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于是,到达宁蒗的第二天我和摄影记者陶磊就跟着孙胜大下乡了。养鱼塘、养鸡场、养猪场、蔬菜大棚、学校、电子商务产业园,一个一个跑过来,当然还有他“挂包帮”(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贫困户。第一站:红桥镇吉意冷水鱼养殖项目图说:美丽的泸沽湖倒映着蓝天白云。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上海还有5个“挂牌督战”的未摘帽对口帮扶贫困县。宁蒗是其中之一。宁蒗的脱贫进程如何,在宁蒗挂职的上海干部工作状况如何?近日,本报派出记者去宁蒗县蹲点采访。出发前联系了在宁蒗县挂职的上海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孙胜大是东北人,很豪爽地说“欢迎来宁蒗,那明天开始跟我一起下乡吧。”图说:孙胜大在上海援建项目施工现场查看。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在出发前,我特意查了下“蒗”的读音,嗯,念“浪”!宁蒗县是云南省丽江市下辖县之一,俗称“小凉山”。美丽的泸沽湖就在宁蒗,世上仅存的母系社会也在宁蒗——走婚的摩梭族就生活在泸沽湖畔。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但另一份资料让人心情沉重,宁蒗是我国至今还未脱贫的52个县之一,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1)

图说:俯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陶磊 摄(下同)

全县有82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6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8万多人,占丽江市贫困人口的45.73%,贫困发生率为35.43%。到2019年底,全县还有1214户4674人未脱贫,约占丽江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9.58%。

全县602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98.4%属于山区;在27.5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3.2%;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仅为8.5年;社会发展背景特殊,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2)

图说:美丽的泸沽湖倒映着蓝天白云。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上海还有5个“挂牌督战”的未摘帽对口帮扶贫困县。宁蒗是其中之一。宁蒗的脱贫进程如何,在宁蒗挂职的上海干部工作状况如何?近日,本报派出记者去宁蒗县蹲点采访。出发前联系了在宁蒗县挂职的上海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孙胜大是东北人,很豪爽地说“欢迎来宁蒗,那明天开始跟我一起下乡吧。”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3)

图说:孙胜大在上海援建项目施工现场查看。

第一站:红桥镇吉意冷水鱼养殖项目

于是,到达宁蒗的第二天我和摄影记者陶磊就跟着孙胜大下乡了。养鱼塘、养鸡场、养猪场、蔬菜大棚、学校、电子商务产业园,一个一个跑过来,当然还有他“挂包帮”(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贫困户。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4)

图说:宁蒗县电子商务园区内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2020年上海市对口帮扶宁蒗县的项目有5个。红桥镇吉意冷水鱼养殖项目是其中之一。这个项目在离县城约35公里的地方,处于山谷中。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来,到这里汇成一泓深潭。水温很低,水质优良,附近没有污染源,一块原生态的宝地,因此想把它开发出来养殖冷水鱼。因为是雨季,也因为山顶在建泸沽湖机场,冲刷下来的泥浆使水变浑了。孙胜大说,旱季清澈见底。按照规划,这里要建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育苗车间,占地2000立方米养殖水体;还有蓄水池、生态净化塘、暂养池塘、集装箱养殖系统等等配套设备。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5)

图说:美丽的泸沽湖风景秀丽。

现在这里是一片工地,工人们在忙碌着。孙胜大对工程进展并不满意,因为和上次来看时相比较,进展不快。项目负责人解释说,因为连续的降水,使得没法工作,“天一好,我们就抓紧干。”他说。

孙胜大临走前叮嘱他一定要盯紧进度。对方连连点头。

孙胜大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因为建成之后预计能惠及建档立卡户219户906人。今后这里可以吸收农民就业,也可以将鱼苗发给农户,让他们在自己鱼塘养鱼。一个鱼塘可以带动一条产业链。

第二站:小凉山畜禽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禽类加工冷链项目现场

宁蒗的高原鸡体型大、脚长、脖子长、花色丰富、羽色鲜艳,是特有的地方品种。小凉山畜禽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宁蒗规模最大的一家养鸡场,每年出栏3万羽。在上海的支持下,养鸡场里,硬件设施已经“鸟枪换炮”。过去,养殖场里是用油布、石棉瓦、木头围成的鸡舍,卫生条件差,管理不规范。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帮扶下,全自动化的鸡舍已经完工。鸡舍分上下两层。投食喂水都有专门的设备。鸡白天在山上跑,吃草捉虫,晚上自动回鸡舍睡觉。整个养殖场安装了监控设备,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养殖场每个角落发生的事。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6)

