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世界教程(魔法世界的视觉构建)
魔法世界教程(魔法世界的视觉构建)色调还表现在出现阳光时的冷暖对比。在角色施展魔法时,光效在灰暗的底色映衬下,明暗对比强化魔法力量的彰显。参照与视觉张力历史、严肃与静谧相较于第一部轻松活泼的视觉叙事策略,第三部则显得愈加严肃与繁复。色彩在电影的视觉语言中,构建起故事世界的整体基调。在影片整体的色彩处理上,出现大量的低明度、低饱和度色彩。有些段落以暗色调为基础,以光色的对比处理,或在视觉造型上加以一抹亮色,聚焦观众的视线投射。此外,构建色彩的低饱和度,也有增强回忆感和年代感的叙事效果及功能。实际上,在绘画艺术中,以单色为主,并多以单色色阶呈现的素描虽不如艳丽的色彩更具有情感张力,却反而更显严肃。这种艺术方法运用于电影中的色调处理,更像是在黑白灰分明的素描效果基础上,进行了色彩罩染。影片的多数场面中,夜晚的街巷,与路边的灯光形成了浓郁的神秘气氛,此外,影片中的许多场景被天空雾蒙蒙的色调所占据,映衬着浓重的人物剪影和城堡、室内外
魔法世界的视觉构建
——观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
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剧照
正在院线热映的《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前传”,也是《神奇动物在哪里》《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的续作。影片上映后,所获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片创造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魔法世界。剧情延续第一部的轻松与悬念,聚焦人物与神奇动物的关系,幽默地展开故事,逐步推进前史与戏剧冲突。在本部作品中,中国视觉文化元素的融入,为电影增加了有别于西方视觉文化元素的魅力。场景中出现了桂林山水,仍保留了“嗅嗅”和护树“罗锅”等人格化的神奇动物,并在新作中加入温顺性格的麒麟作为情节支点,使中国观众更对影片抱有期待。
历史、严肃与静谧
相较于第一部轻松活泼的视觉叙事策略,第三部则显得愈加严肃与繁复。色彩在电影的视觉语言中,构建起故事世界的整体基调。在影片整体的色彩处理上,出现大量的低明度、低饱和度色彩。有些段落以暗色调为基础,以光色的对比处理,或在视觉造型上加以一抹亮色,聚焦观众的视线投射。此外,构建色彩的低饱和度,也有增强回忆感和年代感的叙事效果及功能。实际上,在绘画艺术中,以单色为主,并多以单色色阶呈现的素描虽不如艳丽的色彩更具有情感张力,却反而更显严肃。这种艺术方法运用于电影中的色调处理,更像是在黑白灰分明的素描效果基础上,进行了色彩罩染。
影片的多数场面中,夜晚的街巷,与路边的灯光形成了浓郁的神秘气氛,此外,影片中的许多场景被天空雾蒙蒙的色调所占据,映衬着浓重的人物剪影和城堡、室内外的空间建筑。人物造型方面也是如此,多数角色的服装都是深色服装,同样在麒麟揭穿盖勒特·格林沃特的谎言这场戏中,身着神秘服装的帮提·布洛德埃克,将箱子递给纽特·斯卡曼德,帮提在蒙面的深色的服装下,被成功地塑造出人物的隐秘特质。
参照与视觉张力
色调还表现在出现阳光时的冷暖对比。在角色施展魔法时,光效在灰暗的底色映衬下,明暗对比强化魔法力量的彰显。
动物角色的表现,体量、数量的大小也构建了神奇动物的生态,例如在纽特营救忒修斯时,洞穴中像“龙虾蝎子”样貌的橘色蝎尾兽幼崽群,与黑色、身体庞大的成年蝎尾兽便成为对比。给观众带来趣味感体验的是,影片中也展现了纽特能够驯化动物并与之沟通的本领,采用仿生学的方式,小蝎尾兽群时而变得可爱,时而露出可怕的个性,视觉对比提升了这种意料之外的反差幽默,成为在这场惊险之旅中的谐趣元素。
纽特和神奇动物特殊的情感关系,使得动物成为纽特的伙伴和盟友。神奇动物前后变化对比所建构的奇观效果,能给观众带来奇观视觉感受。如在开篇,纽特救下了幸存的麒麟幼崽,抱着它昏睡过去,气翼鸟则用尾巴卷起怀抱麒麟的纽特,勾起皮箱,突然膨胀身体,展示笨拙却又高能的行动力,让幽默与悬念交融。
魔法、运动形变与镜像空间
