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很多相克食物仍然没事(食物相克宁可信其无)
吃了很多相克食物仍然没事(食物相克宁可信其无)根据腾讯健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数千人中,超过一半(54.7%)的网友相信食物相克理论,在是从什么渠道了解食物相克理论的调查中,媒体舆论高居第一(68.6%),其次才是长辈教导。看来,媒体在食物相克理论传播上扮演中不可推脱的责任,我们时常能在媒体上见到各种关于食物相克的信息,一些如当当,亚马逊等购物网站上,有关食物相克的书籍总共有百余种,均打着营养师的旗号。甚至还有公司开发出关于食物相克测试的APP应用,在应用商店排名居高不下。“食物相克”谬论为何经久不衰?2008年,为了验证食物相克到底有没有依据,中国营养学会与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实验。兰州大学选择兰州地区志愿健康人60名,分别试食5对典型的“相克食物”。结果显示,人群试食7天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受试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未见异常,未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同样证实
合健道训练体系 资料分享:
食物相克”的前世今生
食物相克的来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根据文献记载,来源于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古代中医记载的“十八反”,“十九畏”是针对药物的使用的,而中医又一直认为药物和食物是相通的,所以在食物上面理应也有相克之说。营养学权威专家则更偏向与相信这些食物相克来源于民间的经验,比如翻开古代医书不难发现,其实很多的药方和疗法同样是首先来自民间经验和个案,然后再用理论去解释该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古医药书就是民间经验的摘录。比如从前有一个人,吃了蟹和柿子,然后他肚子疼。于是他认为蟹和柿子一起吃会导致肚子疼,他把这个经验告诉别人,或者写进了书里,后人就拿着这些记录警醒自己不要把柿子和蟹放在一起吃,这就是种种食物相克知识的起源。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也决定了很多人在问起为何相信食物相克时会说是我上一辈告知的这一相同说辞。
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后,对于“食品相克”的理论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否定者,1935年,在南京,民间传说是香蕉和芋艿混吃导致食物相克而中毒。我国营养学界的泰斗、南京大学教授郑集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食物相克导致流行疾病的说法。他搜集了民间传说中的184对相克食物,并从中选择人们日常生活中同食机会较多的香蕉与芋艿、花生与黄瓜、大葱与蜂蜜、牛肉与板栗等14组食物,让动物和人进行试吃,在食后的24小时内,所有被试动物及人的表情、行为、体温及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正常。由此,南京流传的因食用“相克食物”香蕉和芋艿而中毒的论调不攻自破。
2008年,为了验证食物相克到底有没有依据,中国营养学会与兰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实验。兰州大学选择兰州地区志愿健康人60名,分别试食5对典型的“相克食物”。结果显示,人群试食7天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受试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未见异常,未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呕吐、恶心等症状。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同样证实了食物相克没有科学依据。
2011年初,国家重新颁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精编版),再次告诫人们要科学进食,膳食应多样化才有利健康。我们应依据科学的膳食知识,而不是盲目相信“食物相克”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主任林殷就认为:“我们看到的文献记载中食物放在一起吃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反映了古人对食物营养和食物安全非常艰难的探索过程。当时没有显微镜,也不知道细菌,很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记载下来的知识,但在现代医学的前提下,就不应该再盲目鼓吹‘食物相克’了。”
“食物相克”谬论为何经久不衰?