图说:小凉山畜禽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高原鸡。

养殖场负责人卢选平说,上海援滇干部对他的帮助实在太大了,不仅是帮助建设了新鸡舍。宁蒗到现在还没有禽类屠宰加工厂,都是送到大理那边加工,路上运输费时费力,鸡在运输途中还会死亡。屠宰加工一直是制约宁蒗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现在上海正帮助宁蒗在大兴镇建设一个禽类加工冷链设施。按照设计规模,将有500平方米的冰鲜冷库及装箱发货运输车间,2000平方米的禽羽初加工车间,300平方米的无害化生化处理车间。

孙胜大说,这条生产线建成后,可以解决宁蒗高原鸡冷链缺乏、外销困难的问题。目前,这个屠宰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加工流水线和冷藏设备的招投标也刚刚完成。

禽类加工冷链的建设给了卢选平极大的鼓舞。他打算把养鸡规模扩大到10万羽。

待加工冷链建成后,宁蒗高原鸡养殖加工就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养殖场给贫困户提供鸡苗,等鸡成熟后,由养殖场回收。现在养殖场就能带动576户贫困户,户均收入增加1500元至2000元。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加工冷链设施建成后,不仅可以节约成本和时间,预计还可以带动建档立卡户115户430人就业。在销售方面,孙胜大一直在帮忙联系,扩宽在上海的销售渠道。

新鸡舍建好了,用油布、石棉瓦、木头搭的老鸡舍卢选平还是舍不得扔。孙胜大指着老鸡舍和废旧的围栏,对卢选平说:“这些好扔了,上次就跟你说了,好扔了。”卢选平对这位帮助自己建自动化鸡舍、加工厂,帮忙找销路的孙县长佩服之至,但就是舍不得“断舍离”。

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是——

孙胜大:旧鸡舍好拆了,扔了。

卢选平:是是是。

孙胜大:上次就跟你说了,好扔了。每次都是是是是,就是不扔。

卢选平:是是是。

看来,下次孙胜大来养鸡场,还要叫卢选平来一番“断舍离”。

第三站:蔬菜大棚

午后,外面大约26摄氏度,艳阳高照。高原的日照非常强烈,太阳特别毒,晒在身上火辣辣的,宁蒗当地人戏称“因为离太阳近”。一钻进大兴镇拉都河村蔬菜产业基地的大棚,就是另外一种感受。棚里闷热潮湿,工人们正在移栽番茄秧。这片蔬菜产业基地有350亩,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很是壮观。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7)

图说:大兴镇拉都河村蔬菜产业基地内,工人们正在移栽番茄秧。

孙胜大说,上海帮扶资金主要用于钢塑温棚建设,规模还是相当大的,湿插棚面积达74292平方米,连栋温棚面积达73660平方米。

孙胜大看到有些番茄秧蔫了,问基地负责人怎么回事。

基地负责人直挠头:“水还没搞定”。他解释,连着打了5口井,都没有水,现在用的水是从附近河里取来的,费时费力,不能满足浇灌需求,所以番茄秧蔫了。

“那赶紧想办法解决水源问题。”孙胜大说。

蔬菜产业基地采用的是“公司 企业 村集体 农户”的模式,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集中租用、集中招租、集中开发、收益到户”,建成后预计可以惠及建档立卡户150户636人。孙胜大说,宁蒗有不少异地搬迁安置到县城的贫困户,他们从大山里搬迁下来,除了种地,缺乏其他的劳动技能,蔬菜大棚建成后,可以吸纳一部分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贫困户从大山里搬出来后,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要考虑眼下脱贫,还要考虑脱贫之后不要返贫。”

第四站:小凉山学校

在宁蒗县政府所在地大兴镇,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三期在当地是体量很大的一个建筑群。一栋楼挨着一栋楼,次第排开,蔚为壮观。这里可以安置1000多户3000多人。安置点里配套了学校、幼儿园、小超市和活动广场。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8)

图说: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楼接一栋楼。

这个安置点配套的小凉山学校是个九年制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学校里的综合楼就叫“沪滇楼”,这是上海援建的项目,建筑面积达9335平方米,有普通教室及功能室16间,办公业务用房38间。楼已经建好,只等验收了。孙胜大说,要安顿好异地搬迁过来的群众,生活配套,就学,就业都必须考虑周全。总之一句话,要让群众满意。小凉山学校今年9月开学,按照计划,这所学校可以惠及建档立卡及“四类”(指“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或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学生家庭1080户2068名学生。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9)

