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晚潮在哪看(晚潮看戏)

晚潮在哪看(晚潮看戏)那时候,戏班行情好,费用大,请一次戏班不容易。于是,稍微大一点的村子都自己办戏班,像上陶村就有两个戏班。我们村子小,财力不足,没有演戏人才,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潘通云老书记,迎难而上,也勉强办起一个小戏班。我刚读初中,也被拉去跑龙套,曾演过《东海少哨兵》里的特务,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村里有位大美女,本来要嫁到外村去,大家都去劝她留在本村,最终与本村的军人帅哥结婚。记得我们戏班第一次外出到皮子源村演出,道具是用两只箩筐挑的,不要戏金,只求管饭。村里慢慢置办起戏服道具,演员也培训起来,吹拉的乐手一时训练不出来,就到邻村去聘请。后来,排演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有一年,因为村子小,请不来戏班演戏,我们就趁赵村的戏散场时,直接把戏箱抢回村,戏班也只好先到我们村演三天。有次与丈母娘聊起抢戏箱的趣事,她告诉我说,他们溪口是个大村子,男人到邻村去抢戏箱,有失面子,就由她们一伙大嫂大妈出面去抢,居然还抢成

□潘美进

近日,刷微信朋友圈,看到武义老乡、浙江婺剧团表演艺术家杨霞云作为党代表参加党的二十大的新闻,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看戏的往事。

我的老家武义县坦洪乡上坦岭头村,是个只有七八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小时候,村里一年能请一次戏班演上三天,就是全村人的盛大节日。听长辈们说,有些戏班看不起小山村,演出敷衍了事。比如,婺剧大花脸出场,应念的台词是:“绿袍金甲显威风,赤兔战马足腾空,腰挂三尺清风剑,过关斩将立大功。”有一次,大花脸出场竟然念起了戏谑台词:“门前一堆草木灰,屋后一棵大棕树,茄子不摘蒂,南瓜不刨皮。”结果散场后,团长发现太公太婆坐在长凳上没有回家,忙问其故。老人指出大花脸的台词问题,并告诉团长自己是留下来照看戏台上系在门口的那匹马。原来演员下场时漏了表演牵马的动作,所以“马”还留在台上。团长深感惭愧,当场决定赠戏一夜,作为道歉。

村里没戏看,只有跟着堂哥他们去邻村看。好在离我们村五里之内的有上坦、塘齐、赵村、上周、南源、白岩、黄干山等,十里上下的有叶坑、潘家里、洪村、陈村、西畈、上陶等。最远到过离村30里的柳城,看越剧《红楼梦》的电影。

晚潮在哪看(晚潮看戏)(1)

杨霞云剧照。

到外村看戏,有两个难题。一是往返走夜路的照明,那年月只有个别青年有手电筒。用干竹片做火把,大风一吹,再点起来很难。用麻杆只能在难走的路点亮一下,照不了多少时间。我们走夜路,有一句民谚:“前照三后照七”与“前照七后照三”。即持竹片火把照明,前面可走三人,后面可跟七人,而打手电筒照明,则前面可照七人,后面只能跟三人,因为竹片火把是散光的,前后亮度一样,后面可多跟几个人,而手电筒是聚光的,把灯光往前照在路边,前面的一群人都好走路,后面的因为照不到,所以只能少跟几个人了。夜路走多了,到各村的路况都很熟悉,什么地方要过桥,什么地方有大水沟,只要看得清路边的轮廓,就基本没有问题了,好像是电影里军队的夜行军。记忆中也只有谁谁踩到水沟了,从没有出过什么大事。

二是到邻村看戏没有凳子坐,只能站在祠堂的天井里,或站在戏台的两边。青年人挤在天井里,有时候为了挤到一个好视角,有时候为了吵闹起哄,几拨人相互挤来挤去,甚至挤到放凳子的厅堂上,俗称“挤油”。也有个别咸猪手,故意捏一下大姑娘的大腿,摸一下大姑娘的胸部。姑娘惹火了,边骂边把火笼扔过去,大家只好四散开去。这时候,村长或俗称“尿桶夹”的(即负责演戏的组织者,因宣平方言“戏”与“尿”近音,故有此虐称)就站在戏台上大声用罚放火炮之类相威胁,把闹事者压下去,再继续演戏。

