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在什么情况下签字(顾准不向恶魔让寸分)
顾准在什么情况下签字(顾准不向恶魔让寸分)顾准的惹人注目甚至招人嫉恨是显然的。少年得志,此其一;树大招风,此其二;才气逼人,此其三。顾准实在太聪明了。当会计,他能一边双手“打飞归”(两只手在两只算盘上同时计算),一边和人闲聊天;当局长,他能在主席台上一边主持会议,一边写年度总结报告,同时对别人的发言做摘记,亲眼目睹的干部都惊呼“顾局长有三个大脑”。唯其思路敏捷聪颖,才能在建国初期的大上海身兼数职,也才能在无论是当学徒、当教员、当领导、当学者时,都先人一步高人一筹。 二、才气与骨气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顾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旷世奇才。早在1930年,十五岁的他便以其在会计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在上海工商界崭露头角,被誉为“奇特的少年天才”。十九岁时,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银行会计学专著,以后又多次与会计学泰斗潘序伦合作出书甚至捉刀代笔,成为会计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二十三四岁时,他一面担任高级职员,一面从事地下活动,同时还兼任圣约翰、
顾准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是顾准的生日,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个人。百度上说:顾准,上海人,字哲云,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然而,顾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著名学者易中天的演讲《顾准与钱钟书》,对顾准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刻画。
一、奇才与厄运
我从来就认为,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弄清他的思想固然重要,琢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许更有意思或意义。思想总是有限的,再说我们也并不一定都打算当思想家或别的什么家,但我们却无一例外地要做人。
做人,才是最根本的。
顾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旷世奇才。早在1930年,十五岁的他便以其在会计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在上海工商界崭露头角,被誉为“奇特的少年天才”。十九岁时,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银行会计学专著,以后又多次与会计学泰斗潘序伦合作出书甚至捉刀代笔,成为会计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二十三四岁时,他一面担任高级职员,一面从事地下活动,同时还兼任圣约翰、之江、沪江三所教会大学教职,流畅地使用英文和日文授课,让那些一贯自命不凡的名牌大学学生深为折服。中年从行政领导部门转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后,更是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他精通数学、历史学、经济学,在哲学、法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诸领域都取得了非同一般的研究成果,范围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译著、论著甚多而思想、方法超前,被称作“中国的哈耶克”(奥地利思想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果他像陈寅恪、钱钟书那样,有着家学渊源、留洋经历倒也罢了。然而他却出身不过学徒,学历不过初中,少年为生计困扰,青年为革命奔波,中年受政治迫害,晚年被癌症折磨。如此艰难困苦,却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以至于被认为“后生晚辈尝鼎一脔,倘能继轨接武,光大其说,必能卓然成家”(李慎之《点燃自己照破黑暗的人》),真真令人叹服。
顾准又是一个老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并于1935年入党,以后又奔赴革命根据地,在“沙家浜”当专员,在延安当学员,在山东当游击司令。1949年,三十四岁的顾准,作为中共高级干部掌管了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的财政税务大权,与陈毅、潘汉年、方毅等同为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并成为显赫的副市长候选人。这时的顾准,真可谓意气风发,光彩夺目,前程似锦。上海多少见一点世面的人,无不知晓他的大名。无论按照旧社会的眼光,还是新中国的标准,年轻的顾准都是男性羡慕的“成功人士”,女性心仪的“白马王子”,光是求爱的情书都不知收到多少。如果说真有什么“天赋”和“运气”的话,那么,命运对顾准似乎不薄。孔子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顾准呢?十五岁当校长,三十岁当局长,岂非“天资聪颖”又“少年得志”?