根据腾讯健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数千人中,超过一半(54.7%)的网友相信食物相克理论,在是从什么渠道了解食物相克理论的调查中,媒体舆论高居第一(68.6%),其次才是长辈教导。看来,媒体在食物相克理论传播上扮演中不可推脱的责任,我们时常能在媒体上见到各种关于食物相克的信息,一些如当当,亚马逊等购物网站上,有关食物相克的书籍总共有百余种,均打着营养师的旗号。甚至还有公司开发出关于食物相克测试的APP应用,在应用商店排名居高不下。
既然食物相克被证实了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选择相信呢?这里除了人们对经验的迷信,崇古心理作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帕斯卡赌注。通俗地说,就是“宁可信其有”的心态。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在其著作《思想录》中表达了著名的“帕斯卡的赌注”,即: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是我知道,如果他不存在,我作为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他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我将有很大的坏处。所以,我宁愿相信上帝存在。我们可以用它来套入对食物相克的态度上。选择相信食物相克的话,不管食物相克存不存在,都不会有什么大麻烦,而如果选择不相信食物相克的话,万一某种相克真的存在,那么就有被毒死的危险。从这个思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懒于去探寻真相的人来说,选择全部接受,是一种没有风险的办法,所以你不难看出为什么任何说法都有一定数量追随者。
但是对于那些渴望知道真相的人,帕斯卡赌注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他们不想去牢牢记住如此庞大的食物相克表,也不愿意每次吃饭前都要掏出一本厚厚的食物相克1000例一个个仔细勘察。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不考虑体质等前提,对中医“食物相反”理解失当,将“相克”绝对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徐凤芹徐凤芹说,食物之间搭配不当,中医古籍称为“食物相反”。食物相反,反的是物性或食性,与“食物相克”这种夸张的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据中医概念,物性叠加出现副作用的“相反”因人而异,也是有前提的。比如,螃蟹是寒性的,柿子也是寒性的,两个寒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如正好赶上虚寒体质的人,就可能导致腹泻。许多人对传统中医理论缺乏深刻理解,仅根据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将饮食、生活中出现的不适症状归为“食物相克”。
食物之间到底会不会相克?
汉代的《伤寒论》,医学家张仲景对宜忌的问题说得很简单,“得当者为宜,不当者为忌”。意思为如果在进食时选择得当,没有造成疾病,就为宜。吃了不合适,就为忌。到了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不吃适宜者不足以生存。他也是主张,食物要注意宜和忌,但是也没有具体到谁和谁相克。当然,也出现了这个和那个不合适的说法。但是随着2000年文化,越往后越少,到明清时候,谁也不太理这个事了。
但一些食物同吃确实引发了身体不适,如胃肠不适、皮肤瘙痒甚至食物中毒。这是“食物相克”引起的吗?
“这种症状与食物不卫生、含寄生虫、烹饪方法不当以及个人体质等有关。”上海东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春燕表示,在多年的行医经历中,她从没碰到因“食物相克”导致死亡的案例。对于网传相克食物致病的原因,张春燕归纳为两类:一是源于现代科学中的化学理论。如海虾与维C;二是食物寒热温凉搭配。如羊肉配大蒜,两者同属大热食物,同食会上火。
林殷将163种统计到的所谓的相克食物进行归类分析,发现这些食品有5个特点:一是外来物种比较多。二是肉食类尤其是水产品类占比较高,这类食品富含高蛋白,易腐败和感染寄生虫,也容易引起人体过敏。三是生食类食品。四是发酵食品如腌菜等。五是食用菌类,有可能因误食而引起食物中毒等。上述食品如果食用不当,也会出问题,与合食无关。
“食物中毒和‘食物相克’不是一个概念。”宋新说,食物中毒,是指某种食物中含有害物质,如不洁食物、毒蜂蜜中毒、河豚鱼中毒。而所谓的相克是指食物相互作用,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宋新表示,自己在医院工作10多年,没有遇到因“食物相克”来治疗的病人。
同样,对于某些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也会轻易把食物过敏当成是食物相克,吃了某种食物后,突然发生恶心、腹痛和呕吐的症状,或者全身起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疱疹,这就是食物过敏的典型症状。研究发现,亚洲人的食物过敏情况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鸡蛋、乳制品、腰豆、香蕉和芝麻这5种食物最容易引起过敏。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过敏。小麦、花生、酱油、坚果类、鱼及甲壳类食物也是常见食物过敏原。
“对于某种食物来说,只有不适宜的体质,没有相克的食物。”张春燕认为,有些人肠胃功能弱,吃了蟹再吃柿子会腹泻,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对于同食两种食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传闻存在误导和夸大。
对于大家比较了解的吃海鲜喝啤酒会诱发痛风的说法,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认为,海鲜和啤酒都属于高嘌呤食物,单独吃、与其他食物一起吃,都可能引起敏感人群痛风发作,与相克无关。
张春燕表示,本着饮食清淡、易消化、食量适度的原则,再结合自己的体质与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可以确保食用安全。
食物相克是不是是食物组合一起过敏的几率比较大,所以才会被很多人相信?
总结
食物相克早已经被证实是不存在的谬论,虽说病从口入,大家对于摄食相对谨慎,但对于已经知道真相的食物之间不会相克,何不宁可信其无呢?还是把焦点多放在关注食品安全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