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成长研究院(幸福实验室父母与子女)
幸福家庭成长研究院(幸福实验室父母与子女)01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将爱变成枷锁通过这个实验告诉观众:边界是对家人的尊重与爱护,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之道就是建立清晰而健康的边界。百度百科解释说:“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这种边界感模糊,甚至没有边界感的现象,在家庭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大型心理学真人实验体验类节目《幸福实验室》的第二季,摄制组邀请了两组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关爱行为是否触碰到家庭成员的安全边界进行观察实验。
“我想一个人呆一会儿。”
“别再问我的这些问题,我不想说!”
你是否曾有过类似的心声?有的直接表达出来,有的却碍于面子,压在心里。其实这些心声的背后,是你想守护自己的边界感。
什么是边界感?
百度百科解释说:“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这种边界感模糊,甚至没有边界感的现象,在家庭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大型心理学真人实验体验类节目《幸福实验室》的第二季,摄制组邀请了两组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关爱行为是否触碰到家庭成员的安全边界进行观察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告诉观众:边界是对家人的尊重与爱护,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之道就是建立清晰而健康的边界。
01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将爱变成枷锁
实验中1 号家庭是一对母女,她们对彼此关系的评价为:观念不合,互不理解。
谈话中,女儿明显有很多抱怨,母亲也有压不住的委屈。
女儿认为,无论怎样表达不想让妈妈干涉自己,她都会我行我素。
母亲说,在孩子那里,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错的。
实验中,节目组提出8个问题,让实验双方分别选出自己不能接受的问题,以此设为自己的安全边界。
母亲表示自己一切都是对女儿敞开的,不会设限。
看到这,我们就能知道,当这位母亲的自我边界缺失时,她也不会关注到女儿的安全边界。
果不其然,在回答问题环节,尽管母亲小心分析,但最后还是触碰了孩子的安全区域。
一个网友留言说:“家长与子女之间,总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关心对方,其实是对对方意愿的一种漠视。”漠视就是伤害。
网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文章,她说,自己很感激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当她已经长大成人后,依然要按照妈妈的要求生活,甚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发型,交什么样的朋友,找什么样的工作,这让她窒息。
她说妈妈对我太好了,好得让我想躲起来。我希望她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以我为中心生活。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边界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为伤人利器的原因。”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生活,站在自己的角度替孩子操劳,经常以爱的名义去感动自己,控制孩子。结果却让孩子想逃跑,亲密的关系却渐行渐远。
请你也试着回答下面这两个简单的问题,然后想想它们真的简单吗?
你会不经同意随意出入孩子的房间吗?
你会看孩子的微信吗?
放下对子女的执着,去过好自己的生活。懂得适时后退,给子女足够的空间,是让每一个家庭成员感受到幸福的开始。
02 父母适度的边界感提升子女的幸福感
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实验中2号家庭对是父女,女儿自己在外面居住,他们自认家庭和谐,思想独立。
父亲说,自己的家庭是比较民主的,希望女儿能尽量独立。女儿提起爸爸,更是满脸的幸福,她说,爸爸对她就是光一样的存在,会给自己指导性的意见。
但这位智慧、能够引导女儿成长的父亲,在拿到节目组准备的8个问题时,竟然只能接受其中三个。他为自己设定了明确的安全区域。
因为自己有要求,所以理解你的需要。这也许就是他能成为孩子心中那束光的原因。
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前提,是父母能看到他这方面的需求。
写下《人间值得》的中村恒子奶奶说: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限。
年过90,她也依然坚持独立生活,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以这种方式尊重着孩子们的生活。
她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分离出来。
当孩子成人后,父母和孩子的人生就要完全分离。父母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就能顺利地处理与孩子的分离,让他步入独立。”
恒子奶奶就住在大儿子家隔壁,他们会定期聚餐,彼此探望,但做为母亲,她坚定地认为,孩子有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她从不会贸然闯入孩子的空间,和儿媳之间从末有过婆媳矛盾。
有人说:“边界感某种程度上等于安全感,因此一旦你的边界清晰,你会发现一切关系都会健康起来,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
给子女足够的空间和尊重,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为人父母的智慧,也是为人子女的福气。
03 用心守护边界感
父母边界感的缺失,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共依赖关系”。意思是一个人需要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和依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来自别人对自己的依赖。
在实验复盘阶段,1号家庭的母亲对女儿说:我希望你能理解妈妈以前所做的一切。言下之意,我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你。
女儿流着泪告诉母亲:请你不要质疑,我有没有把你当成爱的人,不管我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我真的很爱你。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所有情感、价值和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当他们感受不到子女对自己的依赖,价值感和满足感都会大打折扣,就会质疑子女的爱。
如何斩断这种“共依赖关系”,重建边界?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两个准则:信任和尊重。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孩子过得越幸福,家庭关系就越和谐。
杨绛先生才华卓然,谈及对她影响最大的人,她说是自己的父亲。
在她上大学时,出国留学成为潮流。
由于成绩优异,她可以申请国外的一所大学读政治学。学校说,如果她想留学,可以帮忙申请奖学金,那样能减免一大笔费用。
杨绛一时无法抉择,便去请教父亲,但父亲并没有替她做决定,只是让她自己用心想想清楚。因为他相信女儿有足够的判断能力。
比起去国外读政治学,杨绛更想留在国内读文学,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选择去读清华大学。
父亲问道,当她的朋友们都远涉重洋,见更多风景,而她要留下来,会不会后悔?
杨绛再次明确了自己的选择。父亲也赞许点头。她告诉女儿:”喜欢就是性之所近,才是自己最相宜的。“
决定本身并没有对错,心中向往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相信并尊重你的子女,他们是你的孩子,受你教导长大,相信他们有抵御风雨的能力。
尊重他们的选择,当他们展示独立的个性时,不要以为他们不再需要你而有所失落,而是要为他们喝彩。
04 最后
幸福实验室百人样本调查显示:
超过70%的人认为,有必要与父母保持距离感,80%以上的人认为,与父母之间其实存在安全距离。
有边界并不是彼此要划清界限,而是让彼此的爱有了落脚点。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为子女倾情付出的父母,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还懂得,当我们都在一个舒适的区域里,才能给对方更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