二、才气与骨气
顾准的惹人注目甚至招人嫉恨是显然的。少年得志,此其一;树大招风,此其二;才气逼人,此其三。顾准实在太聪明了。当会计,他能一边双手“打飞归”(两只手在两只算盘上同时计算),一边和人闲聊天;当局长,他能在主席台上一边主持会议,一边写年度总结报告,同时对别人的发言做摘记,亲眼目睹的干部都惊呼“顾局长有三个大脑”。唯其思路敏捷聪颖,才能在建国初期的大上海身兼数职,也才能在无论是当学徒、当教员、当领导、当学者时,都先人一步高人一筹。
有才气的人多半都有傲气,而顾准的“不服管”在上海、华东乃至中央都是出了名挂了号的。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他不敢顶撞的人。他对上海私营工商业进行资产重估,上级部门严厉申斥,被他顶了回去,而且出言不逊,语带讥讽;他参加中苏联合考察,苏联专家蛮横霸道,也被他顶了回去,而且语气强硬,毫不恭顺。
顾准的这些言行,原本出于公心和良知,也是维护党的威望和领导,但在他人看来,即便不是“反党”,至少也是“狂妄自大,目无领导”。顾准的“狂妄”同样也是出了名挂了号的。早在三十年代,胡乔木便对三联书店创始人之一、上海救国会副总干事徐雪寒说:“你同顾准说话时要当心!这个同志很有能力,但也有些自傲。他会掂量你的斤两。如果你没有水平,他会看不起你的”。徐雪寒说:“我不把自己当作党的领导,只做一个党的联络员,总行了吧?”结果,徐雪寒和顾准谈得很好,而且成了很好的朋友。1995年春召开的“顾准八十诞辰纪念会”,这就是徐雪寒和顾准的另一位老友骆耕漠联合倡议的。
徐雪寒没有被顾准“看不起”,不等于别的干部没在他那里吃过瘪挨过训碰过钉子。许多熟悉顾准的老干部都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才子型知识分子干部,城府不深,自尊心极强,有时与人说话,显得得理不让人,又耿又倔,争辩时甚至言语尖刻,容易伤人”。这大约是确实的。因此,当有人举报顾准扬言“三年当市长,五年当总理”时,就连陈毅也信以为真。顾准本人是一再否认的,而且多次辩诬。以顾准之真诚耿直,如果当真说过,不会不承认。但尽管是谣言,却谁听了都觉得“像”。第一,顾准确有这个能力,至少当市长没有问题。第二,顾准确实敢于任事,该他管的他管,不该他管的看着不对劲或者有了想法,也敢于插嘴插手,很像“有野心”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口气像。怎么个“像”呢?还不是平时说话向来口气就大,而且一贯口没遮拦,心里怎么想嘴巴就怎么说!
的确,顾准总是“忍不住”。即便当了“右派”,戴了帽子,打入十八层地狱,也本性难移。1958年,他在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农村劳改。下放干部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大搞“土法炼钢”和“技术革命”,他却站在一旁大大咧咧地冷嘲热讽:“什么土法炼钢铁?一场蛮干罢了!”“不经过生产实践,怎么改革农具和磨子?这也是一场蛮干!”说完还不算,还要加重语气冷冷甩出一句:“哼!我不能不反对你们的蛮干!”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罪人”身份。你想,顾准翻到沟底了还这么“猖狂”,“高高在上”时还不定怎么样!
所以,要整治顾准,真是太容易了。因为他的“辫子”实在太多,一抓一大把。1951年,中央财政部要调他去担任预算司长,陈毅找他谈话,他却表示愿意留在上海。不去也就罢了,何况陈毅也同意。可是,当同事问他“何时入阁”时,——那时把调入中央部门戏称为“入阁”,他却说什么“入阁以后就成了盆景,长不成乔木了”。这是什么话!什么叫“盆景”,什么又叫“乔木”?中央部门都是摆设啊?中央部门是限制人才发展的地方啊?你把党看做了什么,又把自己当成什么人?如此胡说八道,不下拔舌地狱才怪。
