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山前线战斗(老山前线炮弹敞开打)

老山前线战斗(老山前线炮弹敞开打)火力配系较为严密。越军营连的火力配系通常以迫击炮、高射机枪、重机枪为骨干,战斗中能得到上级炮兵的支援。在阵地四周都可以形成绵密的火力控制地带。火力点设置隐蔽,通常在我方阵地能够观察到的,多为假火力点,对真火力点则实施严密伪装,平时不轻易暴露。混凝土工事防护层厚4至5米或者1.5至2米,坑道、短洞防护层厚5至10米,可以分别承受122榴弹炮、82迫击炮和152加榴炮等炮弹的直接命中。坑道内转弯多,两个转弯之间直线距离短,可以限制我军喷火器的作用。越军阵地内堑壕、交通壕纵横交错,坑道、短洞相连,能打、能藏、能生活,丢失表面阵地之后,仍然有负隅顽抗的依托。支撑点式的“粘网型”阵地体系。所谓“粘网型”阵地,就是围绕高地顶部,构成四通八达的阵地网。越军大多数阵地(除了石质地段之外),都有1至2条主堑壕贯通连接高地上的各类工事,形成坚固的支撑点。工事位置靠近高地顶部,既可以节省兵力,又能够避免暴雨滑坡

1986年10月14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前线执行对越坚守防御作战任务的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第139师,组织416团2营5连,对越军据守的604号阵地、968高地实施了出击作战。此次战斗从13时3分开始,至15时58分结束,历时2小时55分。

取得战果如下:击毙59人,缴获各种枪支10支、手雷4枚,其它器材、装具一批。摧毁越军屯兵工事39个、掩蔽部6个、观察所4个、短洞33个,永备工事2个,高射机枪、重机枪各1挺、82无坐力炮1门、电台2部。

出击分队牺牲10人、负伤29人,战损冲锋枪15支、轻机枪4挺、120迫击炮4门、 电台6部、消耗74式火箭爆破器5套,各种枪弹2万余发,炮弹1万余发。

此次出击作战,就是老山轮战中著名的兰剑B行动,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使用电视图像传输系统,进行实况转播的战斗,指挥所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观察战场情况,确保了及时正确的指挥。在作战过程中,越军的工事构筑,给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山前线战斗(老山前线炮弹敞开打)(1)

支撑点式的“粘网型”阵地体系。所谓“粘网型”阵地,就是围绕高地顶部,构成四通八达的阵地网。越军大多数阵地(除了石质地段之外),都有1至2条主堑壕贯通连接高地上的各类工事,形成坚固的支撑点。工事位置靠近高地顶部,既可以节省兵力,又能够避免暴雨滑坡造成的伤害。地势狭窄的高地通常在顶端下面20至40米处构筑一道堑壕,采用前伸的战斗工事;正面较宽、地幅较大的高地,构筑两道主堑壕,多道副堑壕(交叉堑壕)。

副堑壕的数量根据阵地纵深(或正面)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高地为2至4道副堑壕。副堑壕均进行掩盖,构筑有暗堡。一些重要的射击工事,比如直瞄火炮、高射机枪、重机枪等都位于高地顶部的副堑壕内。阵地上的前伸工事较多,最长的30米,可以减少射击死角。个别核心阵地,四周还构筑有触角阵地,并与主阵地相连,其作用在于控制间隙地带,提前发现对方行动。

老山前线战斗(老山前线炮弹敞开打)(2)

战斗工事能打能藏。越军特别重视阵地内的工事构筑,以此弥补兵力兵器的不足。其一线阵地虽然在我军步炮火力有效射程之内,但是趁着夜暗、不良天候和炮击间隙,越军加紧构筑工事,已经形成了以坑道、短洞、混凝土工事为主体,堑壕、交通壕相连的坚固阵地。

混凝土工事防护层厚4至5米或者1.5至2米,坑道、短洞防护层厚5至10米,可以分别承受122榴弹炮、82迫击炮和152加榴炮等炮弹的直接命中。坑道内转弯多,两个转弯之间直线距离短,可以限制我军喷火器的作用。越军阵地内堑壕、交通壕纵横交错,坑道、短洞相连,能打、能藏、能生活,丢失表面阵地之后,仍然有负隅顽抗的依托。

老山前线战斗(老山前线炮弹敞开打)(3)

火力配系较为严密。越军营连的火力配系通常以迫击炮、高射机枪、重机枪为骨干,战斗中能得到上级炮兵的支援。在阵地四周都可以形成绵密的火力控制地带。火力点设置隐蔽,通常在我方阵地能够观察到的,多为假火力点,对真火力点则实施严密伪装,平时不轻易暴露。

轻火器有重点地配置在前沿地带,重火器配置在纵深能控制前沿,并能向各方向机动火力的.位置。高地反斜面设有倒打火力,负责封锁通往后方的纵向交通壕。越军火炮预先准备了诸元,有火力计划方案,当步兵呼唤火力时,能在1至3分钟内给予支援。越军的小口径迫击炮多采用分散配置,游动射击,不容易被我军发现并摧毁。

老山前线战斗(老山前线炮弹敞开打)(4)

障碍物设置种类多,密度大,纵深大。越军特别重视在阵地前沿设置障碍物,以此提高防御的稳定性。越军的障碍物以预先设置为主,在前沿前方、翼侧和间隙地带设置多层、多道爆炸性与非爆炸性障碍物相结合的防步兵障碍区。比较典型的是在604号阵地前设置了5道障碍物:

第一道在阵地前沿前约30米,是宽3米、深2米的防步兵壕,壕内有防步兵地雷和竹签桩;第二道在防步兵壕后面,由10道低桩铁丝网组成,一般不易发现;第三道是防步兵地雷场;第四道是竹签桩和刺钉;第五道又是防步兵地雷场。

战斗准备阶段,我军仅在越军警戒阵地前,就搜排出地雷300多枚。但是其爆炸性障碍物容易被我军开辟通路器材摧毁。战斗中,工兵分队利用爆破器材均一次开辟通路成功,无需清扫残留物。

这次战斗,是我军一个加强连对越军阵地实施的出击作战,规模很小,但是炮弹消耗量却高达1万发以上,一方面说明越军设防较强,工事构筑坚固,火力配系严密;一方面说明我军为了提高歼敌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舍得用炮弹砸,打的是名副其实的富裕仗。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南疆烽烟正十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