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式无骨鸡柳(记忆中五毛钱一杯的鸡柳)
小时候老式无骨鸡柳(记忆中五毛钱一杯的鸡柳)小孩口袋里的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鸡柳也从五毛涨到了一块一份。遇上期末学期结束,爸妈为了奖励小孩,甚至会非常豪气地说“给我来个五块钱的”,那是开启寒暑假的快乐开关。再后来,香酥鸡柳慢慢从一次性杯子中“升级换代”,变成由专门印刷的纸袋子包装着,分量自然也变多了。一种在面粉中打过滚的长条条,被阿姨手抓抓后扔掉油锅,用漏勺捞一捞、炸一炸之后放进一个不锈钢大碗里。几个撕了标签的矿泉水瓶里装着不同口味的调味粉末,阿姨一边挤压一边晃动大碗,确保每一个肉条都被“照顾”到,最后装进一次性杯子里,插上竹签,被小孩乐滋滋地接过来细细品尝。“台湾香酥鸡柳”,那时候可以算得上是小吃界的顶流,红极一时的程度是现在的铁板鱿鱼、臭豆腐无法超越的。我长大了,鸡柳涨价了
#小时候最难忘的零食#
看到这个话题,立马想起我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小吃——香酥鸡柳
一次性杯子中的美味
那是02、03年的样子,那时候我还是五年级,一种零食风靡了盐城各类小吃摊子。
一种在面粉中打过滚的长条条,被阿姨手抓抓后扔掉油锅,用漏勺捞一捞、炸一炸之后放进一个不锈钢大碗里。几个撕了标签的矿泉水瓶里装着不同口味的调味粉末,阿姨一边挤压一边晃动大碗,确保每一个肉条都被“照顾”到,最后装进一次性杯子里,插上竹签,被小孩乐滋滋地接过来细细品尝。
“台湾香酥鸡柳”,那时候可以算得上是小吃界的顶流,红极一时的程度是现在的铁板鱿鱼、臭豆腐无法超越的。
我长大了,鸡柳涨价了
再后来,香酥鸡柳慢慢从一次性杯子中“升级换代”,变成由专门印刷的纸袋子包装着,分量自然也变多了。
小孩口袋里的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鸡柳也从五毛涨到了一块一份。遇上期末学期结束,爸妈为了奖励小孩,甚至会非常豪气地说“给我来个五块钱的”,那是开启寒暑假的快乐开关。
小吃多了,选择多了
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陪伴在高中三年的每一个晚自习课后。
盐中对面的八菱花园式家长陪读租房的首选,也是各类小吃摊集聚的地方。关东煮、冰粉、炸串串、简易奶茶铺,这些熟悉的味道浸透在三年苦涩又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成了此生难忘的回忆。
而鸡柳,也不再是我们买小吃的首选了,只会偶尔才被宠幸。
怀念的是味道,还是童年
国庆回盐,鸡蛋饼成了回家的必吃单品。家庭聚餐完,开车路过一中时,竟然一眼又看到了记忆中熟悉的小吃。
鸡柳,是在外工作时会遇到但并不会特意品尝的鸡柳。在家乡遇到,仿佛除了口味的怀念,更多的是一种情结的追忆。
我跟妈妈说,晚上不在家吃饭了,要去吃鸡柳。
开着小电驴,吹着晚风,仿佛又回到儿时要去买鸡柳一般,那般激动、快乐。
“阿姨,我要五块钱鸡柳。”“宝吧,五块钱不炸。”
这种样子的…
哈哈,好吧,索性来份十块钱的。下锅的一瞬间,我傻眼了。这是鸡柳?阿姨从速冻半成品中麻利地拿好“鸡柳”,下锅开炸。
我悻悻然,拎着这份实则是“鸡条”的小吃,又来到另一个小摊子。
“阿姨,鸡柳是什么样子的?”确认无误后,又买了十块钱的。
迫不及待地打开,分量少了——嗯,那是自然的,物价涨了嘛;口味变了——嗯,也能理解嘛,毕竟阿姨问我要不要甘梅粉。没吃多少,路上的那份激动、快乐消失殆尽,变得索然无味,草草打包,回家。
我知道,小时候的鸡柳,吃的到,却再也不是那个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