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哪些县有希望撤县变市(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
安徽哪些县有希望撤县变市(安徽北部一人口大县)清朝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太和县顺承归安徽管辖,公元1724年改属亳州管辖,雍正13年即1735年复改为颍州府管辖。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废除府制,太和县为安徽省直接管辖。1949年归属皖北行署的阜阳专区管理,1959年太和县曾短暂的和界首一起成立了首太县,不过这个新成立的县没存在几个月就于1959年4月撤销而恢复了太和县和界首县。1996年新成立了地级的阜阳市,自此后太和县一直由地级阜阳市管辖。徐广缙 三国时期,设置宋县,此地隶属曹魏政权。公元238年隶属谯郡,晋武帝时期,改属汝阴郡,北魏时废除宋县,隋朝时改为颖阳县。唐朝时,废颖阳而设百尺镇,归属汝阴管辖(今阜阳)。 公元973年即北宋开宝六年,汝阴百尺镇更设为万寿县,隶属颍州管理,公元1119年更改名字为“泰(tai)和县”此为“太(tai)和县”同音县名的初始,后金灭北宋后,此地为金朝管辖。元朝时于公元1304年重新设置县,改“泰”
太和县地图
安徽,因春秋时期有皖国,在古安庆府境内有皖山皖水,清雍正十三年时,安徽境内设有八府,也被称为“八皖”而简称“皖”。安徽位于中国中部,是人口大省,地跨长江和淮河,清朝康熙时期建省,取安庆和徽州两州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安徽地域广阔横跨南北,在众多县中有一座名字听起来非常好听和“吉庆”,如今这座古县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人口大县。
太和板面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制后,在这里置设了新阳县,此时归属颍川郡管辖。汉朝时设置乐昌、新妻宋和细阳,属汝南郡,公元前205年,封夏侯婴为细阳千户。公元35年即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再封细阳侯(领地即今天的太和境内)。
三国时期,设置宋县,此地隶属曹魏政权。公元238年隶属谯郡,晋武帝时期,改属汝阴郡,北魏时废除宋县,隋朝时改为颖阳县。唐朝时,废颖阳而设百尺镇,归属汝阴管辖(今阜阳)。
公元973年即北宋开宝六年,汝阴百尺镇更设为万寿县,隶属颍州管理,公元1119年更改名字为“泰(tai)和县”此为“太(tai)和县”同音县名的初始,后金灭北宋后,此地为金朝管辖。
元朝时于公元1304年重新设置县,改“泰”为“太”,即太和县,此为太和县同名同字的开始,先是隶属颍州,后归辖汝宁府。明朝朱元璋开国建朝后,因靠近凤阳,而隶属凤阳府的颍州。
徐广缙
清朝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太和县顺承归安徽管辖,公元1724年改属亳州管辖,雍正13年即1735年复改为颍州府管辖。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废除府制,太和县为安徽省直接管辖。1949年归属皖北行署的阜阳专区管理,1959年太和县曾短暂的和界首一起成立了首太县,不过这个新成立的县没存在几个月就于1959年4月撤销而恢复了太和县和界首县。1996年新成立了地级的阜阳市,自此后太和县一直由地级阜阳市管辖。
带经而锄
太和县中的“太”与“和”都有着非常吉庆的意思,“太”即太平,“和”即祥和,名字听起来非常的好听和喜庆,如今的太和县希望能够撤县改市(建立县级市)更名为“太和市”,同时也在积极的筹备申请中。提及太和不得不说一样东西,那就是太和板面,可以说如今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安徽板面”起源就在于太和,发展壮大也是在太和县。
太和县历史上人杰辈出,走出了不少的著名人物,倪宽,西汉时期的官员,出生于太和县,此人精通历法善于文辞,曾和司马迁一起共定《太初历》,相传倪宽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经常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进行诵读,干活时就用锄头锄地,如今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带经而锄”的主人公说的就是倪宽。
词语解释: “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坚持学习。
出处: 《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和《汉书•卷六十四•朱买臣传》
除此之外,像官至三国东吴政权的前将军、扬州牧的吕范。加封太子太保,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的徐广缙等等都是太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