有一年,因为村子小,请不来戏班演戏,我们就趁赵村的戏散场时,直接把戏箱抢回村,戏班也只好先到我们村演三天。有次与丈母娘聊起抢戏箱的趣事,她告诉我说,他们溪口是个大村子,男人到邻村去抢戏箱,有失面子,就由她们一伙大嫂大妈出面去抢,居然还抢成功了。

那时候,戏班行情好,费用大,请一次戏班不容易。于是,稍微大一点的村子都自己办戏班,像上陶村就有两个戏班。我们村子小,财力不足,没有演戏人才,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潘通云老书记,迎难而上,也勉强办起一个小戏班。我刚读初中,也被拉去跑龙套,曾演过《东海少哨兵》里的特务,总共只有三句台词。村里有位大美女,本来要嫁到外村去,大家都去劝她留在本村,最终与本村的军人帅哥结婚。记得我们戏班第一次外出到皮子源村演出,道具是用两只箩筐挑的,不要戏金,只求管饭。村里慢慢置办起戏服道具,演员也培训起来,吹拉的乐手一时训练不出来,就到邻村去聘请。后来,排演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晚潮在哪看(晚潮看戏)(2)

农村古老戏台上的演出。

前年,大田乡塘塍头村修建了文化礼堂,县文化馆民生大蓬车送戏下乡,村民开心得像过年,呼朋唤友,家家户户宾朋满座。村口的一户人家来宾多,干脆雇请厨师烧饭,吃流水宴。我开车去接家眷,堵车堵到溪里村岭头,真是盛况空前。早年,溪口、俞源等大村,每年做戏机会多,亲戚朋友来得多,吃饭是个大开销。叫亲戚来看戏,请不起,不叫吧,脸上又无光。于是,就有个别人家玩起了空城计:家里厨房灯光亮着,土灶里空饭甑热气腾腾,大门铁将军把关。再次相遇时,还责怪说,上次看戏叫你来家吃点心,你怎么不来呀?

听村里人说,我们村看戏最勤最认真的是堂哥潘祝会,每次到外村看戏,都要把戏台板掀掉(即散场后)才回家。第二天,生产队的人们问他戏好看吗,他说好看,再问怎么好看,他说花旦好看。

虽然,我们看戏,赶热闹的成分比较多,可是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传统文化。我国的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给人的教育熏陶也是多方面的。程式化,抽象化的表演,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上世纪70年代,柳城放映了越剧《红楼梦》的电影,章岸村的两对恋人,因父母坚决反对,先后喝农药惨烈殉情。在村里的老年人强烈建议下,演了三天平安戏,以去煞气。

如今,电影、电视、手机等普及,文娱活动丰富,年轻人呆在家里就能看遍天下的演出,但仍有不少人喜欢到戏台下看戏,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他们喜欢的是那种热闹与氛围,感受的是那份浓浓的乡愁。像我姐夫所在的金隆村,习惯每年请一次戏班。有些大村子,几位逢十生日的老人凑一下,就合伙请戏班了。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结婚、生子,也自己请戏班喜庆热闹一番。其他的如寺庙开光、柳城的五月十六、溪口的二月二等重大活动,演戏是必备节目。去年,被疫情憋闷太久了,溪口村的几个青年,你一万,我几千,就请戏班了。武义县城熟溪桥头湖畔公园的戏台,只要有演出,台下总坐满观众。

晚潮在哪看(晚潮看戏)(3)

戏台下观众爆棚。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剧团也在调整思路,进行很多改革。比如,置办临时戏台、戏蓬、凳子,在农村的晒谷场、稻田等地方,可以随时演戏。演职人员吃饭自己烧,睡觉自己带铺盖,深受农民的欢迎。武义县职校创办戏曲专业,改变了带徒弟模式,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像杨霞云、楼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还荣获中国戏剧最高荣誉的梅花奖。他们参演的《盛世百花园》,上了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前几天,杨霞云接受采访时所说,一曲好戏要让老百姓认可,婺剧要扎根人民,花开世界,说的真好。

我已很多年没有赶戏班了,可只要丈母娘来我家,就陪她看看中央台的戏剧节目,陪她去湖畔公园看看演出。今晚,我一边收听中央台的京剧《凤还巢》,一边写下上面的文字,也算再做了一回戏迷。(本文图片由由张穗萍、冰山提供)

作者简介:潘美进,笔名羊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喜文学习作,有诗文见诸报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