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万抽到36次这次会继承马尔科(每有契机重录马勒)

一万抽到36次这次会继承马尔科(每有契机重录马勒)华裔学者李欧梵极为肯定海汀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这版“马三”录音。他曾长期在芝加哥生活,聆听索尔蒂的现场,认为巴伦博伊姆接手之后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渐渐陷入颓势。听了这版“马三”,则惊叹其开篇震天动地,仿佛索尔蒂与乐队的黄金时期再临。后来大宗师离开芝加哥,乐队自主品牌的唱片骤减,也换成以穆蒂为中心。十多年后,指挥家居然第七次发行了马勒《第三交响曲》的唱片(及前述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真爱莫过于此。那一轮巡演风头之劲,前后几次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的演出都难与之相比。显然,大宗师本人的魅力占了一半以上。海汀克出身于音乐世家,他到上海演出时,我才知其子也在上海工作,却无关音乐,而是耐克公司的一员。那次“马六”的现场让我领略到另一层面的音乐演出,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惊心动魄,如在眼前。但也正因如此,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马三”“马六”的唱片我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听得完全投入——得其仿佛,若有所失

一万抽到36次这次会继承马尔科(每有契机重录马勒)(1)

文 | 张可驹

海汀克(Bernard Haitink)的保留曲目虽极宽阔,马勒却无疑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马勒交响曲成为贯穿指挥家职业生涯的主轴曲目,在其最后一轮演出中,海汀克选了马勒《第九交响曲》。我清楚记得,2018年他指挥的“马九”是彼时最轰动的音乐会,国内也有不少乐迷前往欧洲聆听。

然而,纵观海汀克的马勒演绎,他投入最多的未必是“马九”,而可能是《第三交响曲》。指挥家多次灌录该作的唱片,除了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全集之外,每每有契机重录马勒,他最不会漏掉的就是“马三”。当然,这样的热爱也保持到了最后。就在那轮“马九”成为话题的不久之前,海汀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现场演出马勒《第三交响曲》的录音(Br Klassiks发行)是最醒目的新片之一。

伦敦爱乐乐团是海汀克长期合作的乐团之一,乐队的单簧管演奏家克霍里(Murray Khouri)回忆,“马三”是这位指挥家最擅长的一部马勒交响曲。虽然已经指挥过那么多次,在演出的过程中海汀克依旧会被音乐感动得流下热泪(克霍里将大师的马勒与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录音推为首选)。印象中,海汀克指挥该作的录音正规发行的好像就有五版,去查了之后发现,至少有七版之多。

首先是上世纪60年代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室版,也就是Philips全集中的录音;之后是同样指挥该团的1988年影像版;第三次是传奇的圣诞音乐会系列中的“马三”,似乎一直仅收入在套装唱片中;第四次是1990年指挥柏林爱乐的重录版本。当年海汀克准备与柏林爱乐合作,为Philips重录马勒的全部交响曲。可惜,彼时古典唱片业的颓势已彻底显明,某些项目无法支撑,居然连这样的王牌组合的全集都戛然而止。差不多同时期的1991年,该组合还推出了影碟版“马三”,也就是第五次演绎。

第一版“马三”录音完成之时,海汀克正走向事业高峰,而柏林爱乐版全集中断之际,也正是指挥家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曾几何时,为几大唱片公司缔造招牌名演(Decca的肖斯塔科维奇和EMI的莫扎特、瓦格纳歌剧),更成为Philips一张王牌的海汀克,在往后的岁月竟与大品牌渐行渐远。

进入新世纪后,这位指挥家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乐队自主品牌的目录上。最为重磅的成就之一,即是2006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灌录的“马三”。彼时,芝加哥交响乐团据说也有灌录全集的可能,后来依然未果。就在这批唱片推出后不久,海汀克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首次访问中国,演出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与马勒《第六交响曲》。

那一轮巡演风头之劲,前后几次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的演出都难与之相比。显然,大宗师本人的魅力占了一半以上。海汀克出身于音乐世家,他到上海演出时,我才知其子也在上海工作,却无关音乐,而是耐克公司的一员。那次“马六”的现场让我领略到另一层面的音乐演出,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惊心动魄,如在眼前。但也正因如此,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马三”“马六”的唱片我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听得完全投入——得其仿佛,若有所失。

