,那会的他也算是不可一世,执掌着政事笔,并且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唐朝那段历史,也是武则天大展身手的时候,故事还要从683年开始说起。这一年,也就是裴炎辅佐李显的第二年,唐高宗就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他命令李显来到洛阳监国,并让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等一同在东宫之中处理政务。12月,高宗就已经去世了,李显因此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唐中宗。
武则天为了能获得更高的权力,做了很多极为残忍的事情,许多人最终都成为了她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而且,历史中的武则天同样生性多疑,还有朝中的大臣,仅仅因为几个字而命丧黄泉。
倒霉的大臣682年,当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的时候,裴炎则负责留守长安,辅佐当时的皇太子李显。
最终,裴炎死在了武则天的手上,至于他该不该死,目前学术界依旧分为两派。
唐朝那段历史,也是武则天大展身手的时候,故事还要从683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也就是裴炎辅佐李显的第二年,唐高宗就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他命令李显来到洛阳监国,并让裴炎和刘齐贤、郭正一等一同在东宫之中处理政务。
12月,高宗就已经去世了,李显因此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唐中宗。
不过,裴炎也受遗诏辅政,改任为中书令,那会的他也算是不可一世,执掌着政事笔,并且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裴炎并没有做错什么,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前朝皇帝的要求所致。
不过,684年,唐中宗又想着将岳父韦玄贞封为侍中,还将乳母的儿子封为五品官,这样的做法,遭到了裴炎的极力反对。
在他的视角里,唐中宗的这些做法,都是渐渐将国家大权弄到别人手里,而自己的利益也是自然要遭到损害的。
他十分生气地说:“我就算把整个国家交给韦玄贞都没有什么,更何况仅仅只是一个区区的侍中。”
可此话之后,裴炎感觉到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对皇帝不敬,前途势必会一片迷茫。
因此,裴炎能想到的唯一方式,就是将现在的皇帝给废掉。
他找到了当时的太后武则天,决定将唐中宗废黜,武则天则命令裴炎和其他大臣率军入宫,宣布了太后的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
因此,武则天又将豫王李旦立为皇帝,在历史上被称为唐睿宗。
唐睿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从那以后,整个朝堂都来到了武则天的掌控之下。
武则天登顶,自然也想着去做一些光宗耀祖的事情,她想要追封先祖为王,可裴炎却不高兴了,他属于那种直言不讳的类型,也直接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该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记了吕氏败亡的教训吗?”
这一番话,直接将武则天弄得极为不高兴,在她的心里,仇恨的种子其实已经埋下了。
她说道:“吕后是封生者为王,而自己是在追死者为尊,情形并不相同。”
可裴炎在朝堂上这么多年的时间,也不难猜到武则天的内心深处在想什么,为了避免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他就继续说道应该“防微杜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则天一步步得到了最高权力,裴炎确实也充当起了左膀右臂的作用,可是他得罪了武则天,却将自己推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后来,武则天想要杀掉韩王和鲁王,并且想提前询问一下宰相们的意见,说是“询问”,本质上也就是“打个招呼”。
所有大臣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结合之前的事情,武则天更加愤怒了,不过,不久之后,裴炎进爵为河东县候。
裴炎也感觉到,武则天“谋权篡位”的日子应该不会太久了,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有点什么行动才行。
有一次,他打算趁着武则天出游龙门的时候以武力强行挟持,让她将朝堂中的权力还给唐睿宗,结果好巧不巧的是,那一天武则天却因为连日的大雨取消了出游的计划,裴炎的谋划也最终未能成功。
这次失败了,裴炎也同样没有轻言放弃,他还在等着更好的机会。
在得知徐敬业也意图要谋反之后,裴炎和他一拍即合,徐敬业还拉拢了裴炎作为内应。
这个阶段,裴炎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过去他和武则天不对付,关键是想要武则天将核心权力交还给唐睿宗,可在和徐敬业一起走上了谋反之路后,裴炎的“志向”就更大了。
徐敬业让骆宾王一同编写了一首童谣在洛阳地区传播,暗指裴炎将要成为皇帝,这下,裴炎更是大喜过望,完全和徐敬业走到了一起。
684年,徐敬业说干就干,开始在扬州发动了叛乱,起兵来讨伐武则天,不知道这个时候裴炎是否觉得自己还有“回头路”,于是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了,却始终不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将朝政归还给皇帝,那么叛军不需要征讨,也会自行瓦解。”