要命的还不在于他的口出狂言或者信口开河,更在于他的“得理不让人”。他这个人,平时就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得了理,那还了得?自然是死都不让。他顶撞上级部门,顶撞苏联专家,就因为他有理么!甚至在沦为阶下囚、俎上肉时,只要他认为真理在自己一边,也“不向恶魔让寸分”。这就坏事了。在顾准自己,是“坚持真理”,在别人看来,则是“顽固对抗”。好嘛,那就先杀杀你的威风,打打你的气焰。这是顾准在“同类人”或“同案犯”中挨整特别厉害、挨打次数特别多的原因之一。顾准总是书生气十足地要和那些整人的人讲道理。他哪里知道,整人可并不一定要有理。整人本身就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要什么理?自然是“整你没商量”。甚至,当整人被视为“革命行动”时,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道理的事就变成了最有道理的事情。因为“革命”是最大的道理,也是最高的权威。“革命”这个大道理,自然可以管你顾准的那些小道理。你有理,他还有理呢!你不让人,莫非那些手中有棍子可以打,脚下有皮鞋可以踢,嘴巴上有“道理”可以喊叫的人会让?你和他们讲道理,那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全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赶紧“转变态度”,“低头认罪”,至少也做“低头认罪”状。再起码,沉默,不吭气,什么也不说,哪怕少说两句,总可以吧?然而顾准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而且还要大声说,当众说。1961年11月,顾准刚刚摘掉“右派”帽子,便面对欢迎他的家人大声说道:“我不反对三面红旗?胡说八道!我就是反对三面红旗!”1964年,在批判所谓“张(闻天)孙(治方)反党集团”的会上,当别人都一边倒地慷慨陈辞,或划清界限,或落井下石时,顾准却站起身来,以略带嘲讽的目光,睥睨着大批判队伍,铿锵有力地宣布:“我顽固坚持自己的世界观和政治—经济思想”,“我等着挨整!”结果怎么样呢?“右派帽子”又一次戴到了他的头上。而且,因为他“态度恶劣”,这回定的是“极右”。
是顾准不识好歹不知厉害吗?否。如果说“少年得志”时的顾准,确实有些“不知天高地厚”,那么,在吃尽了苦头并被整得死去活来以后,他对自己言行的严重后果应该有着足够思想准备。但在他看来,真理和人格比肉体更重要。因此他决不肯轻易低下自己高贵的头。不就是孤立吗?那好,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不就是毒打吗?那好,干脆把脸送过去,让你打个够,反正打死也不就范。不就是低头弯腰“坐飞机”吗?哼!“你别看我前面的头都快低到地面了,其实,后面的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啦!”在“文革”那个斯文扫地的年代,不少“牛鬼蛇神”、“反动权威”都紧紧夹着“尾巴”。不少人逢人就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起码,也要穿得“朴素”一点,“普通”一点,甚至衣衫褴褛,以示接受改造,洗心革面。然而,在明港“五七干校”,“罪行”最重的顾准,不但从不讨好任何人,还公然在大家都破衣烂衫时,身着西方绅士的背带裤,配西装背心,戴玳瑁眼镜,在众目睽睽之中昂首阔步,一脸对人爱理不理的神态。顾准的傲气、傲骨,并不因多次的批斗和毒打而有所收敛。
顾准“出格”的事情还很多。“文革”初期,当其他牛鬼蛇神都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遵命把自己的“罪行”写成大字报时,顾准却只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两个大大的黑字:“读史”。而且,亲手贴到布告牌上后还不走,还要像个参展的画家似的,一直守候在自己的“作品”旁,泰然地望着逐渐聚拢的众人。如此公然对抗运动,公然向“革命左派”叫板,没有一身正气一身傲骨一身虎胆,岂是做得出来的?