图说:小凉山学校内的“沪滇楼”。

不是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

孙胜大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看项目”,上海援建的项目他都要盯着。我们蹲点的这一周,除了写到的这几个项目,他还去了磨坊、养猪场、“挂包帮”的贫困户家里,冷水养鱼项目去了不止一次。

这些项目离县城都相当的远。近的离县城三五十公里,远的要一百多公里,有时上午9时从县政府出发,走到项目所在地,已经是中午了。他说在办公室一般是找不到他的,他的一天不是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因为只有去现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孙胜大隔三岔五去“看项目”,事先都不打招呼。所以工地上的人已经习惯这位孙县长的突然袭击。看到孙县长就“哗哗”开始讲碰到的困难,一句客套话都没有。

在去宁蒗之前,孙胜大在杨浦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一天基本上就走一两千步,坐车多走路少。到了宁蒗,天天超过一万步。“一万步轻松完成,两万步不稀奇”。到了宁蒗,皮鞋就收起来了,换成休闲鞋。他选了一个鞋底皮实的牌子,不过一年不到,已经穿坏一双了。现在脚上的这双,鞋底磨损也很厉害了。

从2019年7月到宁蒗挂职到现在,刚好13个月,孙胜大已经瘦了10斤了。

不过,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从宁蒗县得到的消息,今年以来,宁蒗聚焦1214户4674人剩余贫困人口,坚持精准帮扶、挂牌督战,打好绝对贫困歼灭战。目前,1214户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宁蒗正在告别千年贫困,即将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贫困户这么说——

王各各:我明年想多养几只羊

王各各的新家,一个崭新的合院。大门很气派。正对大门的是客厅。左首依次是餐厅、厨房和储藏室,右首依次是卫生间和卧室,门口还有猪圈,屋后有块菜地。院子里还堆着小石子,他的卫生间还没完工,还在收拾化粪池。整个房子布局合理实用,各个空间功能明确。

王各各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大水沟村的贫困户。今年43岁。家里4口人,夫妻俩加两个孩子。大儿子在读技师学院,小女儿今年中学毕业。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10)

图说: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大水沟村贫困户王各各。

王各各年纪不大,但他和妻子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外出打工。选择留在家中务农的原因很无奈。王各各和他妻子都是文盲,一个字都不认识。他到了城市,两眼一抹黑,公交站牌看不懂,连厕所的男女标识都不认识。王各各说话有着浓重的当地口音,外地人一般听不懂他的话,只好在家种洋芋苞谷(当地管土豆玉米叫“洋芋苞谷”)。

王各各原来家在燕洞村,“在山上,是个木楞房。”但几年前那个房子被山洪冲垮了。“洪水突然来了,厨房一下子被冲走了大半”。王各各的儿子王才军说,想起来都后怕,是早上被冲的,要是夜里被冲还不知道会怎样。

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王各各的家从燕洞村小组搬到了和坪村小组。2018年政府补助4万元,扶持新建住房,王各各自己出了点钱,亲戚朋友帮忙设计,他的新家建好了。2019年政府实施院内硬化、人畜分离等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又补助了王各各1万元。王才军说,新房比过去的木楞房实在是好太多了。过去的房子又暗又脏又差,关键还不安全。现在新房宽敞明亮,住的舒服。

现在王各各种了8亩地的洋芋苞谷,养了牛、猪和鸡,还被聘为生态护林员,一个月有800元的补贴。因为是贫困户,王各各两个孩子读书几乎没怎么花钱。现在王才军去昆明读大专,因为是建档立卡户,学费也是免的。自己只要解决生活费宿舍费。

王各各去年上山放羊的时候,腰被熊咬伤了,“老大一个伤口”,因为县财政为贫困户代缴了基本医疗保费,王各各看病也几乎没怎么花钱,他说自己只出了1%的费用,其他都是政府帮忙出的医药费。

现在,王各各一家收入已经达到国家脱贫标准,吃穿不愁,住房安全有保障,孩子的义务教育已经完成,基本医疗也有保障。

在建档立卡户资料里载明王各各致贫的一个原因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为了帮助他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从2017年到现在,扶贫干部几十次上门开展主题教育。这次孙胜大下乡的时候,走访了王各各一家。王各各对孙胜大说,明年想多养几只羊,增加点收入,让日子过得更好些。

王万哈:没有扶贫政策,5年前我就死了

王万哈忍很不幸。这位44岁的彝族汉子2015年查出肾功能衰竭后,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王万哈忍家庭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大水沟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三,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王万哈忍是家里的顶梁柱,不幸生病了。

孙胜大走访王万哈忍家时,王万哈忍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看病的事。每两天要血透一次,从家到县城,来回路费要40元,妻子必须陪他一起去,因为血透后容易头晕,不敢单独一人出门。路上还要吃两顿饭。这都要钱。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11)

图说:王万哈忍家庭是宁蒗彝族自治县红桥镇大水沟村的贫困户。

王万哈忍除了肾功能衰竭外,还有一系列的并发症。每天要吃4种药,需要长期服药,“不吃药人就不行”。去县医院看病,血透,配药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这些年,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后,王万哈忍享受到各种各样的帮扶。王万哈忍家里种了玉米、核桃、花椒、蔬菜,还种了中药重楼、续断,政府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还以奖代补,资助了他家1万元。今年1月到明年1月,村里聘用王万哈忍为保洁员,一个月补助400元。一家四口还享受兜底保障,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去年政府补助王万哈忍家2万元,扶持改造了房子。现在王万哈忍家厨房是厨房,卧室是卧室;随后政府还实施院内硬化,人畜分离等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王万哈忍家又得到1万元的补助资金。现在,他家院子浇了水泥路面,不再是坑坑洼洼,雨天一地烂泥。猪圈鸡窝搭在门口,卫生状况大幅提高。这次去王万哈忍家,孙胜大还表扬了他,刷牙了,注意个人卫生了;被子也叠了,知道收拾房间了。

两个孩子读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直享受“两免一补”,(“两免一补”是指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女儿读高中后,还有高中阶段的生活补助奖学金6000元/学年。

对王万哈忍来说,感受最深的是医疗保障,从2018年开始,由县财政按照180元/人/年的标准补贴并代缴基本医疗保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药费报销95%,检查费治疗费报销90%”,王万哈忍说,每次看病要花1500元左右,自己只需要负担六七十元。“没有国家扶贫政策,县里不会有血透的设备和技术,我就得到丽江市看病,那更麻烦,开销更大。要是政府没有帮我参加医保,我也看不起病。要是在过去,我5年前就死了。”

上海帮扶宁蒗大事记

1.2017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成为上海市杨浦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县。

2.2018年4月,杨浦区和宁蒗县签订《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书》。

3.开展双向挂职。杨浦区分批次共选派3名挂职干部到宁蒗县挂职。2019年7月,杨浦区选派了2名援滇干部(孙胜大同志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徐敏同志挂职县扶贫办副主任)接替原来1名第十批援滇干部(司徒行喆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到宁蒗县挂职,为期三年。宁蒗县分批次选派2名干部到上海市杨浦区挂职。

4.开展人才互派。杨浦区先后选派了13名专业人才到宁蒗县交流,目前仍在宁蒗县工作的有1名老师和1名医务工作人员,交流期均为1年。宁蒗县也先后选派了22名专业人才到杨浦区的学校、医院进修。

5.开展两地培训。组织宁蒗县4名党政干部、275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选派23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41名乡村干部参加丽江市组织到上海的培训。

6.2017年以来,上海市和杨浦区两级政府共实施42个项目,其中产业发展项目14个,农村建设项目13个。涉及8个乡镇12个村委会。

其中包括,2017年,实施大兴镇拉都河村、宁利乡白草坪村委肉牛集中养殖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兴镇拉都河村委会、宁利乡白草坪村委会功能提升项目。

2018年,实施拉伯乡格瓦村委会、新营盘乡药草坪村委会和毛菇坪村委会、西川乡大柏地村委会功能提升项目。实施拉伯乡格瓦村委会、西川乡大柏地村委会产业发展项目。

2019年,实施新营盘乡新营盘村委会功能提升项目。实施新营盘乡毛家乡村委会功能提升项目。实施烂泥箐乡大二地村委会功能提升项目。实施蝉战河乡三股水村委会功能提升项目。实施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实施大兴镇、宁利乡等6个乡镇157户特困户、低保户安居房建设项目。实施小凉山学校智慧教室建设,采购信息化教学设备。

