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度边境战役(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加勒万河谷那场战斗)

印度边境战役(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加勒万河谷那场战斗)加勒万河谷,海拔在5100余米,山的比高为600米左右。整体地形为,南北山峰陡峭,河谷深而狭窄,两岸坡度大部在50度以上,部分地方为绝壁,不易攀登,该地区基本为风化石。在加勒万河向西约50公里与印度什约克河汇合。1.基本情况2006年-2009年,当时在连队当主官,发现部队竟然从1970年之后,就没有团史了。所以,英武利用业余时间,各种收集材料,并按照连队连史(连史非常齐全),进行了收集整理。所以,对于部队的战斗案例比较熟悉。下面是英武在已经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整理,请经历过这场战斗的老前辈如果看到不足的地方,一定私信英武。感谢。加勒万河地形图

多日的传闻坐实,环球时报进行了报道,而我们边防部队已经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现场应对和边境地区的管控。

洞朗地区的冲突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没想到全球疫情正在爆发之际,印度又不老实了,竟然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越线,试图单方面改变管控现状!

加勒万河谷地区,英武在部队的时候,因为涉及到所属部队曾经在1962年10月痛击过印度军队,比较熟悉,在这里将相关的一场战斗分享出来,让大家也领略一下当年部队的风采。

加勒万河谷进攻战斗发生在1962年10月20日,经过39分钟的战斗,当时的54集团军10团3营(欠7连,炮兵、机枪连各一部),将印军守敌60名全部歼灭!

2006年-2009年,当时在连队当主官,发现部队竟然从1970年之后,就没有团史了。所以,英武利用业余时间,各种收集材料,并按照连队连史(连史非常齐全),进行了收集整理。所以,对于部队的战斗案例比较熟悉。

下面是英武在已经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整理,请经历过这场战斗的老前辈如果看到不足的地方,一定私信英武。感谢。

印度边境战役(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加勒万河谷那场战斗)(1)

加勒万河地形图

1.基本情况

加勒万河谷,海拔在5100余米,山的比高为600米左右。整体地形为,南北山峰陡峭,河谷深而狭窄,两岸坡度大部在50度以上,部分地方为绝壁,不易攀登,该地区基本为风化石。在加勒万河向西约50公里与印度什约克河汇合。

敌我基本态势。当时隶属于原54集团军的某部10团3营在1962年的7月11日进入该地区,并对印军实施了围而不打、持续对峙的状态。

印军为第8郭尔喀联队30余人,于1962年7月4日侵入我加勒万河谷中游地区(我编号为14号,地理坐标东经78°35′30,北纬34°37′30)设立据点,切断了我5号哨卡与后方的联系,企图逼我后撤。大约在10月初,印军杰特联队第5营1连60余人与郭尔喀联队换防,并加强工事修筑。

印军在加勒万河谷北岸阵地,构筑地堡6个(我编为0-5号),指挥所设在1号,西侧太低为直升机飞机降落场;河南岸台地构筑有地堡4个(我编为6-9号);各个地堡之间以断续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南、北阵地可以火力相互支援。

开战前我对印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见下图:

印度边境战役(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加勒万河谷那场战斗)(2)

加万勒河谷战斗经过图

2.战斗决心

我10团3营在7月11日接替2团侦察分队防务后,与印军武装对峙三个月中,利用外出打柴、阵地值班、向敌广播、招敌挣钱会晤等方式,组织小组长以上干部对现地进行了反复的勘察,摸清了地形,对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构筑等情况了如指掌。

同时,根据地形、敌情等进行了沙盘推演,组织指战员在沙盘上反复推演,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高效的作战方案,同时各个分队根据拟制的作战协同方案,积极开展阵前练兵,炮兵分队利用既有器材,将射击目标进行了精确测绘工作。

基本作战决心及方案。经过准备,该营决心向河(加勒万河)北、南两阵地之敌同时发起攻击!

集中主要力量向河北阵地敌1号、2号地堡实施主要突击;以1个连的兵力向敌河以南阵地之翼侧实施攻击。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敌的战法!

3.战斗经过

10月20日7时30分,各分队利用夜暗隐蔽条件进入阵地,8时25分,各种炮火开始急袭,8时34分,在我炮火停止射击的瞬间,向进攻之敌发起攻击。

当7连接近到敌前沿时,2排遭敌2号地堡火力猛烈射击,前进受阻。排长令机枪封锁地堡,掩护4班进行爆破,4班迅速迂回到敌地堡右侧,从枪眼将手榴弹塞入敌人地堡,成功消灭地堡之敌。3排从左翼猛打猛冲,一举突破敌前沿,以抵近射击消灭了堑壕内的敌人;连长令无后座力炮和重机枪向前转移,1排从2排左翼加入战斗,也向1号地堡发展攻击。

9连在发起冲击后,3排顺利占领了0号地堡,并以火力掩护工兵组向敌3号地堡左侧迂回,用爆破筒将敌人地堡炸毁后,即以迅速的动作向4号地堡冲击,逼近敌人地堡后门,以抵近射击消灭了该堡的敌人。1排2班,利用地形隐蔽接敌,从右侧迂回至5号地堡侧后,将手榴弹投入地堡内,消灭敌人。

此时,7连无后坐力炮、重机枪和轻型喷火器已推进至0号地堡附近,以准确的火力集中帐篷起火,这时火箭筒手马新华在射击中面部烧伤,棉衣着火。他拔掉棉衣,穿着衬衣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继续战斗。9连1排从西、北发起冲击,残敌便向空投场逃窜,被9连3排歼灭,俘敌少校连长以下6人,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了加勒万河以北印军守敌。

在加勒万河以南实施迂回的8连9班,于8时35分,顺利占领了放马台,切断敌人逃跑的道路。1、7班于8时34分发起冲击,7班进至距敌8号地堡70米处,遭敌6号地堡火力侧射,冲击受阻。3排长梁东胜沈飞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迅速指挥火力压制该敌,令1班从右侧迂回6号地堡,当该班迂回至该地堡后,敌惊慌失措,被迫投降。该班又继续向7号地堡冲击!

1班歼灭敌人6号地堡后,7班随即冲上8号地堡,发现无敌后,迅速向9号地堡冲击,在行进间消灭了新房子之敌,又继续向9号地堡冲击。1班在占领7号地堡后,也转而向9号地堡冲击,该地堡之敌在1、7班夹击之下,惊慌向堡外逃跑,被我俘虏。

9时04分,战斗结束。

战果:此次战斗共歼敌60名(毙28、俘虏32),缴获51迫击炮2门,90火箭筒2具,轻机枪6挺,长短枪35支,电台2部,其他军用物资1部。我伤10、亡1。

印度边境战役(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加勒万河谷那场战斗)(3)

7、9连攻击方向及目标编号(0-5号)

基本的战斗决心、战斗经过写完了,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了几个战斗英雄。比如8连排长梁东胜、7连火箭筒手马新华。梁东胜同志,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指挥战斗,马新华更是在面部烧伤,棉衣着火后,直接拔掉棉衣,穿着衬衣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继续向战斗!

今天确认了目前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竟然印度又想“越线”入侵,不知道哪里来的信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