这话肯定让武则天气的不轻,此时,御史的人也进言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想着怎么样去平叛战乱,反而还让太后归政,必定是心怀异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想着怎么去除掉裴炎了,此人虽然在自己夺权的时候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本质上他还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有一次,裴炎派人给徐敬业送去了一封迷信,由于武则天早就提防,因此此事也很快被人告发,书信也被查获。
大家将书信拆开一看,上面仅仅只有“青鹅”两个字,也不知道裴炎这封信具体是什么含义,于是,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就将书信交到了武则天那里,想要让她看看这封信有什么样的深意。
武则天亲自审理此案,看了一会之后,便微微一笑地说道:“这是一封互通起事的密信,所谓‘青鹅’的意思,是要拆字来看,含义为‘十二月我自与’这六个字,包含的意思应该是:徐敬业他们将在12月带兵打过来,而我将和他们成为内应。”
朝中的大臣纷纷认可这一种解读方式,武则天也正好找到了处死裴炎的机会。
趁着裴炎还没有跑,武则天马上命人将裴炎关到了诏狱之中,命令几位御史严加审讯。
可也有人在此时站出来为裴炎说话,比如刘齐贤等,他们认为,裴炎并没有谋反的意图,甚至都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来担保裴炎不反。
作为太后,武则天做什么事情自然也是需要“事出有因”,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机会,她自然是不愿意放弃的。
裴炎觉得自己已经彻底不可能还有就会了,也抱着必死的决心,感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也正因为如此,在第二年10月,裴炎就被斩杀在洛阳的都亭驿,他的所有家产全部被抄,不过,前来的官员前来,却发现裴炎的家中并没有什么积蓄,曾为裴炎辩解过的官员也相继获罪,刘齐贤就被贬为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杀在军中。
裴炎之死,并非滥杀根据张先昌先生的结论:裴炎的死,不是武则天滥杀所导致。
如果说最初的时候,裴炎的一举一动还是在为朝堂考虑,可在后来,他的路就越走越偏了,他的死,同样是一种必然。
早在683年唐高宗死了之后,唐王朝所面临的形势其实也已经不容乐观了,内部有韩王等宗室成员蠢蠢欲动,外有北方和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骚扰,新上台的中宗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作为,用“昏庸”来形容也极为合理。
从维系唐朝统治的角度来看,最大的必要性就是:稳定政局,维护社会的秩序,安定人民生活,保障各项制度平稳推进。
然而,中宗“让国与玄贞”却使得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武则天能够出面强势扭转局势,对于整个唐朝来说,也确实是一件好事。
在长安的政局刚刚稳定下来了之后,结果徐敬业等人又开始了叛乱,他的这次叛乱,历史上虽不出名,可规模也并不小。
那会,他造成的叛乱有十多万人参加进来,对于整个唐王朝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震动。
若是战火肆意燃烧,那么对于天下黎民而言又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武则天能建立起强有力的朝堂并且迅速平定叛乱,这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可是,作为宰相的裴炎并没有积极为平叛出谋划策,按照他的官职来看,先不说谁来主掌朝政,最起码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去迈进,平叛本就是当务之急,其他的事情,理应向后放放。
当武则天向裴炎研究如何平叛的时候,裴炎的回答却是:“皇帝年长,不亲政事。”
别说当时执掌朝堂的是本身就多疑的武则天,换做其他皇帝,估计也不会放任裴炎。
而武则天本身就是有私心的,她也正好找到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在唐高宗之后,裴炎是独掌朝政的第一位宰相,这为武则天施展专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裴炎在辅佐唐高宗治理国家的一段时间里也做过很多有益的事情,为官也比较清廉,若说他是“忠臣”,那么武则天的做法,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震慑天下,来达到改唐为周的目的。
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批评武则天,认为她杀掉了一名忠臣。
比如清代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专列“武后之忍”一条,指出武则天称制后,“欲立威以制天下,开告密之门,纵酷吏周兴、来俊臣、邱神脏等起大狱,指将相俾相连染,一切按以反论,吏争以周内为能,于是诛戮无虚日”。
武则天当权的,要面对的是整个封建王朝思想的挑战,她若不是那么残忍,恐怕也远远无法达到震慑的目的。
对于裴炎,武则天也说过: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一直到景云元年,唐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他为太尉,并且赐谥号为忠,不过,此时的裴炎,早已成为历史。
参考《新唐书·裴炎传》
论唐初裴炎迁政事堂 郎洁 社科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