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海南的物种数量在刷新。去年10月,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宣布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名列其中。建设3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户口簿”上,新添了28个野生动植物新成员,其中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今年1月,海南长臂猿又喜添一只幼崽,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群36只,成为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公开发布的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智慧、海南方案”。“刷新”,是海南绿色发展的热词。“快看!是白琵鹭,有20多只。”生怕惊扰了鸟儿,护林员冯尔辉压低了声音,手上的相机快门迅速“咔嚓咔嚓”地记录下这一幕。这是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迎来的首批越冬白琵鹭,刷新了往年的监测记录。海南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已经在越冬水鸟群体中“有口皆碑”,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记录不断刷新。下塘水鸟湿地保护小区迎来首批白琵鹭。冯尔辉 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海南沿着指引的方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海南新时代的建设成果也在每个人的身边。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在“领航中国”总栏目下开设“我们的新时代”专栏,展现十年来海南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聚焦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蓬勃生机,展现海南全省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建设者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阔步向前的坚定信心。这些身边最真切、最动人的变化,也最能勾勒出海南新时代发展的奋进图谱。敬请关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谭琦

“快看!是白琵鹭,有20多只。”生怕惊扰了鸟儿,护林员冯尔辉压低了声音,手上的相机快门迅速“咔嚓咔嚓”地记录下这一幕。这是海南省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迎来的首批越冬白琵鹭,刷新了往年的监测记录。

海南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已经在越冬水鸟群体中“有口皆碑”,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记录不断刷新。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1)

下塘水鸟湿地保护小区迎来首批白琵鹭。冯尔辉 摄

“刷新”,是海南绿色发展的热词。

海南的物种数量在刷新。去年10月,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宣布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名列其中。建设3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户口簿”上,新添了28个野生动植物新成员,其中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今年1月,海南长臂猿又喜添一只幼崽,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群36只,成为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公开发布的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智慧、海南方案”。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2)

资料图:正在进食的海南长臂猿。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刷新。海南细颗粒物(PM2.5)浓度从25微克/立方米降到13微克/立方米,是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75%提高到99.6%;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从43.5%提高至7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2年4月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4.6万辆,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装配式建筑项目面积从2018年的82万平方米,一路攀升到2020年的1100万平方米。

肉眼可见的变化在刷新。迈雅河湿地公园的变化在观鸟爱好者任荣霞的记录本上,随着时间不断增加的鸟类数据,见证这座昔日鱼塘的巨变;市民手上的塑料袋换了,农贸市场的摊位上全生物降解塑料袋随处可见;家门口的河流清了、远处的石灰色的山变绿了,生活的幸福感越来越多。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3)

资料图:海口江东新区迈雅河湿地公园。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幸福用绿水青山做成的砖瓦搭建起来,努力将海南筑成一座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

在这座花园里,每一抹绿都来之不易。

是一名名护林员的坚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乌烈管护站护林员庞梅兰守护着霸王岭4000亩的林地,风雨无阻地巡查,确保每一寸绿不被侵占。

是为了生态集体搬迁的让步。位于鹦哥岭腹地的高峰村,全村118户搬至白沙县城附近的牙叉镇新高峰村,为野生动植物腾出更广阔的空间。

是一项项法律法规的落地。海南取消全省三分之二市县的GDP考核;率先划定省域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海岸带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专章,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4)

资料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但守护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单选题。

绿色、低碳、环保,是海南招商引资的“标配”,也是发展建设的“门槛”。海南也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聚焦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可持续经营开发、供需精准对接、保护补偿及评估考核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形成更多经验和可视化成果。

当下,海南积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应用和推广、“六水共治”等标志性工程落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海南坚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海南这片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之下,演绎越来越多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

浅谈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坚持生态立省)(5)

探索猿鸣“身份证” 建立海南长臂猿声纹数据库

时间:10月11日

地点:海口

天气:晴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汪继超

开展海南长臂猿声学监测项目将近2年的时间了,我们计划用3年的时间采集猿鸣声,通过声纹的分析对海南长臂猿个体进行识别,并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

2021年1月,海南长臂猿声学监测项目启动。现在,我们一边在海南长臂猿生活的5个家族群收集声音,也在同步进行分析工作,通过声音的各类指标,音阶、频率等数值,探索声纹的特点。目前,我们采集到的声音可以达到约60%的识别率,还需要更多的声音数据做支撑。

传统的声学设备是24小时无差别的记录声音,我们后期分析数据时,需要面对海量的数据,有时一天的录音只能剪辑出几分钟有效的音频。从去年年底,我们借助技术力量,已经实现了对海南长臂猿声音的自动识别、录制,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

海南长臂猿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从不下树,常年在热带雨林树冠层活动。植被繁茂的热带雨林给海南长臂猿提供了天然屏障,却大大地增加了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监测等工作的难度。

声学监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盗伐、盗猎的防治,通过设备实时监测人类活动,分辨出电锯、卡车引擎等可能危害森林的声音,并发出警报。

就像人的声音一样,每一只海南长臂猿的声音也有各自独特的声学特征,频率、节奏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海南长臂猿声学监测项目就是想利用声学的一些数据来建立每一个个体的声纹数据库,就像海南长臂猿的“户口簿”,每一个声音都是“身份证”。

作为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声学监测项目负责人,我希望海南长臂猿的声音除了可以识别具体个体之外,还可以进一步用于海南长臂猿的语言信息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声学数据和行为监测的分析,研究海南长臂猿的情感表达和交流方式,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南海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