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放管服最新消息(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用)
深圳放管服最新消息(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用)近年来,“失联”“僵尸”类商事主体数量逐年增多,这两类商事主体不仅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严重威胁市场交易安全,也降低了政府治理效能。同时,由于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这两类商事主体的负责人等人员也因此受到信用惩戒,难以顺利经营名下其他商事主体。首创除名制度和依职权注销制度“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完成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任务,持续完善一体化智慧市场监管平台,落实好‘圳品’等一批创新实践项目,争取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市场监管力量。”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忠说。●撰文:张秀娟改革
|
深圳正全面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图为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超市检查食品安全。 受访单位供图 |
近日,深圳餐饮经营者李明因疫情原因,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了“歇业”登记。“我们经营者的负担大大减少了,养精畜锐后可以轻松再上阵。”他说。今年以来,商事主体愿意主动选择退出或“歇业”,这得益于深圳日益完善的商事主体退出机制,创新推出企业注销制度。
当前,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已迈入“深水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作为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实施的重点单位,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统筹把握多元目标,用“放管服”改革的思维,不断优化准入、准营、准出和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监管,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深圳市场监管效能提升。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编制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和海吉星“菜篮子”小镇发展规划等市级重大规划;实施新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探索实践的依职权注销、歇业登记等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推动深圳市申报建设质量强国标杆城市,项目化推进实施全市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试点建设;持续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均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完成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任务,持续完善一体化智慧市场监管平台,落实好‘圳品’等一批创新实践项目,争取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市场监管力量。”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忠说。
●撰文:张秀娟
改革
首创除名制度和依职权注销制度
近年来,“失联”“僵尸”类商事主体数量逐年增多,这两类商事主体不仅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严重威胁市场交易安全,也降低了政府治理效能。同时,由于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这两类商事主体的负责人等人员也因此受到信用惩戒,难以顺利经营名下其他商事主体。
为及时清理这些商事主体,今年6月,深圳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组合拳”,其中在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领域列出了16项改革任务,提出试点实施歇业登记制度、实施商事主体除名制度和依职权注销制度。
“深圳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形式创设‘除名制度’,这是对现行商事主体市场退出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变通,是对现行商事主体退出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其内容未脱离现行法律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制度设计时也考虑了权利救济及后续处理等问题。除名制度有利于消除大量‘失联商事主体’,防范系统性风险,净化营商环境,继续为全国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局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来说,深圳规定对商事主体因通过其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或者未按规定办理终止歇业登记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满两年,且近两年未申报纳税的,商事登记机关可以将其除名。对“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依法被责令关闭”“依法被撤销设立登记”或者“依法被除名”的商事主体,6个月内仍未办理申请注销登记的,商事登记机关可以依职权将其注销,该商事主体资格消灭。
截至目前,深圳已对全市531家商事主体做出除名决定,做出9批次共159家企业依职权注销公告,已依职权注销85家商事主体。
“市场环境就像一条江河的水,必须是有出有进,才能流动起来。企业是否能顺利退出,涉及整个市场经济的活力。”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企业注册局相关负责人说。中美创投总裁胡浪涛也表示,深圳实行企业除名制度、依职权注销制度后,会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便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相关主体退出手续,对社会信用体制建设也大有助益。
利企
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试点显成效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商事主体达373.2万户,商事主体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创业密度全国第一。
拥有如此多的商事主体,深圳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的探索和应用显得紧迫而重要。
在商事主体信用监管体系建立中,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研究出台了《深圳市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办法》和全国首部综合性信用法规《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构建了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目前已建立包含63项指标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市213万家企业进行了信用风险分类,实现信用风险的自动分类和动态更新。
“我们基于数据基础,对不同特征的企业打上对应的标签。分类结果将分为两种:一是主标签,主要基于监管重点领域、国家标准行业划分和每类类型占比进行构建,每个企业都有唯一的、不重叠的行业主标签;二是副标签,每个企业可以有多个副标签。副标签是在主标签之下的类型细分,结合部分重点监管领域,对监管特征予以区分。这些分类结果,在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场景下,能够帮助监管人员快速识别监管对象。”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项改革依托深圳商事信用与事中事后智慧监管系统的建设,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分类分级模型及风险预警功能嵌入系统,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自动判别、自动分类,并通过API接口与内部监管系统、政府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与双随机抽查、日常监管的深度融合,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并实现实时反馈检查结果,不断调整指标和模型,使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目前,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已实现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与海关、税务、社保部门实现年报“多报合一”。“双随机”工作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归集整合了38个市级部门、129个区级部门数据,全面整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实现各类检查对象信用信息“互联网 ”汇集和共享,提高精准监管水平。
从建设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到深港深澳网络合作机制,一系列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实施,为深圳投资创业提供多重便利,让监管效能持续提升。
为民
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
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域,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行智能化审批服务,让企业进入更加便利;引进新兴技术、探索人工智能办案,让监管更加科学;瞄准群众需求,推出“我要开小餐馆”“我要开便利店”等18个“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式主题服务,让政务服务更加贴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安全领域,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引入物联网技术,采集供深农产品“圳品”的种植、运输、加工等全链条信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拓展食品溯源体系覆盖面。线上视频核查餐饮单位、“互联网 明厨亮灶”等举措的实施,让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了可视化、远程化、自动化和精准化。
当前,深圳正全面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2020年6月17日,经广东省食安委综合评估,深圳被正式命名为首个“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为80.9分,比2016年创建初期提高了11.21分,民众对创建工作支持率达98.3%。
翔实数据的背后,是市场监管人的坚守与奋进。在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方面,经过6年时间,深圳已有2.8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食品追溯系统应用实现深圳4400余家商超全覆盖,全市2605家中小学、幼儿园学校食堂100%使用,为全市的食品安全追溯建立了严密的一张网;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方面,深圳累计完成281家农批农贸市场的全面升级改造工作,全面引入智慧计量监管系统,让农贸市场彻底告别缺斤少两;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76个街道的食品安全快检“一街一车一室一中心一基地”,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到9.7批次/千人,引领全国。
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坚持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保障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持续改善民生,促进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