华裔学者李欧梵极为肯定海汀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这版“马三”录音。他曾长期在芝加哥生活,聆听索尔蒂的现场,认为巴伦博伊姆接手之后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渐渐陷入颓势。听了这版“马三”,则惊叹其开篇震天动地,仿佛索尔蒂与乐队的黄金时期再临。后来大宗师离开芝加哥,乐队自主品牌的唱片骤减,也换成以穆蒂为中心。十多年后,指挥家居然第七次发行了马勒《第三交响曲》的唱片(及前述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录音),真爱莫过于此。

海汀克自己表示,同乐队深入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正确的声音并非他事先想好,而是在同乐队的磨合中寻得的。乐队中的演奏家也回忆了大师是如何用眼睛指挥给自己支持和带领的,让人想起克列姆佩勒也曾表示他能够完全用眼睛指挥的事。对海汀克演绎“马三”的光辉历史,我自己最熟悉的仍是芝加哥版,也正是它引导我爱上这部作品。海汀克在其中,将自己渐入后期、炉火纯青的宗师境界与乐队超级高能的英雄本色相调和。或许你能在他的录音目录中找到更为朴素、更为欧洲风味的演绎,但这版录音是无可替代的。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马勒传统主要是索尔蒂建立的,他之前的莱纳也功不可没。尽管莱纳不是最热情的马勒推广者,仍留下《大地之歌》与《第四交响曲》重要的早期立体声录音。巴伦博伊姆接索尔蒂的班,在马勒方面无所拓展。因为巴伦对于马勒的许多作品其实持怀疑态度,他在自己的书中对此直言不讳,是难能可贵之处。

海汀克恐怕是芝加哥交响乐团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担任首席指挥仅仅五年,不挂音乐总监之职。他们合作马勒《第三交响曲》的录音显明,指挥家对于乐团超级乐队的特质做了最充分的发挥,完全是“蒸馏”出最后一滴精华,尤甚于他们合作的布鲁克纳。第一乐章中,乐团独有的那种震撼、圆润,还又透明的铜管音质,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乐队整体的持续高能,世间恐怕难有另一个交响乐章,像“马三”的开篇那样彻底地考验一支乐队的能量与持续力。

海汀克挥出了现象级的强度,同时却不再追求索尔蒂式的光彩与通电般的刺激。表现中间乐章的复杂性,指挥家尽显其敏锐的节奏控制,将乐队的超级能量运用得有的放矢。当然,开篇的震撼性确实太强,那种震天动地的特质,绝非停留在单纯推高力度、炫示铜管技巧的表层,而是海汀克真正推出乐队的潜能,以呈现他在原作深处发掘的灵魂。

指挥家为这支乐团带来很多欧化的东西,当然不只是他,从巴伦的时期就开始了,很多是弦乐的改变。海汀克自己原本演奏小提琴,对弦乐音响自然有心得,他呼唤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超强震撼性,同欧化的美声相结合,“直追索尔蒂时代”并非过誉。

纵然有压倒性气魄的开篇,芝加哥版“马三”的高峰还是被忠实地置于末乐章。表现马勒笔下最独特的长线发展及那种不断上扬的音乐意境,海汀克首先在结构层面展现出至为高迈的眼光——对横向之“线”的铺展、纵向细节的关注,以及二者如何放入节奏、律动的“空间”以呈现持续的进行,三方面“动态黄金比例”的综合才体现出那纯青之境。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绝代超技和融合欧化审美后的力量感固然超群绝伦,但在那样的基础上仅仅是外添的。那种不强调什么都使一切沛然流露的境界,终归是技巧的基础越高,就越震撼人心。海汀克在“马三”的终曲部分,对一支超级乐队的调度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毕竟,这是让他在指挥了一生之后,依旧感动得热泪盈眶的乐章啊。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一万抽到36次这次会继承马尔科(每有契机重录马勒)(2)

猜您喜欢: