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要一人一筷吗(为啥过年家里要添新筷)
筷子要一人一筷吗(为啥过年家里要添新筷)有俗话称,“有乌梅筷子无喉痛,有紫檀筷子无头痛”。冼联广告诉记者,自己吃饭就是用乌梅筷子,店里最受欢迎的也是乌梅筷子和酸枝筷子,价格实惠,200元左右一扎。“好东西不是吹出来的。”冼联广喜欢用木头的质量来说话。只见他娴熟地用砂纸在木筷上面磨一磨,让记者凑上去闻闻摩擦处散发出来的清香。而冼联广的木筷之所以出名,还因为他用的木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木头就像亲密的战友在门店前,一捆捆筷子用橡皮筋扎起,每扎10双。冼联广的筷子比平常人家的长些,有26.8厘米,与粤语的“一路发”同音。捆的时候十分讲究,必须按照“四五六五”的数量捆成4排,侧面看,就像一个个“品”字交错在一起。“‘人有性,木有品’,为人正直,才能做个好木匠。”冼联广一直相信,筷子做得直不直,就能看出来这个人的品性正不正。
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这天开始,家家都要备年货、迎新年。28日早晨10点,作为广州外贸最为繁华地区之一的越秀区天成路街道也更热闹了。顺着路上淡淡的檀香味探寻,才知道这是来自一家质朴的木器店——世家筷子木器店。面积不大的店铺陈列着各式的木雕和其他木制工艺品,店铺门外的左边摆放着成捆的木筷。店主冼联广头发已斑白,腰板却依然挺直,他一边看着一位顾客坐在门口的木凳上挑选筷子,一边和顾客闲聊着。
据说,早上九点半来开门的时候,这位李先生就在门口等着了。“过年了,我在网上查到这里的筷子有名,就一大早过来给家人们买乌梅筷子,孩子现在也正在学用筷子,所以我又专门买了3双小朋友用的短筷子。”李先生说。
这家店的前身“满记木雕家具”原本是家名贵的木雕店,是冼联广的爷爷在广州有名的濠畔街所开。当年,冼联广的爷爷觉得边角料扔了太可惜,拿来做了筷子,没想到,因为筷子做工精细,木头质量上乘,这家店的口碑在大街小巷传开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冼联广的父亲把店铺搬到了天成路,并把店名改成了“世家筷子木器店”。
“店名叫‘世家’,就是因为父亲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冼联广说。
木头就像亲密的战友
在门店前,一捆捆筷子用橡皮筋扎起,每扎10双。冼联广的筷子比平常人家的长些,有26.8厘米,与粤语的“一路发”同音。捆的时候十分讲究,必须按照“四五六五”的数量捆成4排,侧面看,就像一个个“品”字交错在一起。
“‘人有性,木有品’,为人正直,才能做个好木匠。”冼联广一直相信,筷子做得直不直,就能看出来这个人的品性正不正。
而冼联广的木筷之所以出名,还因为他用的木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有俗话称,“有乌梅筷子无喉痛,有紫檀筷子无头痛”。冼联广告诉记者,自己吃饭就是用乌梅筷子,店里最受欢迎的也是乌梅筷子和酸枝筷子,价格实惠,200元左右一扎。“好东西不是吹出来的。”冼联广喜欢用木头的质量来说话。只见他娴熟地用砂纸在木筷上面磨一磨,让记者凑上去闻闻摩擦处散发出来的清香。
“筷子是往嘴里送吃食的,只要大家闻到了木头的味道,自然就会相信这是好东西。”冼联广说。今天,刚好遇到对木头有点研究的李先生,待他买好了筷子,冼联广就把他拉到约有7平方米的小店里面,坐下来一起聊一聊。店铺的面积很小,里面还专门留了做饭的地方,两个人坐下来就已经占满了整个空间。
冼联广把自己的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这是海南黄花梨木做的筷子,非常稀有,现在只剩下3双了,就是用来收藏的。”冼联广说着,又指着墙面上的木雕,乐呵呵地说:“这些是用来镇店的。”
店铺中的木雕摆设基本都是不出售的,是冼联广留给女儿的“传家宝”。最奇巧的是墙上挂的“封神榜”“渔樵耕读”和“大闹天宫”三幅木雕壁画,集深浮雕、浅浮雕和镂空雕于一体。其中的人物生动有趣,在上演着一个个故事。“手艺是父亲教的,但是我做这些木雕的灵感都是来自从小看的小人书,”冼联广说,“这些是我1993年左右的时候雕刻的,一幅这样的木雕壁画需要半年的时间才可以雕刻好。”
“雕刻的时候,我心里就很安静,像是在和木头说话。”冼联广说,“我一直把木头当作自己亲密的战友一样,它们陪了我一辈子。”
别人想做大做强,我只想做小做精
如今已经年近古稀的冼联广是个老广州人,从 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技艺。他告诉记者,做好筷子的第一步要学习的就是“认木头”。最初,冼联广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练就了一眼就能看出木头真假好坏的技能。
“这个技能就是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跑’出来的,海南黄花梨、印度小叶紫檀、老挝大红酸枝、泰国乌梅木,这四大名木是我店里最常用的,我一眼就能看出真假来。”冼联广露出自豪的表情,继续介绍道,除了辨别真假,选木头还要求“三不”——不能有斜纹(容易断)、不能有白皮(容易有蛀虫)、不能有烂的地方。除此之外,颜色、年轮和轻重等也是认木头时的考虑因素。
认准好木头后,做筷子的第二步要把木头切开,用砂纸和手锉打磨去糙,磨好的筷子顶部呈方形;第三步是“打山顶”,用手锉在筷顶四边切磨削成山形,意思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削的时候用力一定要均匀,避免四边形状不一致;最后一步就是“磨圆”,用手锉把筷子的根部磨成圆柱形,与上半头的方形相呼应,意思就是“天圆地方”。
说起和父亲学习的经历,冼联广无不感慨:“只读了五年小学就不再上学了,那时候想法很简单,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父亲的手艺学好,从来没想过改行做别的。”
1980年,上山下乡回来的冼联广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长征提琴厂做搬运工。利用下班空余时间,他一心投入到帮助父母打理店铺,并制作筷子以及各种木雕家具。1995年,家里在佛山南海建了一个家具小作坊,聘请了10来个工人并指导他们进行手工制作,一天下来能做二三十捆筷子。随后,冼联广便离开了提琴厂,彻底接下了父亲的生意。
多年来,木筷的名声持续不断地吸引来一些投资商,希望冼联广能够扩大生产,但是都被拒绝了。“钱是赚不完的,我只要够生活就好。如果扩大了规模,就无法坚持手工制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冼联广说,“别人是做大做强,我是做小做精。”
做工之余,冼联广最喜欢的就是看书,他说,很多经典著作里面都描写到筷子的细节,比如《啼笑因缘》里卖艺武师关寿峰会用“筷子功”夹到桌上飞来飞去的苍蝇,《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识了金、银和乌梅制的筷子,大开眼界,都非常有趣。
筷子的意义不止是人丁兴旺
“筷子一直卖得不错,新年的时候生意最好,因为添了筷子代表家里的人多了,就是人丁兴旺的意思。”但是,在冼联广心里,筷子的意义不止在于此。
“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到筷子中包含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很多诗歌、谚语和民间故事里面都离不开筷子。筷子代表着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善良和智慧,每双笔挺的筷子都代表我们中国人‘刻意求精、刻意求真’的精神。”他说着,从旁边的抽屉里翻出一首自己抄写的冯骥才的小诗: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技艺的关注,冼联广获得了更多的认可,而他对于 “古典家具专家”“著名木雕大师”“筷子手艺传人”这些名号并不在乎。冼联广现在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天坐在门口的木椅上看报纸,不时地,他还会抬头看着人来人往的路人,或者站起来与感兴趣的顾客攀谈。
“这么多年,都是早上九点半开门,下午五点关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冼联广的女儿冼惠玲说。十年前,做美容行业的冼惠玲为了把这家店一直传承下去,开始专职学习木雕技艺,渐渐接手了店里的工作,“我希望她可以传承这门工艺,不要让这些木头雕出的作品变了味。”因为年龄大了,冼联广放手交给女儿去做,封刀有三四年了。
“但是父亲总是闲不住,经常到店里来,每次进货的木材也要由父亲把关,”冼惠玲说,“而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木头价格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想要做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最信奉‘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冼联广总是和记者重复着,他觉得,不论是铁匠、木匠还是做其他工作的人,只要潜心把自己的本领练好了,即使有困难也不怕。
这时候,又一个年轻人经过,在筷子摊前打量了一番,挑了两双小叶紫檀筷子,“我打算送给结婚的朋友,意思就是‘好事成双’。”年轻人笑着说。冼惠玲招呼完顾客,又帮着父亲盛上了在店铺里刚做好的午餐,她说:“我不会豪言壮语,就想完成爷爷和父亲的心愿,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王越莹
【图片】张迪
【拍摄】张迪 王越莹
【剪辑】张迪
【校对】曹柏英
【作者】 王越莹;张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