当然,为了“活下去,并思考”,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里,顾准也曾违心地写过“认罪交代”,但这决不意味着他是可以任意欺侮凌辱的。比方说,他可以承认自己是“右派”、“反革命”、“牛鬼蛇神”,却断然不肯承认自己在劳动时“偷奸耍滑”。其实“偷奸耍滑”云云,原不过是“革命左派”为召开所谓“地头批判会”胡乱找的借口;而召开所谓“地头批判会”,则是为了表示自己“阶级斗争观念强”,时时都在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这类批判会,是最没有道理可讲的。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以谁为靶子,用什么做借口,都往往随心所欲,心血来潮,无非显示“革命左派”有权任意处置“牛鬼蛇神”而已。而且,在“革命左派”看来,“牛鬼蛇神”都是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人。说你“偷奸耍滑”,那还是轻的。然而顾准都认为这是对自己人格的极大侮辱,因为他一生正直认真,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偷奸”什么叫“耍滑”,凭什么要认帐?不认帐,那就打。打也不认,那就再打。如是者三,一直打到顾准遍体鳞伤、惨不忍睹。当“革命左派”揪住他,恶狠狠地问“你到底服不服罪”时,顾准高高地昂起头来,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拼死态度大声喊道:“我就是不服!”在场的劳改队员和干校人员,都无不为之深深震撼。
这就不是傲气,而是骨气了。正是这铮铮铁骨凛凛正气,使我们一想到顾准这两个字,就肃然起敬,心潮难平。
本文节选自《易中天: 顾准与钱钟书》
关于顾准的书
《顾准文集》
作者: 顾准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4日),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他在青年时代参加了共产主义运动。解放初期任华东军政委员尝财政部副部长兼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税务局局长。1953年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务司司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由自发涨落的市场价格调节的观点,因而成为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1957年、1964年两次被划为“右派分子”。顾准在“文化大革命”苦难中写成《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以及大量的笔记与文稿,提出“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对直接民主、议会民主制、史官文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分析,对改革时期的社会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内容简介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作者: 高建国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建国,1951年生于上海。下过乡,当过工作、干部、电视摄像师、编导制片人、文字记者、编辑等,后致力于文化企工作。70年代起,从事人物传记与纪实作品创作,主要作品有《悲剧人物陈布雷》、《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为正义举证》、《感天动地三春晖》等,曾多次获奖。
内容简介
古希腊语中,“历史”这个词的原意是:“看见”、“认识”。看不见真实,如何认识世界?倘若看见了真实,又该如何认识这块色彩斑驳、渗透着血汗与热泪的黄土地?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四人帮”横行不法的年代,顾准写在大墙上的“罪行交代”,偏偏只有一张白纸,两个黑字:“读史”!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这正是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顾准传》
作者: 罗银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作者简介
罗银胜: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有著述数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蘸着心血和泪水,翔实记述顾准特立独行的一生的传记。作者用近十年的时间,寻觅、走访了与顾准生前工作生活过的人们,他们是顾准的同志、朋友和亲人。搜集、查阅了大量有关顾准的资料,那是曾被尘封已久的日记、书信和档案。其中很多资料属首次公开。
鲁迅说过:真正的勇士总是敢于直面惨淡的生命,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风雨如晦、万马齐喑的非常岁月中,顾准担承起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以其思想之光划破浓重的黑暗和沉寂,让无望者透过裂隙,看到了光明同在的希望,听到了与真理共鸣的呼声。
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作者: 吕峥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吕峥,85后新锐作家。吕峥,85后新锐作家。代表作《明朝一哥王阳明》《中国误会了袁世凯》。WeMedia成员,《华夏理财》专栏作者。zuojialvzheng。
内容简介
黑暗如磬,一灯如豆,唯有顾准,踽踽前行……
本书记录了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从家道中落的少年奇才到十里洋场的青年才俊,从热情洋溢的革命青年到枪林弹雨下的地下党员,从意气风发的财政局长到众叛亲离的“极右派”……59年的多舛命运,看遍了人世百态,尝遍了酸甜苦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面对拳打脚踢、妻离子散,他拖着残破的病体,守着自己的信仰,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生命不息,思想探索不止!
在真理的路上,他一个人孤独前行,很苦,很难,亦很远……
新锐作家吕峥以犀利、冷静的笔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孤独内心和探索精神,一个时代的沉重叹息,读懂顾准,反思过去,理解当今!
《我与顾准》
作者: 陈敏之
陈敏之是顾准的胞弟,又是《顾准文集》的编者。
内容简介
顾准去世以后的近三十年间,陈敏之曾陆续写过一些有关顾准的文章,散见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陈敏之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出版了这个集子,既作为一种纪念,也可为读者提供一些检索的方便。
《干校札记》
作者: 徐方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方,女,1954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母亲张纯音下放河南息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1977年考取兰州大学外语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北京。先后从事英语教学和特殊教育研究工作。1994年移居日本。1996年至2010年任日本一桥大学讲师。近年撰写多篇回忆文章,先后发表在《博览群书》《老照片》《温故》等刊物上。
内容简介
杨绛《干校六记》后又一重磅干校亲历回忆录,以少年视角记录和披露顾准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和一手内幕。
《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