2020年,实施大兴镇拉都河村高原鸡养殖场和苦荞麦生产加工线项目。实施大兴镇拉都河村马铃薯原种基地建设(扶贫车间)项目。实施红桥镇吉意冷水鱼养殖项目。实施大兴镇拉都河村蔬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大兴镇安乐社区禽类加工冷链设施建设项目。援建大兴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点配套学校小凉山学校建设项目。实施幼儿活动中心、学生宿舍项目。实施全县13个乡镇1040户易地搬迁分散安置卡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防贫保险保费、实施红桥镇大水沟村委会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边缘户的房屋修缮项目。

7.发展电子商务。2019年上海帮扶建设宁蒗电子商务产业园,2020年,引入云商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动发展宁蒗电子商务产业。

8.推动消费扶贫。在杨浦商贸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2700”苹果、宁蒗高原鸡、苦荞、红米等宁蒗优质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在杨浦区国和1000商场打造近300平方米“丽品入沪”展示展销中心,建立和拓展宁蒗特色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窗口,提升宁蒗特色农产品在上海的知名度。2020年,各带贫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实现销售额达202.34万元。

9.搭建平台,促进就业。组织开展了4场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实现转移就业1726人,其中向上海方向转移就业55人、向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879人、向其他地区转移就业792人。

10.开展“携手奔小康”结对,杨浦区35家国有企业分别和宁蒗县15个乡镇、82个贫困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12)

图说:宁蒗彝族自治县街景充满了民族特色。

记者手记:

我在宁蒗蹲点一周。每天早晨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此起彼伏的公鸡打鸣声。

这里和上海有太多的不一样。

搭孙胜大的车下乡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紧紧抓住把手,因为盘山公路上,弯道太多太急,在车上一歇歇向左边倒一歇歇向右边倒,没个停歇。有时从悬崖边驶过,心里暗暗揣摩:从这里到下面的金沙江有多少米。

在我去宁蒗之前,刚刚看到一条消息,8月6日,宁蒗县纪委常委、驻跑马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沙天文去检查建档立卡户拆旧复垦和危房改造工作,车辆行驶至西布河乡大屋基村村足土路时,因坡陡弯急,道路湿滑,车辆翻下边坡沟里。沙天文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41岁。

现在正是雨季,行驶在路上,道路湿滑,时常碰到石头从山坡上滚落。我的紧张写在脸上,体现在肢体语言上。

闽宁镇脱贫感人故事(收官之战宁蒗篇)(13)

图说:雨后的山峰云雾缭绕。

孙胜大说,他去年7月刚来宁蒗的时候,也和我一样紧张,但现在已经练就上车就打盹的功夫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从海拔4米的地方到海拔2400米的宁蒗,高原反应会引起失眠。孙胜大说,一年多了,失眠一直困扰着他,深感痛苦。还有饮食不习惯。这里的口味“三重一大”(重油重盐重辣大肉),和上海的清淡简直是两个世界。

思维方式、做事风格也不一样。当地有个早熟土豆品种,含水量高,不耐储存。运到上海,很多土豆都烂了,损耗特别大。孙胜大一遍又一遍地跟农户说,跟合作社负责人说,换个品种种吧,这个土豆不好卖。对方总是乐呵乐呵地说“是是是”,结果今年还是种了这个品种的土豆。对方就是这么佛系,“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上”,有点无奈。

和孙胜大一起在宁蒗扶贫的还有在县扶贫办挂职副主任的徐敏,和在宁蒗中医院挂职的护士彭晓慧,还有一位老师,因为处于假期,没有碰到。虽然当地条件艰苦,但扶贫干部做事充满激情——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自己刚好接到最关键的一棒,是满满的责任,也是满满的荣幸。也许多年之后,回首往事——2020年,在脱贫攻坚战里,自己在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之一宁蒗县扶贫。宁蒗摘下千年的贫困帽子,有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不值得自豪吗?

那天采访养殖场时,天色晚了,抬头能看到很多星星。养殖场负责人卢选平送我们出来的时候说,“看到上海来的人,就特别亲切!你们给我们带来资金带来技术,教我好多东西,上次一个专家来,说充氮保鲜比冷冻技术更好,更加能够锁住鸡的鲜味,我们屠宰加工厂上马后,也想用这个技术!”

临上车前,我又抬头看了眼星空,这些星星在上海都是看不到的。我突然想到那句话——“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新民晚报记者 鲁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