“魔法杖”是魔法主题的文艺作品中的常见道具,而在《哈利·波特》系列当中,“魔法杖”的造型是古朴和简约的,褪去了其他作品中所描绘的华丽外表,更突显了朴实的质感与神秘气息。在《神奇动物》系列中,尤其是在“麻瓜”雅各布·科瓦尔斯基手中的魔杖,是他的好奇和兴趣之物,并为之寄予希望。在准备袭击格林德沃时,阴差阳错地与尤拉莉·希克斯的魔法交织,与华丽的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相配合,人物对道具的“支配”构建了在紧张气氛中的滑稽感。
运动变化一定是魔法题材的各种电影中都不可少的视觉元素,物体道具如宴会上围绕奎妮·戈德斯坦的酒器的环绕飞行,角色的瞬移变形和利用旋转的转轮来实现空间瞬移,在构建幽默感、震撼感,以及强化人物之间冲突的营造中,则是常用手段。围绕邓布利多和格林沃特的前史,缠绕在邓布利多手腕上“血盟”的道具表演,表达了二人关系的盟誓的力量。
光和烟雾是建构这部电影的魔法氛围不可或缺的叙事道具,也正是角色魔法力量的表达方式,是将原本无法直接看到的“气”具象化、可视化的方法,如格林德沃将尤瑟夫·卡玛的记忆抽出,这种可视化在其运动变化时也增强了人物内心情绪和魔法力量的叙事功能。
很多电影都使用镜子进行微妙的情节表达,镜像本就指涉人的自我认知和内心投射的心理。在这部影片中,邓布利多的弟弟阿不福思一直用镜子接收克莱登斯传递的如“我想回家”等消息,这克莱登斯的内心独白,如手写的文字一般出现在镜子上,由冷却的雾气衬托出来,这种面镜子便成为通往内心及相互沟通的媒介,是将人物内心外化的体现。再如在邓布利多和他的侄子的打斗段落,邓布利多通过地面的水的投射,将克莱登斯带入另外的异世界,战斗结束后,二人逐步认同,邓布利多便将克莱登斯带回人类世界。这种处理是将魔法的光效、人物和镜头配合运动制造着视觉冲击力,此外,在场景中也体现了视觉层次的视觉变化,也暗示了如水面等镜中世界的神秘力量。同时,往往能够达到观众所熟悉并期待的效果。
生命幻想的具象化表达
除了在“斗法”中的各种空间与冲击的表现外,影片中也充分使用了图形的动态变化,构建了一个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视觉空间。
在影片中,纽特箱子里蒂娜的照片,以及邓布利多家中墙上妹妹阿利安娜·邓布利多肖像画细微运动的含蓄处理,便通过视觉的设计而增加了神秘气息。在情节中,通过影像的重复出现,观众能够感受到画面中的人物的微微运动,而吸引观众目光的焦点,追随画面。这是利用了本能的心理机制,即人的大脑通过视觉,重点关注人或动物的面部信息。在电影情节中,这些图像仅仅是单纯的某个人的瞬间留影,但是“运动”能够使其具有“生命”效果。这种运动影像使得原本不在场的角色表现出了临场感,给观众的遐想空间敞开大门。人往往会希望不在场的人还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自己身边所能够触及的异空间之中。然而,通缉令中罪犯头像,在规定角度下头部的运动幅度是由正面转为侧面,相对更加抽离与放大,反而增加了其攻击性和恐怖感。影片内的世界通过视觉信息进行了间接转述。人的心理对带有人像的图形是具有关注本能的,所以在带有人物图像的环境中,于非凝视的情况下,时常会产生一种视觉错觉,在某一个角度和某一个瞬间,仿佛静态图像中的人“动了一下”。这种轻微的运动实现在影片之中,使得观众更加确定,并投射了自己对其中描绘对象的生命想象。而这种手法在很多科幻电影中表现为经常出现的全息影像,这里所构建的魔法世界,便对人原本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进行了合理化构建,即用魔法世界投射出人们的现实存在感与未来想象。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延续了前作的人物造型特征,使得人物与影片格调融合为一体。整部影片的视觉呈现,一直是围绕“神奇”效果和“神秘”视觉氛围来营造这个魔法世界,并通过巫师世界和“麻瓜”世界两套叙事规则进行运作。这些视觉技巧和视觉观赏方式,在多数相近的题材类型中也常常运用,但是也能够看出创作团队在尽力地突破已有的模式,努力地带给观众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呈现。
作者:张驰
来源: 《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