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冀州来源(冀州和信都的渊源)

冀州来源(冀州和信都的渊源)九州划分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冀县撤县建市的时候,曾有代表提议提议以“信都”为市名,不过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2020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省调整邢台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邢台市桥西区更名为信都区,此信都区和冀州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冀州知州赵杲创办信都书院,其最初院址在城内马神庙西,因冀州两汉时期至宋代一度为信都郡、信都国、信都县治所,故名信都书院。康熙至雍正年间,冀州知州魏定国在州治西北即今址重建信都书院,史载其“置田一顷,以资膏火”。乾隆四年(1739年),知州杨芊在魏定国所建书院基础上再建信都书院。光绪八年(1882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他以振兴文学为己任,下大力发展信都书院,聘请王世楠、贺涛等知名大儒到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当时冀州“连岁登甲乙榜者数十人”、“文风丕变,经术文采盛极一时。此时在书院毕业的有赵衡(举人、徐世昌秘书)、李备

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黄帝划野分州,“冀”为九州之首。

周王朝分天下为十二州,把冀州分为幽、并两州。冀县之地属并州地区鲜虞国辖区。鲜虞国姬姓为狄族,因爱穿白衣服,又称白狄。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戏封他的弟弟叔虞唐侯于并州的鲜虞国,后改国号为晋。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冀州辖境又属晋国的东阳地区(今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公元前475年,进入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鲜虞人于公元前414年又建立中山国,势力很强,中山国在我冀州境始设扶柳邑。公元前296年,即周赧王二十年,赵王文偃以燕齐之师灭中山国后,冀州之地又属赵国管辖(国都在今邯郸)。信都之名,据史料载起源于赵成侯,赵成侯据邢,颇具雄心,为了表示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的决心和信心,改邢为“信都”。

郡县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建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推行,初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设郡守,掌管全郡事务,郡尉管军事,监御史管监察。郡下设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不满万户者设县长,掌管全县事务,受郡守节制。县令、县长下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掌管司法。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冀州属巨鹿郡(辖冀、邢、恒、贝四州,治所在今平乡县)这是冀州有正式建制的开始(并于今邢台置信都县)。

公元前182年(高后6年) 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旧城)。公元前37年(建昭2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旧城)。东汉时,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后期,州的治所逐渐固定。汉至宋代,虽辖域不断变化,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现冀州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一般为地区级或省级行政单位。

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冀州知州赵杲创办信都书院,其最初院址在城内马神庙西,因冀州两汉时期至宋代一度为信都郡、信都国、信都县治所,故名信都书院。

康熙至雍正年间,冀州知州魏定国在州治西北即今址重建信都书院,史载其“置田一顷,以资膏火”。乾隆四年(1739年),知州杨芊在魏定国所建书院基础上再建信都书院。光绪八年(1882年),吴汝纶任冀州知州,他以振兴文学为己任,下大力发展信都书院,聘请王世楠、贺涛等知名大儒到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当时冀州“连岁登甲乙榜者数十人”、“文风丕变,经术文采盛极一时。此时在书院毕业的有赵衡(举人、徐世昌秘书)、李备六(举人,清末任教于保定优级示范)、于邦华(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王玉山(进士、曾任河南光山县知县)、羡继儒等。

1997年,冀州开民办学校之先河,创建信都学校,走出了一条民办教育精细管理、做大做强的特色之路。2019年,成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衡水信都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后,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开始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河北以及全国各地的学生不出家门就享受到了信都学校优秀的教育成果。

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冀县撤县建市的时候,曾有代表提议提议以“信都”为市名,不过这个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2020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省调整邢台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邢台市桥西区更名为信都区,此信都区和冀州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冀州来源(冀州和信都的渊源)(1)

九州划分

冀州来源(冀州和信都的渊源)(2)

信都书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